有关货币汇率定位的理论
面对有关中国人民币政策的各种争论,最需要论证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人民币币值是否真的被低估或高估,真的需要当局做出调整。对此,可以参考当今主流的三种货币汇率理论:
第一: 购买力平价理论(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购买力平价理论,简称PPP理论,是西方汇率理论中最具有影响力
的理论之一。其强调经常项目对汇率的决定作用,将商品、劳务的价格与汇率联系在一起。该理论最早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他1922年发表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理论》中
提出的,其不仅为当时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恢复汇率稳定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为后人进行新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的计算表明:人民币的币值被严重低估了。例如:世界银行(World Bank)曾经公布的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
的2000年世界GDP汇总表中中国的经济总量是按实际汇率计算的四倍,这意味着依据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出的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大概为2:1。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其它一些新兴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泰国,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出的这些国家货币兑换美元的汇率都存在相似程度的低佑。国际理论界长期的实证结果表明:购买力评价理论从长期来看是比较合适的,但在短期内是失效。这是因为各国存在着大量的非贸易品,而且市场经济条件也千差万别,满足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前提条件并不成立。因此,单纯的以购买力平价理论来论证人民币应该升值是不全面的。
2、实际均衡理论(The Theory of Real Equilibrium)
实际均衡理论是通过选择经济体实现经济基本均衡(Fundamental Equilibrium)的一个时点,分析此后相关经济变量的变化(通常选择相对生产力及价格水平变动趋势),从而确定经济体货币汇率相应变化以保持基本均衡的一种理论。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中国在五年前货币被合理定价,经济处于实际均衡点,鉴于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很低,同时生产力的增长远高于其它邻近国家,实际均衡理论就可以测算出人民币相对于区域内其它邻近国家的货币应该升值多少来保持其币值的合理定位和经济的基本均衡。从理论的严密性上来说,实际均衡理论在分析测算货币汇率变化时比购买力平价理论更加准确一些。
实际均衡理论在解释发达国家主要货币汇率变化时非常成功,但是却不太适用于发展中的新兴市场。在一些例如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中,由于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以及迅速的经济开放和结构调整使得确定一个历史基本均衡点及正确判断相关经济变量的变动趋势这项工作很难操作,也使得实际均衡理论在不同均衡点对人民币汇率变化的测算结果往往会不一致。因此,实际均衡理论对人民币汇率定位的阐述也没能得到学术界的一致接受。
3、国际收支理论(The Theory of Balance of Payment)
由于前两种汇率理论在分析新兴的发展中市场中的失败,国际理论界在对新兴市场主要货币的汇率分析时给予国际收支理论越来越多的关注。国际收支理论的理论基础非常的简单直观:着眼于一国官方储备的变化,如果外汇当局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大量外汇,这就意味着外汇市场在当前价位上供大于求,也就是说该国货币的汇率被低估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经济学家更多地采用商品和服务贸易收支及中长期的资本流量两个指标作为衡量标准。 如果这两个指标长期显示盈余,货币就面临升值的压力,反之,则面临贬值的压力。
统计数字表明,中国已经连续六年保持着商品和服务贸易的顺差和跨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而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也显示在过去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外汇储备从2100多亿美元增长到了4000多亿美元,尤其是在最近两、三个季度,官方储备在以每月平均增加90亿美元左右创纪录的速度增长,预示着人民币正经受着升值压力的考验。
有关人民币汇率定位的理论
评论
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