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伟

男,汉族,1957年1月生于河南商丘,祖籍山东蒙阴,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4年11月至1978年2月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工作,1978年春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1982年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4年起留校任教至今,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6年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2年至2010年7月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2007年任校长助理。2010年5月至2013年9月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3年9月起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15年11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经济下行压力大在哪儿


  中国消费需求一直上不去,关键是我们国民收入分配发生了扭曲,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给居民钱少了。

  去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从8%目标实践下来做到9.2%,通货膨胀率从预定3%提高到了5.4% ,这并不是违反了正常经济逻辑,而是因为我们通货膨胀形成背后的原因有它过去没有的特点。

  不同经济体,形成通胀压力时间滞后期不同,欧美通常6—18个月,我们国家一般7—24个月。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形成通胀压力一定程度是为前两年反危机扩张性政策买单。而且,这次通胀40%多的因素是来自成本的推动。而对于成本推动的通胀,靠传统的紧缩需求、紧缩银根不仅不起积极作用,反...

Read more

经济失衡的变化与宏观政策的调控


  我国宏观经济面临较通胀与增速放缓的双重压力,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加以方向性的调整;

  “中等收入陷阱”可能使发展中国家的总量失衡进入“滞胀”状态,我国也必须未雨绸缪;

  如果能及时充分拉动增长,即使出现较高通胀压力,我们也具有治理通胀的经济增长条件;

  要提高效率必须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将在较长时期存在,因而反通胀将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宏观调控任务。

  一、高速增长中的总量失衡及阶段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