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黄育川

世界银行前中国局局长,卡内基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研究聚焦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其对亚洲和全球经济的影响。1992年至1997年,曾担任世界银行俄罗斯和前苏联中亚加盟共和国业务局的局长。1997年至2004年,出任世界银行中国业务局局长。此前,曾任世界银行亚洲地区首席经济学家,并担任“国家援助战略”项目主管。还曾在美国财政部任职,并在美国、坦桑尼亚和马来西亚的多所大学任教。出版、发表了大量阐述发展问题的着作和文章。最近,他与人合作编写了《东亚视野》一书。该书是一本论文集,汇集了着名亚洲学者撰写的阐述亚洲地区前景的论文。此外,他刚刚完成的《重塑东亚经济地理》一书也已于近期出版。

美中贸易战的实质在技术


  

  本周晚些时候,一个美国高级谈判团队将抵达北京,讨论美中贸易战与技术战。这次讨论的醉翁之意不在贸易。美国已保持了40年贸易逆差,这一状况远远早于中国成为一个贸易大国。正如许多专家所指出的那样,美国的贸易赤字主要是由其低储蓄率造成的,而这基本与中国没有关系。据报道,该团队会要求中国将双边赤字削减1000亿美元,这在概念上不合逻辑,也不现实。

  这场经济战更主要是为了保护美国的技术优势。美国白宫的最新一轮贸易制裁利用了《1974年贸易法》(1974 Trade Act)中的301条款,指称中国侵犯了知识产权(IPR),采取了不公平的贸易做法。盗窃知识产权不是问题。假设这种行为存...

Read more

中国从来就不是普通经济体


  中国过去几十年非凡的增长催生了两大分析思路。一派认为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准备征服世界。另一方则认为,中国的经济已经变得非常扭曲,因此必然会崩溃,或者至少像一位美国前财政部长所说的那样,“退回到中等水平”。

  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一方面,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普通的经济体。近40年来,它的平均增长近10%,创造了历史纪录;它是第一个成为大国的发展中国家。那么,凭什么认为它不能一直超出人们的预期?

  事实上,有些人心目中中国经济的弱点反而是它的优势:不平衡的增长与其说是风险即将来临的证据,毋宁说是工业化成功的标志;急剧上涨的债务水平是金融深化...

Read more

美国对华投资太少而非太多


  贸易和汇率问题主导着特朗普政府对华经济议程。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和习近平在海湖庄园(Mar-a-Lago)商定的100天计划将专注于减轻双边贸易失衡。但是,特朗普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的竞选言论,已让位于中国一直在支撑人民币汇率的证据。

  特朗普采取行动、准备征收钢铁进口关税这件事表明,贸易冲突仍有可能发生。然而,更重要的经济关切应该针对北京方面限制外国投资的制度。该制度对美国和欧盟(EU)都有负面影响。

  从民粹主义情绪看,貌似美国有太多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了中国,损害了美国的就业和贸易。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尽管美中是全球两个最大经济体和...

Read more

美国贸易逆差归咎于中国?


 在保护主义情绪越来越浓厚的美国,新一届政府将本国巨额贸易逆差和就业岗位流失归咎于中国。相比之下,欧洲多数政策制定者主张用一种更为谨慎的立场来平息民粹主义情绪。

美国以及欧盟(在较小程度上)都存在对华贸易逆差,为此类担忧提供了一定的可信性,但其中的逻辑破绽百出。除了与中国都有双边贸易逆差之外,美欧之间存在许多差异——欧盟目前有巨大的总体贸易顺差,而美国长期以来的总体贸易逆差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不安全感,中国很容易就成为了这种情绪针对的目标。欧盟的情况也更加复杂,有些成员国与中国之间存在巨大的双边贸易逆差,但有些国家(如德国)对中国却存在巨额顺差。这就可以...

