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十一五”时期河北经济发展的主线,是解决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提高河北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调整的思路和重点是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问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做一初步研究。
一、“十一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思路
“十五”期间,河北省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产业高级化进程缓慢,资源约束日趋明显;国有经济比重仍然过大,所有制结构严重不合理;城市化严重滞后,农业及农村问题日趋突出;生产力布局与区位优势错位,新的经济增长点难以形成;地区间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贫困地区生存与发展问题日趋严重等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河北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准绳和主线。因此,“十一五”期间的结构调整,不是单纯以经济目标为主的“狭隘性”调整,而是以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的“综合性”调整;不是眼光向内的“封闭式”调整,而是着眼全局、内外协调的“开放式”调整;不是顾此失彼的“冲动型”调整,而是着眼于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理智型”调整。
从河北省经济结构特点、资源特征和区位特征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实现经济与社会、自然、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核心,以加快推进城市化为龙头,以所有制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为重点,以发展带动调整,以改革促进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资源约束矛盾,通过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强劲动力。
二、“十一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和任务
致力于解决河北省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六大目标和任务:
1.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实现产业协调发展。河北省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服务业发展与农业、工业发展的不协调,传统生产服务业发展不能满足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从而阻碍了工农业的效率改进;还体现在传统生活服务业与消费升级后的城乡居民生活的需求不适应。因此我们认为,未来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是稳定农业,做强工业,壮大服务业。即:保持第一产业稳定增长和比重持续下降的态势;控制工业总量的过度扩张,在改善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工业乃至第二产业比重的稳定或小幅提高;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新兴服务业的规模扩张,较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根据非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分析结果,建议将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确定为: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比重由2003年的15%下降到10%,第二产业比重由2003年的51.5%上升到55%以上,第三产业比重则由2003年的33.5%提升到35%左右。
2.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改善供给质量。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以保障经济安全、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稳定粮食生产,扩大优质高效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规模,与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相适应,加快畜牧业发展,提高畜牧业比重。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提高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增长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继续提高优势制造业比重,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服务业结构调整升级以满足消费升级、工农业生产和体制转轨的需要为目标,提高新兴服务业比重,增强生产性服务业能力。根据线性回归预测分析结果,结合定性分析,建议将河北省产业结构高级化目标确定为:到2010年,河北省农业总产值中畜牧业比重由2003年的42%提高到53%,种植业比重由2003年的49%下降到38%;工业增加值中制造业比重达到8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由2003年12.2%提高到18%以上。
3.收缩国有经济战线,提高民营经济比重,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以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率与整体福利的提高和改进为目标,致力于社会资源配置的整体最优,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加快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的退出步伐,收缩河北省国有经济战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大集体经济的股份制改造力度,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根据多种回归模型的综合预测分析结果,建议将河北省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调整目标确定为:到2010年,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到30%~40%,相应地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60%~70%。
4.突出区域特色,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围绕“一线两厢”区域战略决策构想,发挥河北省两环区位优势,突出河北省区域经济特色,以缩小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培育和发展五条产业发展带(区)为突破口,做强一线,提高一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比重,与两厢地区形成合理的产业发展梯次;壮大沿海,推动重化工产业发展重点战略东移,发展临港经济,提高沿海地区国民经济比重和经济外向化水平,增强沿海对内陆经济发展的外向化带动力;发展北厢、提升南厢,缩小两厢与一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根据上述区域协调、互动、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出发,到2010年,一线地区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应该达到25%以上;沿海三市经济外贸依存度应由目前的11.3%提高到20%左右;两厢人均GDP与一线地区之比应由2003年的1:1.6以上缩减为1:1.5以下。
5.加快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推动产业和人口向城镇聚集,实现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快速转移。根据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分析结果,到2010年,河北省城市化率将由目前的33.5%提高到38%~40%,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将缩小到2:1。
6.维持投资主动力地位,增强消费和出口需求拉动,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河北省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必须保持较高的投资率,维持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地位。同时,还应着力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优化出口结构,扩大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规模,提高经济增长动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根据上述分析,“十一五”期间,河北省投资率应大体维持在40%左右,而消费率应调到55%以上,出口依存度则应由目前的7%提高到10%以上。
三、“十一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
围绕上述目标和任务,把握经济结构和技术演进趋势,从河北实际出发,提出如下战略性调整重点:
