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潘晓军

.

房价控制目标与限购细则公布时间差的背后


“国八条”引人注目地给地方政府布置了两道“作业题”,一是“合理确定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二是“出台住房限购实施细则”。而同样引人注目的是“交作业”的时间却不相同,“第一题”的完成时间是“一季度”,准确地理解是 331日前,“第二题”的完成时间是“2月中旬之前”,准确地理解是220日前,咬文嚼字一点,甚至可以理解为210日前。

“老师”这回是够严厉的,留作业同时,还同时宣布了若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就要进行“约谈”、“问责”的处罚。

按说,这两道作业题是密切相关的。第一题是目标,第二题是相应的措施,按常理,理应先确定目标,才能根据目标制定措施,可老师却要求先交第二题,第一题...

Read more

房产税旨在为土地财政解套


开征个人住房房产税的目的和意义,官方(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说法是“有利于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引导居民合理住房消费,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民间的期待则是以此降低房价。

在笔者看来,官方的说法算是实话,但未免冠冕堂皇,而民间的期待则有些一厢情愿!

从上海、重庆的房产税试行方案看,开征个人住房房产税,的确会实现两个“有利于”,住别墅、住豪宅、住大房子的人一般都是高收入的人,况且房产税的收入还都将用于保障房建设。可仔细一想,房产税并非是一个新税种,早在上世纪的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就颁布实施了,个人住房房产税作为房产税的一种,在...

Read more

中央对房地产冷处理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日前结束,本次会议由于是在“十二五”规划开局前夕召开而倍受关注,每一个人都在关心未来五年我们的国家将会怎样发展,又会给自身带来那些变化。

从公开的报道来看,会议公报对于房地产着墨不多,既没有象在经济危机时刻那样去为之“正名”,也没有象在危机后那样去强调“调控”与“遏制”,甚至压根儿都没有提及“房地产”、“房价”等敏感词汇。看遍报道,会议公报直接与房地产相关的内容也就以下一百多个字:

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

Read more

央企退房 无聊的作秀


日前,国资委针对外界对央企退出房地产市场进展缓慢的质疑做出了澄清:一曰央企退出房地产市场的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二曰央企退房需要按照市场规律有序进行,否则又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再加上职工安置等问题,退出没有统一时间表,三曰央企房地产规模只占全国房地产总规模的1.5%,对房地产市场及房价影响甚微,四曰央企正在成为保障房建设的主力,而保障房建设是民营房企兴趣不大的领域。

从上述表态看,国资委的委屈之情溢于言表,国资委内心想表达的似乎是,央企在退出,退出不能乱退,退出其实也没有必要。若果真如此,又何必当初呢?

回想起来,国资委这一举措是在今年两会后,调控房地产市场呼声高涨、而央企地王频现的背景...

Read more

缘何地方政府青睐限购令


中央政府9.29二次调控措施出台仅半月,中间还隔着一个国庆长假,就已经有十个城市推出了以“限购为主要措施的调控办法,一改过去历次楼市调控中地方政府相互观望,甚至阳奉阴违的做法。

实际上,限购措施并非新招,在今年4.17楼市新政中,“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地方就被要求采取临时性限购措施,但之后只有北京出台了相关办法,其他城市并未跟进。而这次我们看到,除了京、沪、穗、深这几个公认的一线城市外,福州、厦门、南京等城市也自动对号入座,颁布了限购令。那么,地方政府缘何变得积极主动、如此青睐限购令呢?

4.17新政后,笔者曾写了一篇《本轮调控将速战速决》的博文,该文引起了不少关注,也是当时有...

Read more

转型、低碳更需要依靠房地产


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议论最多的经济话题有两个,一个是关于房地产和房价的,一个是关于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

这些年来,人们对房地产、高房价非议多多,非议主要有两点:一是房价高,相当多的人群买不起房,二是质疑一个技术含量不高的房地产业凭什么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应该说,这两个问题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伴生的必然现象,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为什么如此,不是本文重点,这里只简单分析一下。

关于房价,不宜以一句高房价简单概括。我国房价主要高在好地方、好城市、好地段等资源富集的地方,这本身是符合逻辑的。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只有北京有奥运、只有上海有世博、只有广州有亚运、只有深圳靠香港、只有三亚...

Read more

央企退出房地产折射地产调控困境


在“两会”刚刚落幕、央企立刻再造“地王”的背景下,国资委昨日高调宣布,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将退出房地产业务。咋一看,国资委这次贯彻中央规范央企房地产业务的有关要求,可谓动作迅速,雷厉风行,但仔细观察其退出部署,感到国资委更象是花拳绣腿般地做了一场秀。

据国资委新闻发言人有关介绍,目前,国资委监管的央企共有127家,其中,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有16家,此外还有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开展了房地产业务,即涉足房地产业务的央企已达74%

这次退出,按照国资委要求,上述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正在加快调整重组,在完成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有序”退出房地产业...

Read more

让全民分享房地产发展红利


让全民分享房地产发展红利,是笔者在上篇博文《央企退出房地产折射地产调控困境》中提出的一个观点,笔者认为,这也应该成为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着力点和终极目标。

日前,北京推出土地供应新举措,除了“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土地供应,暂时不再安排热点地区高价土地交易”等常规措施外,比较有新意的有两点,一是土地交易不再简单地只是以“价高者得”为原则,二是增加配建保障性房和承担公益性设施建设等要求作为土地竞买条件。笔者认为,这正是让全民、全社会分享房地产发展红利的有益尝试。

笔者在《转型、低碳更需要依靠房地产》等博文中多次指出,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我国利用房地产的发展推动整体经济发展进而提高人民生...

Read more

引入楼市机构投资者才能防止房价大起大落


近日,中央政府以近乎危机处理的手法,发布了一系列调控楼市的措施,这些措施以经济的甚至行政的方式强力压制购房需求,从而调节当前楼市供不应求的状况,以期使过热的楼市冷却下来。投资性购房成为这轮调控重点打击的对象,改善性购房也未能幸免。

如此严厉的调控措施势必会对未来一个时期的楼市产生重大影响,不论何种性质的购房者都将进入一段观望期,楼市成交陷入低迷状态,房价也会出现松动和下降。这一时期也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楼市中的各方博弈的过程,观望期会有多久、房价是否会较大幅度下降还要看各方的承受力,政府、银行可否长期忍受楼市的低迷,开发商资金面可否扛得住,被抑制的购买力可否被长期压抑都将影响到未来楼市...

Read more

政府卖地是否也应该明码标价


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完善商品住房预售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将取得预售许可的商品住房项目在10日内一次性公开全部准售房源及每套房屋价格,并严格按照预售方案申报价格,明码标价对外销售。”

该规定意在打击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按照此要求,开发商要一次性推出所有可售货量并确定所有价格,如遇市场变化开发商可否调整价格,通知没有提及,但从“严格”一词看,应该不能调整。这就对开发商的定价的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本来,产品的定价权是企业的基本权力之一,企业的价格和营销策略是以用尽可能高的价格将产品卖出去为目...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