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国际美学学会会员,大《美学》杂志主编助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

回归“生活美育”与实现“审美人权”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革新的启示

[提要审美本身就是一种基本人权,属于人的最基本的权力。这意味着,无论是接受文化艺术还是创造文化艺术,都应该被纳入到人权的体系当中,并要得以更高层面的实现。《世界人权宣言》强调了享受艺术与分享社会生活那是“人人有权自由”参与的,可以推论说,审美同样也是一种“自由人权”。关于基本人权属于艺术的部分,不仅仅要去保护创造者的权利,而且,接受者们的权利也要得到保护。而且,接受者较之创造者而言,无疑占有数量上的大多数,而人人皆有权去分享文化、艺术与科学成果。

在中国的通识教育尚未...

Read more

鲍德里亚的思想谱系


就在“千禧年”,世界著名的SAGE出版社“现代社会思想大师”丛书中的《让贰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卷出版。鲍德里亚受到这份“礼遇”真乃实至名归,他在“消费社会理论”和“后现代性的命运”方面的建树有目共睹。这厚厚的四卷本的“大书”共收录了88篇评论鲍德里亚的最重要论文。随着鲍德里亚的思想轨迹的展开,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关于他的思想研究在欧美越来越热。特别是在90年代初期达到了一个高潮,他的影响居然横亘了30年,...

Read more

中国需要的是“温和民族主义”


1993年,印裔历史学家杜赞奇在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发表了一篇文章叫《解构中华民族》,鲜有人注意,其中给出个预判断说——中国思想正在实现从“文化主义”(culturalism) 到“民族主义”(nationalism)的内在转换!

没想到,当今中国民族主义的勃兴,竟应验了杜赞奇的预言。

2010年,李泽厚先生曾有个警告:民粹主义与民主主义合流主导,将有对外发动战争、对内力行专制的危险,从而存在走向国家社会主义(...

Read more

“新简朴主义”生活美学


    当今西方新兴了一种“生活运动”,大概很多人都有耳闻,叫做“洛哈思主义”(LOHAS)!我一般翻译为“乐活”或者“乐活生活”,它对生活的确采取了“乐”的审美态度。

  这个LOHAS看似复杂,实乃为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缩写,意思就是“健康的与可持续的生活风格”,由此从欧美传到东方形成了一种新兴生活型态族群。

...

Read more

从伦理美学到审美伦理学


  当代比较哲学研究已超越了平行式的传统对比方法,开始自觉走向一种所谓“建设性交锋与交融策略”。(Mou, pp. 337-364)这种比较哲学方法的目标在于,使来自不同哲学传统的思维方式,能通过反思性批判或自我批判而相互学习,从而在所共同关切的重要哲学问题上做出贡献。本文首先将分析传统、实用主义传统与儒家传统置于审美与伦理的关联这个“共同问题”上,试图找到它们“共同关切”的不同途径;进而,通过不同哲学之间的交流,也就是维特根斯坦、杜威与原始儒家思想之间的对话和彼此阐发,来构筑一种伦理美学与审美伦理学。

  在...

Read more

美国文化产业何以雄霸全球?


  在冷战时代结束之后,美国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大国的地位冉冉升起,人们惊呼--难道世界文化已经“美国化”了吗?这究竟是一种文化“全球化”,还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如果是文化“全球化”,那是否就是一种“美国制造”的全球化?如果是“文化帝国主义”,那么,美国文化究竟能否代表一种文化“普世主义”?

  从“他者”地位对这种文化同质化的忧虑,恰恰证明了美国文化已占定了全球文化输出的高地,文化产业已经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