㈠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以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畜牧业比重、发展现代农业,推广新型农业,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业组织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和整体产出效益,增强和稳固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撑力。建议:①建立稳定的粮食直接补贴制度和战略储备收购保护价制度,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建立完善的粮食市场流通体系,建立健全中长期粮食供求总量平衡机制和市场预警机制,加大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投入。②继续加大畜牧业发展,提高粮食转化率和农作物综合利用率,提升农业附加值和产出效益。③大力发展生物育种、节水农业、生态农业、高技术农业等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④鼓励全面推广设施农业、订单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动农业的工厂化生产、企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⑤加强农业科技转化力度,充分发挥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窗口作用、基地作用、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及时推广农业新科技,抓好种子优化工程、技术更新工程、设施农业工程、创新品牌工程、绿色食品工程和人才培养工程等。
㈡推动工业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增强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增强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工业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夯实基础产业,推动工业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建议:①改造提升原材料重化工业。重点做好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引进和应用工作,改造提升钢铁、建材、化工等传统原材料工业,推进传统材料向新型材料产品的转换,原料初加工向精深产品制造的转换。②巩固提高优势加工制造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并重,重点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增强医药、装备(汽车)、食品、纺织服装等优势加工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③培育发展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河北区位优势,重点围绕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以一线地区为突破口,依托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和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谋划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引导企业强化技术创新机制,重点发展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等四大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④大力发展基础能源工业。充分发挥河北省煤炭、油气运输通道优势及玉米生产基地优势,加大滨海电力和石油天然气工业、燃料乙醇工业的发展力度,同时注重加大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拓展河北省能源基地新优势。⑤加快工业信息化进程。重点推进企业生产技术信息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信息化、加速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⑥实施生态工业工程。
㈢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发展以信息、科技、金融、会计、咨询、法律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积极发展需求潜力大的现代物流、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新兴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建议:①适应建立“数字河北”的需要,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②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需要,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③适应物流经济时代到来的需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④适应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需要,大力发展房地产业。⑤适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大力发展旅游业。⑥适应农村工业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㈣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构筑外向型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按照一线两厢战略决策构想,综合考虑河北省两环区位优势、现有区域经济基础和外部资源支撑条件,以推动区域协调、互动、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一线突破,两厢齐飞,做强内陆,战略东扩,构筑外向型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建议:①发挥两环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优势,构筑秦皇岛港、京唐港、天津港三龙头带动,京、津、石三核驱动,秦、唐、廊、保多极支撑的外向型经济隆起带。②发挥北厢地区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在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和建立生态型的产业体系。③依托京广、京九两条交通干线,发挥南厢地区传统优势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优势,着力推动重化工业、优势轻工业以及特色块状经济向精深加工和集约化生产发展,建设新型优势工业基地。④依托一线地区和南厢地区钢铁、机械、建材、石油化工、能源等产业基础,在合理开发利用本地煤炭、矿石、石油、海洋等资源的同时,充分发挥河北省沿海能源港、矿石港基础优势及沿海地区土地资源优势,加大对国内煤炭资源和国外矿产资源的利用力度,发展现代重化工业,打造沿海重化工产业带。
㈤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区域竞争能力为目标,依托河北省冶金、建材、化工、医药、机械(汽车与装备)、食品、纺织等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相对集中的重点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以及安平丝网、清河羊绒、辛集皮革、容城服装等县域特色产业加工园区,围绕龙头企业群,延伸产业链,加强协作配套,完善企业生产经营的金融、研发、信息、物流等生产性服务环境,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以及物流、信息、金融等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议:①培育和做强一批支撑带动河北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集群。②培育和壮大一批带动河北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
㈥奠定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国有股减持步伐,进一步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河北省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建议:①坚持一企一策、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调整策略,通过全员持股、经营者收购等途径,加快辅助分离步伐。②通过经营者持股、外资购并、民营资本嫁接、机构投资者入股等途径,全面减持、退出国有股,优化产权结构,全面推进国有大企业产权结构调整优化。③通过改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进一步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
㈦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以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为目标,完善城镇体系,推动城乡产业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议:①依托京津,构筑环京津城市群;依托石家庄,构筑环省会城市群;依托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七个中心和次中心城市,构筑京秦、京广铁路沿线主导产业城镇发展带;依托秦皇岛、唐山、沧州,构筑临港产业城镇发展带;依托京九沿线特色县域经济发展密集区,构筑京九沿线民营特色经济城镇发展带,逐步形成 “两群三带”城镇发展格局。②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对接,推动城乡产业合理分工、协调发展。③通过改造升级乡镇企业,推动非农产业的发展,加速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④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培育一批特色小城镇,推动农村城镇化。
㈧优化需求结构,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推动消费升级,扩大出口需求,转变长期以来的投资规模扩张型经济增长模式,优化经济增长的需求支撑结构。建议:①根据未来市场需求的变化,在部分新兴产业上加大投入,并注重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接受京津两市产业转移,加大环京津和沿海产业发展投入。②推动新一轮的消费升级,城镇重点实现消费的质量型升级,农村重点实现消费的结构型升级。③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把加工贸易培育成新的出口增长点;在继续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基础上,重点加大动力机械及设备等机电产品的出口力度,努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一、“十一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思路
