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号,中粮联合蒙牛召开了媒体沟通会,对外界说明了中粮联手厚朴基金入股蒙牛20%股权的一事。之后,中粮入主蒙牛一事,“国退民进”的说法似乎也成为了主流。这种说法未必有意义。
这次的“国进民退”的说法,正好与前些年的“国退民进”形式上相对应。于是,“国进民退”的说法便提出了。但两者根本不是一个层级上的事情。当年的国退民进,是体制改革大背景下的战略安排,是与整个国企改革进程分不开的。而这次入主蒙牛,只是一个企业向另一个企业投资而已,就算是国有资本有整体性安排,也最多只是竞争性的策略安排...
作者文章归档:任俊正
创业板会给民营企业带来什么?
创业板已经喊了多年,终于将呈现于人们眼前了。对这样一个适合小盘企业的平台,自然引起了许多民营企业的关注。最近以来,我接触到一些民营企业当家人,话题几乎都会自然扯到创业板上来。有的认为,创业板将给成长型的企业以成长的希望,“也可以上市融资了”,也有人认为无所谓,“反正我也不缺钱”,但更多的企业,尤其是眼下并不准备上市或不可能上市的企业,会疑惑地想,这和自己到底有多大关联呢。
我想至少创业板会给民营企业带来以下的思考,不论你上市不上市。
一是企业战略视野扩大的压力。一个企业的战略视野是否广阔,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未来。这个广...
两个企业,两个命运
最近一直会不由得想起十多年前所在的国有企业。这个曾经号称全国某行业最大的企业,十年来一直在困境中挣扎,至少在外人看来是这样。来北京的朋友,说起这个企业,用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还是那个样子,还是不行”。这句话,十多年来我一遍遍地听着。
我不知道如何描述我的心情。对于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如果他的第一家雇主是一家国有企业,那么,无论他以后走多远,那个国有企业仍然会永远把他看作是自己的“厂里人”,而自己无论走多少企业,无论会遗忘多少往事,总会不由用“我们厂”来指那家国有企业。至少,在我接触的九十年代中前期毕业的大学生...
汇源有自己的自由,产业当有自己的战略
近日来,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先是听说网友声势浩大的反对声,再是听说老朱“企业可当儿子养,也可当猪卖”的说法,还有业内企业联合反对“垄断”的说法。总体开来,反对卖的人更多考虑到了民族情感或产业利益,而支持的人更多从企业交易自由的角度来说的。
初看到收购新闻的时候,我也是情感上非常接受不了,一个疑问不由泛起:“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够有一个真正的世界级企业和世界级企业家呢?”后来,也慢慢释然了。
汇源卖给谁是企业(股东)的自由,只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没有什么错。从企业经营角度,只要能够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又不...
"对事不对人"的管理更好吗?
职场聊斋之五
对人不对事,还是对事不对人?对大多数的人来说,这一问题答案肯定属于后者。原因可能会有五花八门,但是归结起来,可能就是一句话:“对事不对人,能够避免许多人际关系的烦恼。”
“对人不对事”的人非常之多,这些人非常明显地偏重他所倚重的人。凡是“属于”他的人,他会千方百计地表扬、栽培、提携。凡不“属于”他的人,他会千方百计地冷漠、打压、排挤。举个现实的例子,譬如写一份报告。如果是他的人写的,在私下会用非常严厉地挑剔,但是一旦到了正式场合时,绝对会大加赞扬。如果是别...
团队的精髓在于共同承诺
团队不同于我们过去常说的工作群体。一群人在一起可构成一个群体,但是并不一定是一个团队。企业里不同岗位形成班组,不同班组形成车间,进而形成不同层面上的工作群体,但不一定必然成为的工作团队。
团队的精髓在于共同承诺。共同承诺又表现在共同的愿景、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观。
缺乏共同的愿景,团队不可能有共同的潜在动力。一个人真正在关注顾客的需求,一个只关心顾客的钱包。一个谋求事业更大的发展,一个可能...
管理自己对企业管理者更重要
我喜欢与各个量级的企业经营者聊天。
在每次聊天的时候,我的思绪总会在某个瞬间逃离聊天的场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观察我们的聊天。很多时候,我发现聊的内容、方式、逻辑、变换、历程、情绪等等,与过往的聊天都分外的相同。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管理别人的困难、困惑、探索、成功、失败,或者感叹市场机会被下属忽视、生产成本被下属扩大、企业文化被别人搞乱,或者感叹执行力不高、制度形同虚设。
我这时总会想起牛根生的一句话,管理别人最难,管理自己最简单。为什么要舍易取难呢?不如从管理自己开始。
这句话意思非常之对,但是可能管理别人容易,管理自己却最难。这里面有一些逻辑,非常简单地逻辑,却常常被我们所忽视。这...
体现差异化的领导风格
在人本管理盛行的今天,人们对领导的管理风格也多有看法。从一般的感觉来说,一个能够宽容、充分尊重下属、有决断力等特质的领导,都是人们所期望的。这些特质在具体的场景中如何体现呢?理论上来说,领导风络要根据不同的情景来调整,譬如对于建筑公司之类的环境,往往需要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来管理最有效,这时,领导如果用书生的方式来管理,会形成“秀才遇到兵”的无奈。对于知识分子的环境中,需要用更人性的管理方式来体现领导的特质,否则,会使得“众叛亲离”。在现实中,如果与人们交谈,大约都会这样说。
可是事实正是这样吗?
有一种可能...
灾区企业自救应关注的管理问题之重点
突如其来的地震,让生活的节奏因此而变化。悲伤过后,生活还得照常进行,企业还得照常运转。天灾面前的企业,在经过心理上短暂的调整之后,还得融入到那一场场拼技术、拼人才、拼质量、拼市场、拼品牌的竞争之中。那些竞争的特点并不会因为地震与否而改变。作为灾区的企业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市场理性之特点。结合当前企业突然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一、首先抓起‘诚信营销”,市场工作不能放松
认真分析我们合同的履行情况,对于因地震而影响交期的客户逐一联系,郑重求得理解。以此危机为机会,表明我们的真正以客户为导向,开展诚信营销活动。
客户可以理解你,可以伸出援助...
虚假的管理经验
曾经讲过这样的一句话:“许多人在短时间内思考自已企业的总量,比别人一生思考的都多"。本来只是一个思维碎片而已,没想到,一位房地产朋友也曾经以特殊的方式表达过同样的意思,而表达更有趣。
这位朋友经猎头推荐去面试,年薪是三五十万的那种。朋友的面试,首先是见其中一位副总。可能是副总对将要空降的精英有些排外,十多分钟的面谈竟然让五六个电话打断,有别人打给副总的,也有副总打给别人的。这种行为语言明摆着是不乐意精英加盟的。对于这样的企业,朋友当然也不会有兴趣,但既然来了,就礼貌地完成程序算了。副总面试完之后,一起去见董事长。在朋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