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明本禅师传(小说版)
第二章 少 年 行 事 须明本(上)
话说临安城东北的艮山门外,有一小巷名天赐里。天赐里内住了一户人家,主人姓孙,名应瑞,妻子李氏,生有子女六人。这孙家积代敬佛,而临安内外,大小寺庙百十余座,应瑞夫妇二十年来是拜遍了的。而对灵隐寺、净慈寺、中天竺等著名大寺,每年均少不了进几炷香。因孙家祖上略有薄产,平常对寺庙供养也勤,故对诸山长老、各庙执事都较为熟悉,特别对无门慧开、断桥妙伦、虚堂智愚三位禅师极为崇敬。
当年慧开禅师奉旨于护国仁王寺开山升座,应...
作者文章归档:冯学成
中峰明本禅师传(小说版)
第二章 少 年 行 事 须明本(上)
话说临安城东北的艮山门外,有一小巷名天赐里。天赐里内住了一户人家,主人姓孙,名应瑞,妻子李氏,生有子女六人。这孙家积代敬佛,而临安内外,大小寺庙百十余座,应瑞夫妇二十年来是拜遍了的。而对灵隐寺、净慈寺、中天竺等著名大寺,每年均少不了进几炷香。因孙家祖上略有薄产,平常对寺庙供养也勤,故对诸山长老、各庙执事都较为熟悉,特别对无门慧开、断桥妙伦、虚堂智愚三位禅师极为崇敬。
当年慧开禅师奉旨于护国仁王寺开山升座,应...
中峰明本禅师传(小说版)
第一章 生 前 身 后 说 无 门
自唐代以来,杭州便被视作人间天堂。宋高宗泥马渡江之后,把杭州作为京城,称作临安。临安城南骑钱塘,东吞大海,西倚天目群峰,北接长江太湖。江湖之间,沃野千里,物丰民裕。宋室南渡之后百年,人口繁衍,已达数十万家。杭州的外城,南西东北,各绵延数十里,人烟生聚,商贾云集,市井巷陌,店铺盛陈,其繁华景象胜过当年的汴京城(北宋都城,今河南开封市)。沿西湖数十里,荷艳桂香,妆点湖山之清丽;峰峦拥叠,错落亭阁之飘逸。加之市井叫卖,红楼...
中峰明本禅师传
卷 首 语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有近两千个春秋了,无论魏晋南北朝,还是唐宋元明清,历朝各代都有不少高僧行化于神州大地,对中国的民族文化,乃至民族精神,作出了卓绝的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元代而言,最为杰出的高僧首推中峰明本禅师。
元朝是蒙古人入主中国的朝代,更是北方游牧民族第一次全面统治中国的时代。这给以儒家文化为背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蒙古人尊奉藏传佛教,对汉地佛教原本没有多少敬意,可恰恰是蒙古族的皇帝,却前后数代,先后多次对中峰明本禅师表示礼敬。元仁宗为太子时,就尊明本禅师为“法...
漫谈《信心铭》
第十五讲、《信心铭》让我们信什么
在动静两端之间
我们再看下面一句,“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这里的“所以”是指什么呢?是指根、尘、识。这三者相交在一起生成万法,即所谓的“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泯其所以,也就是“心灭种种法灭”。法灭以后又得到什么呢?法灭并不等于灭尽。所谓的灭尽即落入断灭空,那是外道。法灭之后即是我们前面说的“万法一如”,就是“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的境界,是不受干扰的法界自相,也就是我们法性的自相。
法界自相是“不可方比”的。你说它是什么?永远都说不清楚,所谓...
漫谈《信心铭》
第十四讲、当下一念中转烦恼成菩提
玩过了就放下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个尺度,任何时候都不要让自己的思维进入阴暗的角落,滑入危险的地带。这是本光法师曾经教给我的诀门秘窍。
当年我刚被抓到监狱里去的时候,还是有一股硬气。俗话说,英雄跑滩好汉坐监,既然我今天坐监了,绝对是条好汉,过几年放出来还是一条好汉。坐几年...
漫谈《信心铭》
第十三讲、悬崖撒手的承担精神
马上吃个定心丸
说到这里,我建议大家看看《五灯会元》中百丈禅师关于“如何是心解脱及一切处解脱”的开示。我把这段抄了下来,给大家读一读,原文是这样的:
(百丈)师曰:“不求佛法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
漫谈《信心铭》
第十二讲、禅宗对佛教的独特贡献
庄子也指月
庄子在《齐物论》里面说了这么一段话,可以拿来与三祖大师的《信心铭》合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
很多学《庄子》的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一段话的厉害啊。“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已经把这个讲到了。天地万物已经与我为一,岂能有言乎?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体而密不可分,没有天地哪里有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现现成成,因缘俱足的。
今天,我们大家因缘俱足,聚到一起来共同学修《信心铭》...
漫谈《信心铭》
第十一讲、自在逍遥的大安乐法门
体会空与有的关系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我们这里再提一下“一空同两,齐含万象”的问题。在修行的过程中,很多人说不清楚“一”和“二”的关系,总是在“一”和“二”之间两头奔忙,不知道该怎么办。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老子《道德经》中说:“一生二,二生...
漫谈《信心铭》
第十讲、从诸法实相到万象森罗
真善知识的立场和原则
前面讲了很多,“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这是很了然的境界。一亦莫守,就是万法不守,心也不守。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入定了呢?是入了涅槃还是落于顽空呢?佛法是活法,不是死法,宋代曹洞宗的一则公案,就很好地演示了这个问题。
宋朝梁山缘观禅师门下,有一管理寺庙菜园子...
漫谈《信心铭》
第一讲:学习《信心铭》的基础
回到唐宋祖师的路数
今天我跟大家一起,共同学习《信心铭》。
一些对中国汉传佛教现状比较了解的人,常常会对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提出这样的质疑:禅宗到底有没有修证?在信、解、行、证中,禅宗到底有什么切实的、对大家有益的一套法要?现在,有些老和尚也不断地发出哀叹: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