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伟

男,汉族,1957年1月生于河南商丘,祖籍山东蒙阴,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4年11月至1978年2月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工作,1978年春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1982年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4年起留校任教至今,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6年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2年至2010年7月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2007年任校长助理。2010年5月至2013年9月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3年9月起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15年11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正确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大势


 要点速读:

1、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我国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牢牢把握百年变局蕴藏的新的战略机遇。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当前,以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特点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技术突破正在重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未来。在这一轮科技革命中,我国不再是“旁观者”“局外人”,而是深处其中...

Read more

新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经济全球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及“一带一路”的提出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相互之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进而形成经济各方面逐渐趋向一体化的“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是一深刻演进的历史过程,不同时代有其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实现的方式和程度也具有不同时代的历史特征。从其发展的动因上看,就其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而言,在于不断深化的产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就其生产关系演进的制度背景而言,在于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世界的扩展;就其实现的体制方式而言,主要在于市场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深...

Read more

“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领头羊角色


  伴随着过去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的起飞与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其影响力在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中也显著提升。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之下,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BRI)体现了其在全球层面的坚定领导力,并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也引发了来自外部的忧虑。印度和英国的资方担心中国正在挑战现有的全球秩序,并试图建立由其主导的新秩序。如果不能消除这些忧虑,“一带一路”倡议所获得的国外支持将会非常有限,甚至可能在未来阻碍中国在全球治理层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当前,国际社会的一些外部力...

Read more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基础上,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推进这两方面建设,均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具有客观必然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

Read more

新时代如何建设一带一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对外开放由“加快形成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向“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新时代。

  “一带一路”推动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时代

  自2013年秋季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年时间里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从理念转化成了行动,从愿景转化成了...

Read more

债务风险的积聚和释放已有显现


  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必须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宏观调控上贯彻稳中求进、实现稳中求进。

  稳中求进需要宏观调控兼顾“双重风险”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平均年增长率在9%以上,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新阶段,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占全球GDP的比重由1.8%上升至14%左右。人均GDP的水平,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200美元,上升到8000多美元,从贫困状态进入温饱(1998年)又上升...

Read more

什么样的国家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经济遇到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新问题、新挑战,进入到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些地方和领域已显现成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需求侧应对危机的手段,也不同于西方供给学派的传统观点,而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提出的经济理论革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要求。这一历史要求集中表现在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遇到了新的问题,原有的体制和各个方面的政策束缚了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来看,供给...

Read more

十八大以来宏观调控的六大新思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主要表现在: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平均增速达到7.2%,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同期,发达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速只有1.7%,其他金砖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速同样为1.7%,新兴经济体的平均经济增速也不过4.4%,都明显低于我国经济增速。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服务业在GDP(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2013年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进一步达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更是从2012年的55%大幅提高到2016年...

Read more

“滞胀”风险上升 要想办法降成本


  2016年的宏观经济运行总体是平稳的,基本可以实现年初设定的政策目标,但潜在的经济风险不容忽视。总体来看,全年经济运行主要呈现三方面的特征:

  一是实现了年初的经济增长目标,但下行压力犹存。预计2016年GDP增速维持在6.7%左右,处在政府年初设定的目标区间内,但短期内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一方面,需求萎缩。消费增长相对平稳,对外贸易弱势持续,出口额和进口额大体上保持了同比负增长态势,贸易顺差持续收窄。投资增速系统性下滑,尤其是民间投资增速急剧下滑成为影响需求收缩的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供给无明显扩张。如果认为2015年的能源类大宗商品价格下行成为供给侧良性冲击的话,那么20...

Read more

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


  判断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有两类指标:一是经济数量指标,二是经济质量指标。人们对经济数量指标(如GDP总量、GDP人均水平、GDP增长速度等)比较熟悉,而对经济质量指标(主要指经济结构指标)了解较少。这里我主要通过对几个比较突出的经济质量指标的分析,来说明我国这几年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

  第一,农业劳动力就业率。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是78%,比当时最穷国家72%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还要高。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是37%稍微多一点,比起改革开放初期下降了41%。中国劳动力总量是7亿多人,41%的就业比重就是两亿八千多万人。因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的发展成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