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姚中秋

独立学者,现居北京。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华中科技大学普通法研究所研究员、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员。

大学接受历史学训练,但热衷理论研习。从1998年以来,长期从事时评写作,为国内重要时政、财经媒体上撰写经济、政治、文化评论。部分文章结集为《为什么是市场》、《权力的现状》两书。 学术研究集中于研究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普通法宪政主义,现代中国的宪政主义传统,著有《立宪的技艺》,《现代中国的立国之道,第一卷》等。翻译出版阿克顿著《法国大革命讲稿》、布鲁诺•莱奥尼著《自由与法律》、霍布斯著《哲学家与英格兰法律家的对话》、卡尔•门格尔著《经济学方法论探究》、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货币的非国家化》、波考克著《古代宪制与封建法》等十余种。

企业家与君子


科斯今年已一百多岁。3年前,天则经济研究所举办过一个隆重的活动,纪念科斯百岁荣诞,大牌经济学家云集。最近,天则所将要庆祝20周年所庆,科斯也发来贺信。

 

要说国外经济学家对国内主流经济学影响最大的,正是科斯。晚年科斯最为关心的研究议题也是中国的经济现象,在其中国助手协助下,他刚出版了一本著作:《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以制度经济学解释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变化。百岁而仍思考、写作,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真是孔子所说的“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市场中为什么会出现企业?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企业的建立,其实质是用组织替代价格机...

Read more

一个文教,多种宗教


  儒家、儒家之外的宗教在中国人的日常精神生活各自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宪法和公共生活层面上,儒家与各种宗教是何种关系?这是理解中国文明、中国人精神生活与中国社会治理秩序的关键。

  本文将简单回顾历史指出,自儒家诞生以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形态就是“一个文教,多个宗教”,此文教即儒家之教化。儒家在中国人精神生活中占据特殊地位,但这种特殊地位并未妨碍各宗教之传播。各种神灵信仰和宗教,本土的、外来的,在中国人中间广泛传播,并深入中国人心灵。儒家与之共存,并且,儒家价值经常是借助于这些神灵信仰和宗教传播的。本文还将指出,恰恰是儒家之特殊地位,塑造和维系了各宗教之间宽...

Read more

迷失的香港和台湾


  前些天,台湾一群青年以严重毁坏宪制、占领立法院的可怕方式,表达他们对于两岸服务贸易协定的反对态度。

  很快,几位香港青年因大陆幼童疑似在公共场所便溺,而拍摄幼童,并与幼童父母发生冲突,引发两地舆论口水大战。

  这两起事件标志着香港、台湾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已经陷入严重迷失状态,意味着两地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已经不再具有示范意义了。

  几千年来,中国最重要的事实是超大规模,这不仅是指其规模庞大,更是指其内部向来充满多样性。二十世纪后期的香港、台湾,又给中国增加另外一重多样性:两岸四地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制度。

  制度上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香港先在英国殖民统治下...

Read more

“非常政治”下的改革需要权威


2013-11-15 天则大家对话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发布,失望之情似乎相当普遍。甚至不乏担忧,尤其是两个机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立,引发了对中央集权的担忧。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改革是属于什么性质的事情。近年来,在高全喜教授等人的倡导下,政治宪法学在宪法学和政治学的边缘兴起。政治宪法学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区分“常规政治”与“非常政治”。

 

何谓常规政治?有了一部比较健全的宪法和一套比较完备...

Read more

儒家宪政民生主义


  儒家是内圣之学,更是外王之学。《大学》“八目”固然始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以修身为“本”,而通往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中庸》更为圆融地统摄内外、己物:“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以成己而成物、透过成物而成己,两者作为一个互动性整体构成“儒家整体规划”[1]。

  自孔夫子以降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之儒者,依循此一整体规划,致力于构建天人之际的优良“治理秩序”。但晚近以来之儒者,如牟宗三先...

Read more

当儒教浮出水面之后


  假冒伪劣横行,缺乏交易诚信,民众公德低下,官员缺失职业伦理。受到经济学和法学训练的评论家喜欢将这归咎于制度、法律不够健全。这当然没错,但恐怕也不能否认,社会整体的道德滑落,对此也要承担重大责任。在这样的时代,提倡儒教,恐怕并非无的放矢。

  无论是从前的康有为,还是今天的康晓光,提倡儒教的动机却似乎是为了对外部世界做出有力反应,儒教也就被他们顺理成章地当成了实现别的价值的工具。

  近代以来,人们普遍相信,历史是直线进步的,但经验一再证明,事情并非如此。历史总是在重复。

  19世纪最后几年,南海康有为开始大声疾呼建立“孔教”,并请求朝廷将儒...

Read more

印度是一面镜子


  这几年,在学术界、公共舆论中,中、印对比是热门话题。中国-印度论坛这两天在北京举行,中印两国学者从各个角度重提这个话题。这让笔者想起现代中国两位重要人物———储安平与张君劢——— 对印度问题的论述。

  储安平专门研究过印度沦为殖民地与印度人追求独立运动的历史,着有《英国与印度(1600-1943)》一书,出版于1943年。储安平发现,“我们检讨二十余年来印人对英斗争所用的手段,不出乎甘地所主张的‘非暴力’。”储安平认为,“印度民众之所以衷心迷信甘...

Read more

国学宜中西兼用,借西学唤醒生命


  大学觉得自己有能力,却不能颁发相应学位,这样的情形,颇为吊诡。

  这且不言。这则新闻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国学”两个字。大学设立国学学位,是90年代初出现的“国学热”升级换代的标志。当然,这轮国学热已是现代中国第二次国学热了,两者似乎是有一定区别的。

  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从逻辑上说,甚至是先有西学,然后才有国学之说。晚清以前,中国士人生活于自己构想的“天下”中,不知有“西学”,也就不会说“国学”。文明尽在中国,只有中国...

Read more

雾霾不是禁放的理由


  最近一两个月,北京等地频繁发生雾霾锁城事件。怎么办?人们总是呼吁政府想办法。春节将至,很多人立刻联想到烟花爆竹,乃纷纷在微博甚或在纸媒上以社论的方式呼吁政府,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毫无疑问,烟花爆竹会产生烟雾污染,也会造成意外伤害,问题是,这一点就足以构成禁止春节期间、红白喜事燃放烟花爆竹的理由吗?当然不能。

  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是一项古老的民俗。这个民俗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背后有中国人的信仰,对于中国人享受健全的生活,对于中国社会形成优良治理秩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燃放烟花爆竹,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而获得深刻的喜乐。作为一种民俗,这种喜乐...

Read more

文明复兴时代的新政治观


  新政治观之“新”,可有多个维度。今人习惯于向前看,前外看。这是完全必要而重要的。笔者补充一个维度,也许有点奇怪的维度:文化回归。今天中国正在经历的转型时代之新政治,必伴随中国文化之重建;理想的未来中国之新政制,当为中国文明之新政制。

  自十九世纪末,中国进入现代立国(nation-state building)期,积极参与此一历史性过程的文化与政治主体,首先是敏感的儒家士大夫,随后是接受西式教育之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积极学习西方现代国家之诸制度及其理念、理论。不幸的是,迅速走向极端,走上忽视、乃至全盘摧毁中国固有文明,而以外来蓝图重建现代新世界之歧途...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