Read more

破解中国债务谜团


  近10年来,对中国日益攀升的债务指标的担忧一直在周而复始地出现。今年9月,国际清算银行(BIS)就中国不断增大的“信贷规模/GDP缺口”(Credit-to-GDP gap)发出警告,称其增大的节奏相对于历史趋势过高了。加剧这种担心的是,一些银行依赖批发借款,而影子银行卷土重来。因此,不难理解一些观察人士为何提出中国出现破坏稳定的“雷曼时刻”(Lehman moment)的可能性。

  然而,有关马上就要崩溃的预测似乎就像季节那样来来去去。对此,部分解释是中国的债务在很大程度上是国有银行向国有实体放贷的结果。考虑到中国政府强大的财政实...

Read more

特朗普胜选是否对中国有利?


  对于许多中国人,美国大选被描绘成一场对美式民主优越性的考验。美国的选举过程成了中国宣传者的一个轻而易举的靶子,可以暴露他们所称的一种有缺陷的政治制度,不但内部分裂,还搞出昂贵耗时的选举程序,结果却产生被大多数美国选民评判为都不可信任的两名候选人。

  但是,无论选举结果多么出乎中国人意料,正如老话说,小心你想要什么。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胜利可能取悦那些被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在竞选期间遗憾地称为“一群可怜虫”的人,但北京方面真正想要的是更为微妙的东西。

  在选前调查中,中国公众对希拉里...

Read more

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不同解读


  各方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看法从未像现在这样没有把握。对于北京方面——以及人数越来越少的乐观者——而言,中国在未来5年里可保持大约6%至7%的增长率。但在更顽固的悲观者看来,中国的增速即将大幅放慢至3%至4%,甚至更低。

  对于一个受到如此密切关注的国家,人们会认为各方将形成一个共识看法。然而,中国引起看法分歧的来源在于,双方都把中国看成是一个高度扭曲的经济体。乐观者认为,只要加以应对,那么扭曲可以成为提高生产率的源泉;而悲观者认为,扭曲将引发经济衰亡。我们该如何理顺这个矛盾?

  悲观者看到,在中国,过多政府干预导致了多重风险的显...

Read more

重塑地方激励机制


西方经济学理论普遍倡导,运作良好的制度和较少的政府干预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但是,在审视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表现时,这一原则似乎出了问题。

为什么在看似单薄的制度和巨大的政府干预下,中国经济长时间迅猛增长,直到近年增速才显著下滑?答案是,中国的成功源于政府在塑造激励机制和促进地方竞争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但是也在最近几年导致了若干悬而未决的问题。

理解经济体运作的常用框架是基于公司在竞争性且非扭曲的市场中运作。增长取决于一国的资源禀赋、制度的质量和辅助性的政府政策。除了公共商品和服务,政府“适宜”角色经常被描绘为经济活动的监管者和促进者,而不是...

Read more

人民币入篮:负担沉重的礼物


终于,人民币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特别提款权(SDR)篮子,在此之前这个术语鲜少成为新闻焦点。此事之所以吸引了众多关注,是因为许多人将此视作对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承认。人民币是这个精英货币篮子纳入的第一个新兴市场货币,也是SDR创立近50年来第一个新成员。加入SDR一直是中国孜孜追求的目标,但它从金融意义来说基本仍是象征性的,人民币要想成为主要国际货币还需要几十年时间。

鉴于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篮子——加入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的行列——似乎显得顺理成章,而且这或许可视作西方金融大国送出的一份礼...

Read more

人民币应先谋求地区储备货币地位


   中国希望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精英货币篮子中的一员,并成为一种主要的全球贸易与储备货币。为了这个目标,中国认为人民币保持稳定和强势是理想状态。中国也希望人民币汇率逐渐由市场力量来决定。但对中国领导层来说,这二者不可兼得,除非他们采取不同的手法管理汇率调整。迄今为止,他们的努力导致了本月出乎意料的人民币贬值,造成市场混乱,让人普遍感觉中国在经济决策方面已然失控。

  如果人民币国际化是资本市场开放和汇率及利率自由化这个长期过程的结果,那是合理的,但它不应成为推动短期政策选择的因素(短期政策选择必须对周期性市场变化做出回应)。然而后者恰恰发生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