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的冰棍现象



  最近有媒体报道:在东北,尽管一些账面上的国有资产已被有关部门“看管”起来,但由于难以流动,正造成更大的流失。就像一根“冰棍”,咬一口有人管,可放在那儿就会慢慢化掉最后变成一根棍子。另一方面,又有媒体报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巨鳄长驱直入,大批国有商业企业纷纷改制。然而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哈尔滨市12户国有商业企业改革转制中,均未对商标、商号等无形资产进行评估作价,经济专家对此深表忧虑。

  这实际反映出当前的两种倾向:一方面是某些国企的管理者怕负责任,宁肯让效益不好的企业化掉也不愿意被戴上“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另一方面,有些收购者为了压低价钱,希望把更多的国企说成是“冰棍”,于是就有了“冰棍论”、“靓女先嫁论”和“苹果论”。

  “冰棍论”认为国有资产就像逐渐融化的冰棍,应及早将其变卖;“靓女先嫁论”是说应把漂亮的女儿即优质的国有资产先嫁出去,免得等年纪大了全都不好嫁;“苹果论”指的是如果在一筐苹果中舍不得先吃好的,专挑烂苹果来吃,结果吃的全是烂苹果。这三论实际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国营不如民营,民营不如外资。

  如果我们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不管是国企、民企,只要是经营不善,都有可能成为“冰棍”。

  在股市中,也有不少投资者采取割肉换股的方法,把赔掉的钱再赚回来。当然这要把握好时机,掌握不好时机可能会损失惨重。反之,如果抓不住机会,长期持股,结果手中的股票像冰棍一样融化的,恐怕就很难再翻本了。例如买了百元股亿安科技的,眼看着这个“高科技”明星,像冰棍一样融化了。

  这里,笔者并不是责怪投资者,而是说“亿安科技”就是股市中的“冰棍”。最近某杂志刊登的《亿安生死局》报道,让人看到一个民营“冰棍”企业的典型。原董事长罗成的主要能量就是圈钱,他的套路从来就是:自己套了别人,然后又被别人所套。罗成从政府那里获得经营资源,但缺乏足够的责任感;同样,他的企业到了下属手中,也同样无人负责。这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就这样无休止地重复着,到了哪天突然转不动了,罗成的游戏也就结束了。

  如果说,亿安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缴纳了巨额的学费,一些人付出了法律代价。那么,在我们的股市中,原郑百文和猴王可以说是国营控股公司的“冰棍”企业典型,特别是原郑百文的那个“商业———银行———企业”的转盘子经营方式,似乎与“亿安科技”有同工异曲之妙。

  现在,沪深股市中有123家ST公司,其中有56家ST公司每股净资产跌破面值1元。在这此公司中既有国有控股公司,也有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也有退市的公司,如PT琼南洋;也有被ST的,如ST银广夏、ST亿安、ST海洋等等。一部分民企公司业绩不好的原因与其上市动机有关,例如一些民企买壳上市目的就是圈钱。最典型的就是艾史迪集团入四砂股份。

最近,有名的民营企业德隆成了冰棍,这个大冰棍涉及了它所关联的上市公司和它参股的证券公司。那些宣扬“国退民进”的人,改了调,非要让国家想办法救德隆重,于是有股民开玩笑地问:这究竟是国退民进呢?还是民退国进呢?许多主张打折出卖国有资产的经济学家,对德隆保持沉默。他们不想说:快卖呀!不卖就会化掉!

国际上也民企“冰棍”现象,安然公司从95美元跌到5美元,还有一大批所谓网络公司摘牌。参考消息上说美国专门有一些公司去处理那些已经资不抵债的网络公司。再想一想,纳斯达克从5000点跌到1200点,有多少公司成了冰棍呢?

  我们认为,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是法制经济,是优胜劣汰的经济,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不守法经营、不科学管理,缺乏监督机制,就会成为“冰棍”企业。美国的安然公司就是国际典型。

  所以,“冰棍”企业,并不是某些老化的国企特有的现象,任何企业都有生存期,“物壮则老”,要保持企业的长期生存,必须在守法经营、科学管理、有效监督上下工夫。市场经济是公平的,不会因为你是国企就格外照顾,也不会因为你是民企就格外开恩。从这个意义上说,守法经营、科学管理、有效监督是超越所有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