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袁东

1990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200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教育经济学、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自1989年以来在《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中国行政管理》、《中国教育报》、《教育管理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明年全球经济准备“猫冬”


  核心提示:金融市场已成了越来越庞大的财富再分配和转移渠道。如此看来,强大金融业的基础有多么虚妄。

  “阳光下没什么是新的。”的确,因为一切都透亮。可重复和似曾相识的感觉,是阳光的温暖。特别是冬天的阳光,使一切都趋于安静和内省。

  伴随今年秋天的远去,全球经济政治的一个真正的冬天开始了。只是,世人还没望见那内省的阳光。“魔鬼就在‘只是’这个词中。”这几乎无一例外。

  就在这个冬天来临的前几天,在很可能是今后新型全球合作协调主体框架的20国集团的法国戛纳峰会上,各国首脑就预感到了今年这个冬天的...

Read more

利率市场化的两难纠结


  利率机制的动向,已成关注中国经济走向的风向标。如果利率仍受管制,问题成堆;如果利率进一步市场化,也令人担忧。如何打开这一瓶颈,眼下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键。

  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根本。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市场化进程,典型地体现于价格机制的市场化改革。迄今,几乎所有物质商品的价格都已市场化,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核心的银行存贷款系统,却仍处于管制价格状态。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不完全的,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相当受限。

  民间高利贷泛滥;银行信贷资金被大量套取;货币资金绕离银行系统的“体外循环”和“脱媒现象”日益...

Read more

假如地方债的循环被打破


  过去十多年,中国地方政府得益于卖地和发行债券两个渠道,快速增强了投资能力。这种陡增的投资能力,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率超过10%的重要因素。但无论是这种投资能力,还是资金来源的两个渠道,都是不可持续的。

  尽管过去十多年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以两位数增长,但预算内收入支撑既定和新增纯粹公共性开支(特别是社保和医保),已是捉襟见肘,不可能再有财力支持地方政府的投资。因而,投资只能来源于不列入预算的资金,使得这种大规模地方政府收支在财政预算上得不到反映,不公开,不透明,缺乏监督。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一些大型设施项目,无论是审批程序,还是项目的适用性和工程质量,抑或资金使用中的损耗,都...

Read more

可持续发展靠什么


       中国的经济增长,从相对潜力讲,当然还有空间。但在可预期的将来,能否将潜力发挥出来,不会发生大的波折?或者,从更长时期看,能否避免有人讲的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只是一段“插曲”?关键不在消费、劳动力、能源等纯经济因素,而在制度。

  中国的消费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62%多,下降到2010年的47.4%;其中,居民消费率由48.8%下降到33.8%。消费率若能回升到80年代的水平,本土消费力量将会代替过去的投资力量,同样会确保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问题是,消费率回升并不是自动发生的。能否回升...

Read more

全球滞胀可能无法避免


  看来,全球经济很难在短期内走出泥潭。近来,各主要股票市场的大幅波动,大大动摇了市场对未来的信心。各方人士的诊断与处方,相比以往更加层出不穷,但人声鼎沸中,乐观的少,悲观的多。正如一些人所讥讽的,在经济不景气时,经济学者往往更加悲观。可面对当今的现实,想不做悲观派也难。

  最令人不安的趋势,很可能是滞胀。事实上,这种迹象早已跃出地平线:全球经济增长幅度在下降,通胀压力却在提升。近期大宗商品和资产市场价格下跌,恰恰是经济增长下滑的反映,并不意味着通胀压力在减小。通胀与否,是货币变动的结果。而货币超发已是过去40多年纸币制度下的家常便饭,今后只会更加恶化。

  在可预期的将来...

Read more

印钞机偿债的美式逻辑


  过去的一周,国际金融市场的狂涛骇浪惊心动魄,东、西半球的股市竞相上演从暴跌到“报复性暴涨”的行情。这对世界经济而言,简直就像是让一个患高血压的老人在玩海盗船或坐过山车,这使任何一家无论多么“有名”的机构、多么牛气的分析师的预测和分析都变成了一场滑稽。当然,这些预测原本就说不上什么可信度,真还不如不开口的好。

  可是,要说这个星球上没有哪个机构或人是可值得信任的,好像有点绝对。但如果你轻易信赖根本不值得信任的机构或人,那么倒霉的肯定是你自己。个人生活和更久远的人类历史无可辩驳地一再告诉大家,那些看起来似乎蛮有可信度的人其实是非常不...

Read more

欧洲央行到底是谁的中央银行?


  欧洲中央银行在本月初将主要利率从1.25%上调到1.5%,这是今年以来的第二次加息。与美联储和英国央行的行动形成了明显对比,倒是类似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

  与此同时,欧元区部分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走向了自两年前爆发以来的高峰。外围国家10年期国债与德国国债的息差已扩大到800到1400个基点,有的已沦为垃圾债券。连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国债的息差也扩大到历史最高水平。无疑,危机在加速漫延,而不是政客们所鼓噪的得到扼制。

  从经济学逻辑上看,主权债务危机走向深渊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应当是宽松的,至少不是一再紧缩的。一方面,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使政府利用现代纸币制度,通过维...

Read more

通胀是“奸商”造成的吗?


  通胀是“奸商”造成的吗?——兼议凯恩斯和熊彼特的君子故事

  一

  “‘奸商’是物价上涨的结果,而不是物价上涨的原因”。这是凯恩斯在《和约的经济后果》中的一个明确结论。

  这里的“奸商”,“宽泛地说,就是资本家中的企业家,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中活跃的、建设性的因素,他们在物价飞涨的时期,不论愿意与否,希望与否,都不得不迅速变富。如果价格不断上涨,那些已经购买商品并储存起来或拥有财产和工厂的人肯定会获利。”

  凯恩斯...

Read more

中国的利率变动趋势


  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没有谁不希望利率是趋于下降的。因为,这可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净产出。我这里指的是扣除通胀因素后的实际利率。因为在现代纸币本位制度下,通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货币现象,所以,仅考虑通胀后的名义利率,不利于从根本上理解利率的真实变动趋势。

  利率无非是由时间偏好率、违约风险溢价,以及反映预期总收益增长状况的增长率,也就是“增长溢价”,共同构成。

  时间偏好率,指人们在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的选择意愿程度。如果人们偏好于减少当前消费以增加未来消费,则意味着储蓄增加,利率下降。相反,利率就会上升。

  当然,偏好选择在很多情...

Read more

经济调整各有时间路径


  极少有经济学者不看重其理论和政策主张的实用性。这没什么不好。问题只是,理论的实用性取决于能否符合现实。如果仅仅是逻辑严密,但理论体系建立的前提同现实南辕北辙,由这一体系推断出的政策主张,难免不会使各类主体误入歧途,助长而不是缓解经济生活的混乱。令人遗憾的是,当前的主流经济学为了追求永恒而陷入了“神话”的怀抱。那些学者们又忘了,孕育于神话怀抱的是诗和哲学,而不是经济学。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新古典经济学对时间处理的不当,或者压根儿没有考虑时间因素,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均衡”和“失衡”概念的推崇。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