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潘采夫

.

分享经济:后工业社会的“小革命”


  我是一只地道的互联网菜鸟,对传统媒体恋恋不舍的媒体人,却阴差阳错赶上了中国的分享经济浪潮,至今想来仍觉得不可思议。

  2012年,我随妻子去苏格兰陪读,过着游手好闲的日子,那时一种叫Airbnb的住宿方式开始风靡欧洲,旅客不再住酒店,而是住在普通人家里,和房东同一个屋檐下。完全出于省钱的考虑,我们每次旅行都住进当地居民家里。

  也怪了,那些我选中的房东,多是和我一样的闲人,有剧院经理、作家、DJ、大提琴手,还有精通港片的法国奶爸,他老婆是个演员。奶爸见我就大喊一声“CHOW YUN FAT!”(编者注:周润发),跟我手舞足蹈地聊港片。受那些房东们鼓舞,...

Read more

再论“雷锋”的倒掉


  3月5日是学雷锋日,但今年有了新状况,令发起者始料未及的是,借助新媒体工具,公众把学雷锋日变成了一场解构的狂欢节,雷锋不幸成了童话里那个出巡的国王,街边站满了哈哈大笑的围观群众。

  人们对雷锋的恶搞集中在两点,首先对“学雷锋”活动的讽刺,“一到学雷锋日,老奶奶都不够用了”“老奶奶被搀扶得都回不了家了”“今天我扮演了一回老奶奶,帮助了15个雷锋”,这些搞笑的语录,是对形式主义的辛辣嘲讽。20年前,我在小学作文里就经常扶老奶奶过马路,现在我女儿上小学,我跟她提学雷锋,她第一反应还是扶老...

Read more

英国人是怎么管理自己的?


  有朋友问我在苏格兰生活得如何,其中更特别问到,孩子是不是比北京时候快乐一点,于是给他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事关网络骂战,第二个是关于民间组织,第三个讲的是向政府表达要求,也许可以一斑窥豹,了解一些英国文明的细节。

  第一个故事:由于对苏格兰历史感兴趣,我想搞一个小调查,了解对《勇敢的心》的印象、对苏格兰独立问题的见解等等。灵机一动,我把小调查发在女儿足球队的公共邮箱里,学生家长都能看到。

  很快就收到了第一封公开回信,大意是:这个公共邮箱是用来首发足球信息的,不是谈论政治的,所以我的问卷很冒失,他不愿意回答这些问题。看来触动了他们的禁忌,英国人给我个下马威啊。很快又收...

Read more

把学习西方当“邪路”是文化悲剧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国内快下线了,在英国还没有上映,我找机会提前看了,条件是当电影院的调查样本。英国的电影院不配字幕,英语糟糕的我只能猜剧情,关于各种隐喻和伏笔基本没看出来,这样也好,我像所有小孩子一样,在如梦如幻的画面中屏息凝气,沉醉在纯真的观影乐趣中。

  看完之后回家,再重复一遍剧情,越琢磨越有味,越琢磨越惊心动魄,关于成长、信仰、理性、宗教、生存、人性、兽性、道德、伦理的命题纷至沓来,让我在困惑和沉思中难以自拔。

  这是一部好电影,是具有巨大解读空间、观众能够各取所需的电影。看它的效果就像剥洋葱,随着一层层剥开,刺激越来越深,味道也一层层加重,最终你的眼泪会掉下...

Read more

五个流浪儿童的生命能换来什么?


  近日,贵州省毕节市5名流浪儿童死于一个垃圾箱,他们在生火取暖时由于一氧化碳中毒身亡,这起人间惨剧令公众陷入震惊,人们无法接受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竟然还有如此可怜的儿童,还有如此贫困的家庭。在巨大的现实反差与心理冲击之下,公众和媒体掀起了问责浪潮,让当地政府难以招架,处理一批官员以应付舆论的同时,也紧急出台一批救助流浪儿童的措施。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措施,仿佛流浪儿童的好日子就要来了,五个流浪儿童以他们的死,但真的会这样吗?但经验告诉我们,也许没这么简单。

  舆情汹汹之下,当地政府出台措施极为迅速,不仅扩大救助工作人员编制,还开通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在街道设立救助指示牌等等,...