“十五”期间,河北省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产业高级化进程缓慢,资源约束日趋明显;国有经济比重仍然过大,所有制结构严重不合理;城市化严重滞后,农业及农村问题日趋突出;生产力布局与区位优势错位,新的经济增长点难以形成;地区间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贫困地区生存与发展问题日趋严重等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河北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准绳和主线。因此,“十一五”期间的结构调整,不是单纯以经济目标为主的“狭隘性”调整,而是以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的“综合性”调整;不是眼光向内的“封闭式”调整,而是着眼全局、内外协调的“开放式”调整;不是顾此失彼的“冲动型”调整,而是着眼于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理智型”调整。
从河北省经济结构特点、资源特征和区位特征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实现经济与社会、自然、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核心,以加快推进城市化为龙头,以所有制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为重点,以发展带动调整,以改革促进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资源约束矛盾,通过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强劲动力。
二、“十一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和任务
致力于解决河北省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六大目标和任务:
1.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实现产业协调发展。河北省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服务业发展与农业、工业发展的不协调,传统生产服务业发展不能满足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从而阻碍了工农业的效率改进;还体现在传统生活服务业与消费升级后的城乡居民生活的需求不适应。因此我们认为,未来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是稳定农业,做强工业,壮大服务业。即:保持第一产业稳定增长和比重持续下降的态势;控制工业总量的过度扩张,在改善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工业乃至第二产业比重的稳定或小幅提高;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新兴服务业的规模扩张,较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根据非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分析结果,建议将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确定为: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比重由2003年的15%下降到10%,第二产业比重由2003年的51.5%上升到55%以上,第三产业比重则由2003年的33.5%提升到35%左右。
2.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改善供给质量。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以保障经济安全、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稳定粮食生产,扩大优质高效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规模,与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相适应,加快畜牧业发展,提高畜牧业比重。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提高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增长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继续提高优势制造业比重,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服务业结构调整升级以满足消费升级、工农业生产和体制转轨的需要为目标,提高新兴服务业比重,增强生产性服务业能力。根据线性回归预测分析结果,结合定性分析,建议将河北省产业结构高级化目标确定为:到2010年,河北省农业总产值中畜牧业比重由2003年的42%提高到53%,种植业比重由2003年的49%下降到38%;工业增加值中制造业比重达到8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由2003年12.2%提高到18%以上。
3.收缩国有经济战线,提高民营经济比重,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以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率与整体福利的提高和改进为目标,致力于社会资源配置的整体最优,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加快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的退出步伐,收缩河北省国有经济战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大集体经济的股份制改造力度,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根据多种回归模型的综合预测分析结果,建议将河北省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调整目标确定为:到2010年,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到30%~40%,相应地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60%~70%。
4.突出区域特色,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围绕“一线两厢”区域战略决策构想,发挥河北省两环区位优势,突出河北省区域经济特色,以缩小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培育和发展五条产业发展带(区)为突破口,做强一线,提高一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比重,与两厢地区形成合理的产业发展梯次;壮大沿海,推动重化工产业发展重点战略东移,发展临港经济,提高沿海地区国民经济比重和经济外向化水平,增强沿海对内陆经济发展的外向化带动力;发展北厢、提升南厢,缩小两厢与一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根据上述区域协调、互动、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出发,到2010年,一线地区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应该达到25%以上;沿海三市经济外贸依存度应由目前的11.3%提高到20%左右;两厢人均GDP与一线地区之比应由2003年的1:1.6以上缩减为1:1.5以下。
5.加快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推动产业和人口向城镇聚集,实现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快速转移。根据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分析结果,到2010年,河北省城市化率将由目前的33.5%提高到38%~40%,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将缩小到2:1。
6.维持投资主动力地位,增强消费和出口需求拉动,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河北省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必须保持较高的投资率,维持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地位。同时,还应着力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优化出口结构,扩大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规模,提高经济增长动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根据上述分析,“十一五”期间,河北省投资率应大体维持在40%左右,而消费率应调到55%以上,出口依存度则应由目前的7%提高到10%以上。
三、“十一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
围绕上述目标和任务,把握经济结构和技术演进趋势,从河北实际出发,提出如下战略性调整重点:
