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皮SOLO”热销引发小户型竞争升级
近几年来,北京住宅产品虽然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概念”炒作层出不穷,但被人称之为“都市驿站”的小户型房屋的销售业绩一直颇为耀眼,以至有人断言“小户型”将成为北京住宅市场发展的主流。在今年的春季房地产交易会上22套面积仅为18平方米的超级小户型——“酥皮SOLO”在2个小时内即被抢购一空,同时也让人重新认识了小户型概念,它的热销也预示着京城小户型市场的竞争可能会全面升级。
据兴隆置业有限公司的销售总监吴驷介绍,“SOLO” 主要客户群定位于25岁左右的单身或同居的青年人,此消费群体中大多数没有多少存款,但平时收入普遍较高,敢于消费,同时还追求休闲、娱乐、自由的生活品味,18平方米的“酥皮SOLO”正是为他们量身定做。吴驷介绍说,眼下他们就正在筹划将于年底开盘的下一个SOLO。以后还有更庞大的方案,而“SOLO将会作为公司的品牌不断延续下去”。吴驷说,这种“SOLO”有别于目前市场上通常意义上的户型,它特别强调个性化界面。卧室和客厅没有明显的划分,可以没有客厅,也可以没有卧室,所有的生活空间设定只来源于居住者本身。
确实住房制度改革以后,大多数人面对市中心总价动辄近百万元的房屋“敬而远之”,只好向城郊迁移,这样使老城区的居住人群下降,专家担心北京也会出现城市中心“空壳”的现象。而总价在40万元以内的小户型,特别是20万元以内的超级小户型——“酥皮SOLO”则大大吸引了不愿离开市中心的人群,特别是吸引那些收入较高、思想新潮的高消费群体。另外,在市中心人口频繁流动、居住区日益边远化的情况下,它还能向各种各样的“市中心流动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居住选择,难怪有人称之为“都市驿站”。
小户型不会成为主流产品
以前一般意义上的小户型,从面积上讲指的是一居室60平米,二居室80平米,三居室100平米左右的房屋户型。而SOLO这类超小户型的出现让人们开始对小户型进行重新定义。由于小户型面积小,总价低,位置好,所以为许多购房者所青睐。据了解,目前许多项目都有推出小户型的打算,如夏都盈座、东润风景、荣丰2008等。
专家指出,人的生活空间太小了肯定会不方便,市政府提出的人均居住面积为18平方米就比较适合一般人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不过,有关专家同时提出,小户型作为“阶段性住宅"存在确有必要,因为它能为部分特定人群服务,在一定时期会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它绝不可能成为主流产品。
北京银信绿洲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万明认为,小户型在一段时间内会有相当的市场,对于那些对面积的需求不大,但同时又需要有一个自己的生活空间的人非常有吸引力。不过他认为开发小户型应具备三个特点:1.应在地价和房价比较便宜的地方,房价应该在6000—7000元/平方米之间,总价在20万元、30万元之间。2.公共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不是说像郊区别墅或Townhouse在高速公路旁边,关键是坐车或骑车都方便。3.周边环境不用太“高尚”,可以是老城区的周围。
夏都盈座的销售总监吴波断言,小户型不会成为房地产的主流。它只是填补了一项空白,满足了一些人士的需要。不过那些18平米或者20多平米左右的“超级小户型”的设计应该比较遗憾,因为太小的东西,使用起来肯定不方便。
专家点评:还是别“跟着概念走”
其实与SOLO类似的产品早已有之,上海、深圳做得比较多,北京也有,但通常是个别楼盘把很小的一部分甚至只有几套拿出来做这种超小户型,且多半在一些高档的外销公寓里。用它来做主打户型的中低档项目则非常少见。如今虽然面积给这种户型包装了一个时尚概念,看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从实际看来超小户型虽然面积小,总价低,但其单价还是偏贵的。比如“SOLO”的均价可能已经接近每平方米8000元,高出了同一地段的均价。消费者应清醒,住房毕竟不是穿衣戴帽,一不喜欢就可以随便仍掉,毕竟那也是一笔不少的开销,因此在购买时还是应该慎重,不要为了一个“SOLO”的概念就蜂拥而上。
北京地产专家张跃庆认为,如今许多开发商以及媒体用“美国人一生要换7次住房”的说法来误导消费者,其实美国人买房的是不多的,他们一生中大部时间都是在租房。他建议,对渴望拥有阶段性住宅的年轻人,一要关注市场上物美价廉的二手房,二手房的好处在于交通便利,居住成本较低;二是多留意普通楼盘里的小户型,那些均价每平方米5000元至6000元的一居室性价比较高;三是从一些楼盘的尾房中找适合自己需要的房屋。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刘洪玉认为,一些收入比较高的西欧、北欧国家,其住房自有化率只在30%左右(如瑞士、德国、瑞典),美国的住房自有化率为67%左右,而东京则低于50%。因此人们没有必要为了拥有一处房屋而把自己困在非常狭小的空间内,租一间大一点的房屋充分享受生活才是一种好的选择。
是潮流还是一阵风“酥皮SOLO”热销引发思考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