Read more

时间才是最公正的裁判


  当博尔特以风一般的速度冲过终点,一位朋友说,他把家里的电视抱起来摔了。但那是在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四年之后,博尔特又以风一般速度破了自己的纪录。

  朋友他摔电视的原因是,博尔特跑出的绝不是人的速度,没有人能在不吃药的情况下跑那么快。他坚持自己的判断,但没有证据,只好郁闷地摔自家的电视。

  按照疑罪从无的原则,从没在药罐子里栽倒的博尔特绝对是清白的,而且,所有没被查出服药的运动员都是清白的,这是常识。

  但也有人说出自己的怀疑,巴尔科实验室的创始人孔特在2011断言:“博尔特曾服过禁药。”这位孔特人称“药王”,20...

Read more

应让城市雕塑成为国家记忆


  不久前,有网友在郑州发现一座“孝顺猪”雕像,酷似市场上曾流行的“流氓猪”,这个丑陋的雕像不仅遭到公众的嘲笑,还被媒体评为“2012年十大丑陋雕塑”第一名。

  不知创作“孝顺猪”的是哪位雕塑家,敢直接照抄被查抄的色情玩具并冠之以“母子情深”,其不知所谓与不负责任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像这样糟糕的雕塑,在中国的城市并不罕见。城市雕塑水准低下,与城市的建设水平“相得益彰”,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从中国古代来看,我们缺少...

Read more

从小学语文被删改看国民教育


  暑假过去,学校开学,小学生们又开始了新的一年。女儿找出她的语文书本,五年级上册,让我给她讲讲第一课课文,作家林海音的《窃读记》,讲的是作者小时候没钱买书,在书店里看书的故事。文章确是林海音的风格,但读起来很不连贯,不少地方感觉不合理。

  比如女儿问我:“课文里写‘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她为什么要踮着脚尖钻呢?那不是正好顶着大人胳膊了么?”

  我也想不清楚门道,只好猜测“也许是大人们离得太近了,她得踮着脚尖让自己薄得像片纸才能挤过去吧。”我还站起来向女儿演示,她...

Read more

动车事故并没有过去


   动车追尾事故过去了,我知道有些东西会埋在心里,如同一笔不定期存款,总有取出来的一天。但确实有人在问,我们是不是已经把这事忘了。我的心里也渐渐凉了下来,在愤怒之后,悲哀开始浮了上来。脑海里泛着李白那句话,行路难,难于上青天。我想起不少在路上的故事。

  在记忆里,我七八岁就学会了骑车,脑袋还没车把高,从28车的大梁下面跨脚蹬子,意气风发得像在草原上骑马,那时候村里根本没有车,村边也没有公路。

  还记得一天晚上,我正睡得迷迷糊糊,母亲在耳边对我说,她要出去一下,叫我自己别害怕。第二天早上,看到一大堆小石子,用板车拉得好几趟。原来我们那一片发现了石油,中原油田要从我们村西边...

Read more

当中产成了愤怒的小鸟


  去年的时候,一位我尊敬的兄长向我描绘蓝图:“当高铁全部铺好以后,这个速度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从北京出发,到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在6个小时内到达。整个国家成了一个棋盘,这对中国的改变会有多大?”这两天再看他,脸上的表情已经让我不忍提起这个话题。

  酝酿这篇稿子的时候,一个朋友在MSN上问我:“请教:各种失望无助怎么办?”

  这两个朋友,都被各种调查机构归入中产阶层的行列,他们被“723”动车追尾事故深深地震撼了。

  当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举国震惊,但中产阶层表现出更多的是义愤,他们会给自己孩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