㈠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以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畜牧业比重、发展现代农业,推广新型农业,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业组织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和整体产出效益,增强和稳固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撑力。建议:①建立稳定的粮食直接补贴制度和战略储备收购保护价制度,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建立完善的粮食市场流通体系,建立健全中长期粮食供求总量平衡机制和市场预警机制,加大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投入。②继续加大畜牧业发展,提高粮食转化率和农作物综合利用率,提升农业附加值和产出效益。③大力发展生物育种、节水农业、生态农业、高技术农业等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④鼓励全面推广设施农业、订单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动农业的工厂化生产、企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⑤加强农业科技转化力度,充分发挥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窗口作用、基地作用、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及时推广农业新科技,抓好种子优化工程、技术更新工程、设施农业工程、创新品牌工程、绿色食品工程和人才培养工程等。
㈡推动工业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增强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增强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工业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夯实基础产业,推动工业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建议:①改造提升原材料重化工业。重点做好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引进和应用工作,改造提升钢铁、建材、化工等传统原材料工业,推进传统材料向新型材料产品的转换,原料初加工向精深产品制造的转换。②巩固提高优势加工制造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并重,重点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增强医药、装备(汽车)、食品、纺织服装等优势加工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③培育发展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河北区位优势,重点围绕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以一线地区为突破口,依托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和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谋划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引导企业强化技术创新机制,重点发展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等四大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④大力发展基础能源工业。充分发挥河北省煤炭、油气运输通道优势及玉米生产基地优势,加大滨海电力和石油天然气工业、燃料乙醇工业的发展力度,同时注重加大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拓展河北省能源基地新优势。⑤加快工业信息化进程。重点推进企业生产技术信息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信息化、加速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⑥实施生态工业工程。
㈢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发展以信息、科技、金融、会计、咨询、法律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积极发展需求潜力大的现代物流、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新兴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建议:①适应建立“数字河北”的需要,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②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需要,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③适应物流经济时代到来的需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④适应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需要,大力发展房地产业。⑤适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大力发展旅游业。⑥适应农村工业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㈣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构筑外向型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按照一线两厢战略决策构想,综合考虑河北省两环区位优势、现有区域经济基础和外部资源支撑条件,以推动区域协调、互动、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一线突破,两厢齐飞,做强内陆,战略东扩,构筑外向型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建议:①发挥两环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优势,构筑秦皇岛港、京唐港、天津港三龙头带动,京、津、石三核驱动,秦、唐、廊、保多极支撑的外向型经济隆起带。②发挥北厢地区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在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和建立生态型的产业体系。③依托京广、京九两条交通干线,发挥南厢地区传统优势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优势,着力推动重化工业、优势轻工业以及特色块状经济向精深加工和集约化生产发展,建设新型优势工业基地。④依托一线地区和南厢地区钢铁、机械、建材、石油化工、能源等产业基础,在合理开发利用本地煤炭、矿石、石油、海洋等资源的同时,充分发挥河北省沿海能源港、矿石港基础优势及沿海地区土地资源优势,加大对国内煤炭资源和国外矿产资源的利用力度,发展现代重化工业,打造沿海重化工产业带。
㈤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区域竞争能力为目标,依托河北省冶金、建材、化工、医药、机械(汽车与装备)、食品、纺织等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相对集中的重点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以及安平丝网、清河羊绒、辛集皮革、容城服装等县域特色产业加工园区,围绕龙头企业群,延伸产业链,加强协作配套,完善企业生产经营的金融、研发、信息、物流等生产性服务环境,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以及物流、信息、金融等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议:①培育和做强一批支撑带动河北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集群。②培育和壮大一批带动河北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
㈥奠定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国有股减持步伐,进一步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河北省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建议:①坚持一企一策、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调整策略,通过全员持股、经营者收购等途径,加快辅助分离步伐。②通过经营者持股、外资购并、民营资本嫁接、机构投资者入股等途径,全面减持、退出国有股,优化产权结构,全面推进国有大企业产权结构调整优化。③通过改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进一步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
㈦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以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为目标,完善城镇体系,推动城乡产业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议:①依托京津,构筑环京津城市群;依托石家庄,构筑环省会城市群;依托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七个中心和次中心城市,构筑京秦、京广铁路沿线主导产业城镇发展带;依托秦皇岛、唐山、沧州,构筑临港产业城镇发展带;依托京九沿线特色县域经济发展密集区,构筑京九沿线民营特色经济城镇发展带,逐步形成 “两群三带”城镇发展格局。②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对接,推动城乡产业合理分工、协调发展。③通过改造升级乡镇企业,推动非农产业的发展,加速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④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培育一批特色小城镇,推动农村城镇化。
㈧优化需求结构,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推动消费升级,扩大出口需求,转变长期以来的投资规模扩张型经济增长模式,优化经济增长的需求支撑结构。建议:①根据未来市场需求的变化,在部分新兴产业上加大投入,并注重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接受京津两市产业转移,加大环京津和沿海产业发展投入。②推动新一轮的消费升级,城镇重点实现消费的质量型升级,农村重点实现消费的结构型升级。③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把加工贸易培育成新的出口增长点;在继续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基础上,重点加大动力机械及设备等机电产品的出口力度,努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