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马勇

马勇 1956年生,安徽濉溪人, 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述有 《汉代春秋学研究》、 《梁漱溟评传》、《中国现代化历程》、 《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等。部分著作曾获新闻出版总署首届 “三个一百”原创工程奖、中国社会科学院成果奖及国家图书奖等。最近出版的有 《中国文明通论》、 《1898年那场未遂政变》、 《1911年中国大革命》等。

严复晚年评价梁启超:以笔搅乱社会的“罪魁”


  本文摘自《严复与中国近代文化》 作者:马勇 出版社:海风出版社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梁启超无疑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人物。他“流质多变”,常常自诩“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俨然有紧跟时代潮流,处于时代最前列的自我评价。然而,历史的研究决不以历史人物的自我感觉为依据,而是透过历史人物的言行在历史进程中的实际效果来分析。因此,至于梁启超多变性格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实际价值,恐怕还不能以其自我估价而定论,而有待深入研究。

  以笔端搅动社会的“罪魁”

  梁启超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的真正确立,主要的不是由于他...

Read more

重构中国文明解释体系


  自从中国经济获得很大增长之后,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好像越来越多,结合多年前亨廷顿“文明冲突”假说,许多人以为中国文明真的与西方文明发生了冲突,文明的冷战似乎已经开始。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真实。即便西方与中国真的存在着冲突,肯定也不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冲突,而是现实层面的利害冲突,中国文明不会与西方文明冲突,是因为这个文明从接触西方文明以来,就以一种宽广的胸怀包容、接纳这个新的外来文明。五百年来,除了极个别案例,中西在文明层面和谐相处优势互补,中国文明已经吸收西方文明不少了,西方文明也从中国文明中获得了不少养料。这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的清醒估计,这是中...

Read more

假如嘉庆帝学会倾听


历史是由细节构成的,一个微小的细节,往往能够转动历史的巨轮,有些历史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当然是极而言之。但历史人物,特别是历史主要人物的一言一动,确实会影响历史走向。比如嘉庆帝当年学会倾听小斯当东的解释,而不是火冒三丈下令驱逐,近代中国历史走向或许就不是后来那个样子。

小斯当东是阿美士德使团的副使,也是西方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通”。1793年,十三岁的小斯当东因为他老子是马戛尔尼使团的副使,又因为小斯当东略通中文非常难得,被马戛尔尼答应随行,受到乾隆大帝的亲切接见,他那带有洋腔的中文让乾隆大帝心花怒放,这...

Read more

如何评价孙中山的排满革命?


如何评价孙中山的排满革命?说到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当然不能不说到孙中山。如果没有孙中山数十年如一日鼓吹革命坚持革命,肯定就不会有辛亥革命;即便新军依然会发动起义,但肯定不是已经发生过的那个样子。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孙中山在一些媒体特别是网络上,具有越来越多的负面形象,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实。

1孙中山最先找到中国问题的症结根据一些网络上的看法,以为孙中山之所以走上革命,主要是因为孙中山1894年上书李鸿章受到了挫折,因而反满因而革命。这个说法虽然不能说是无根之谈,但确实将复杂的历史问题简单化了。

在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时候,清廷主导的洋务新政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洋务新政确实给中衰的清朝注入了...

Read more

走出悲情:中国文明的过去与未来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确实获得了长足发展,经济总量据说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这确实是六十多年来最好的记录,不过实事求是说,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好记录。根据西方学者运用新方法回算,中国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引领世界经济,其总量直至乾隆时代,一直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百分之三十还要多的,中国的经济总量比整个欧洲的总量还要大。所以,中国现在的成就,值得欣慰,并不值得夸耀。

不是刻意比附,为了大家更好理解,现在的中国经济,大约与1894年的时候比较接近。经济持续增长,但是下一步并没有找到方向。这个时候,中国距离世界还很远,中国与世界还存在很大距离,中国能够夸耀的是毕竟恢复了,发展了,毕竟可以与东西洋各...

Read more

甲午战争中的西方列强


对世界而言,甲午战争改变了19世纪初年渐渐形成的世界格局,远东一个小小岛国日本由此成为世界格局中的一个重要因素。10年后,1904年,日本打败了欧洲第一大国俄国。又过不到20年,日本扶植溥仪建立满洲国,引发中国最严重的民族危机,实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导。

日本至今仍然是世界多元政治中一个格外重要的因素,而其始点就是甲午战争。日本能在后来给西方列强或帮忙或添乱,在某种意义上说,西方的分裂、绥靖、不负责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甲午战争与中日两国面对西方压力而选择不同发展道路有关。中国选择“内敛式”的洋务新政,致使先前“中国的世界秩序”受到极...

Read more

近代中国的起点


近代中国起点正像一些研究者指出的那样,近代中国大部分问题,都是因为中西交通。假如没有西方人东来,就没有鸦片贸易;没有鸦片贸易,就不会有鸦片战争;没有鸦片战争,就没有中国的失败;没有中国的失败,就不会有后来的洋务、维新、新政、宪政、民主、共和。英伦三岛那只小蝴蝶煽动了一下翅膀,搅动了世界,改变了中国。

英伦三岛新工具、新动力的发生、发现,蒸汽机的发明,织布技术的改进,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过剩的产能需要市场,过多资本也需要寻找投资的地方。恰当此时,新航路发现了,西方抵达东方更便捷更经济,中国不受这股欧风影响已经不可能。1514年,西方商船第一次抵达广东海岸,中国重启与西方世界直接交流。

西...

Read more

近代中国和日本对文明的不同理解


  中国对藩国的需要,除了文明发展的原因、世界大国理想的原因,也有一个综合的考量:藩国是中国的国防外围,我们可以通过藩国阻击外国的入侵。但是我们知道进入近代和西方打交道之后,原来的国防外围是没用的。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几千人到中国来,如入无人之境。

16世纪之前,西方人基本上以仰视的态度来看待中国文明。这种仰视一直持续到18世纪,即使是启蒙运动之后,西方人还是认为中国的文明非常了不起。中国文明创造的灿烂文化,不仅吸引着西方人,也吸引了中国周边的国家、族群。在中国文明向外辐射的过程中,作为成形比较早的国家,日本对中国文明的态度从唐朝开始,就几乎是亦步亦趋。

中国文明向周边...

Read more

一战与中国:一个历史节点


19146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视察。在拥挤的大街上,斐迪南大公夫妇兴致勃勃向欢迎人群招手致意,突然一阵骚乱,斐迪南大公夫妇被枪杀毙命。事后查明,凶手为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

 

蝴蝶效应:中日不同反应

 

萨拉热窝与中国远隔千山万水,然而这一枪及其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

 

728日,奥匈帝国出兵塞尔维亚,为斐迪南大公夫妇复仇,揭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序幕。

 

奥匈背后有德国,塞尔维亚背后是俄国。730日,俄国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

Read more

甲午年中日冲突的必然与偶然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是历史重大转折,后世中国在检讨这一事件时总是归因于日本人在东学党起义爆发后对中国的诱导,以为中国政府没有看清日本人的阴谋,轻易接受日本政府的建议向朝鲜派兵。这个检讨其实还有很大的再检讨空间,因为中日双方的政策走向并不因对方的一个建议而发生根本逆转。

 

1894年6月6日,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两千淮军精锐登陆朝鲜,准备参与镇压东学党。

 

中国军队的动向引起了日本政府的兴趣,或许这就是日本政府所期待的结果。日本政府获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进行战争动员,成立战时大本营,日皇睦仁亲任统帅,日军参谋总长有栖川炽仁亲王为幕僚长,陆军中将川...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