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田德邦

田德邦,湖北作协会员。自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相继在海内外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文艺评论、新闻、历史研究等方面的文章数百万字。有近百件作品获各种征文奖。

苏小小:历代文人心中的女神


  西湖白堤尽头的西冷桥边,有一个不大显眼的亭子,叫慕才亭,即苏小小墓。

  在到处是名胜古迹的西湖边,慕才亭显得有几分冷清。但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文人墨客却是竞相寻找机会到杭州来拜祭苏小小墓。

 

  可以想象,那时的西冷桥边,经常会有风流才子或骑高头大马,或着锦衣步行,簇拥在慕才亭前,吟诗作赋,怀古寄思。

  这种情形,在唐朝形成了文人每到西湖都必须有的仪式,一直沿袭到后面的历朝历代。人们总是以各种文体歌咏或者记述,怀念着苏小小。

  《全唐诗》中,我们可以找出不少歌咏苏小小的诗篇,其中,有白居易、李贺、刘禹锡、权德舆 、温庭筠、张祜 、李商隐、...

Read more

西兴古镇,浙东交通要道,最古老的物流中心


 

 

 

 

 

  听说西兴古镇在2014年就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总想去那里看一看。

 

  2023年6月上旬的一天,独自从杭州市萧山区出发,来到与之相邻的滨江区(原属萧山)西兴镇。从杭州地铁1号线西兴站出来不远,但见一个与繁华都市迥乎不同的古朴小镇,仿佛穿越了几千年历史一般呈现在眼前。

 

  只不过,这片区域并不算大,老街全长约1000米左右。可以猜想到,这是在四周现代文明不断蚕食下,仍旧保留原始状态的最后一片区域。

  可贵的是,它几乎看不到人工发掘的痕迹。老街的房屋...

Read more

聊聊跨湖桥遗址


  北宋理学家杨时没有想到,他在杭州当县令时,为解决萧山县城周围农田易旱易涝问题,“以山为界,筑土为塘”形成的湘湖,在900多年后,不仅成为了一个4A级风景旅游区,湖区内还发现了大量的文物遗址。

  其中,跨湖桥遗址有着8000多年的历史。

  这个考古发现,比浙江省余姚市号称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又早了1000多年。

  发掘跨湖桥遗址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但我一直没能去看过。2023年6月3日,我仍然习惯充当背包客、独行侠,走进了位于湘湖风景区内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与很多展馆不同的是,这个博物馆就建在考古发现时的现场之上。

  通过...

Read more

乌镇,是一部有温度的活历史


  到乌镇旅游,看的是江南风情。当然,更多是去看历史,乌镇就是一部有着温度的活历史。

  乌镇的历史有多久?据称,是7000多年。太久的历史,我们不会有多少印象。但要说千年左右的历史文化,我们也许耳熟能详。

  譬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实际上,大运河的开凿不是自隋朝起。早在春秋时期,就形成了人工河流,即胥溪、胥浦。到公元前486年,秦始皇则在嘉兴境内开凿了第一条重要河道,为随后整个大运河的开凿奠定了基础。“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江南运河的走向由此形成。

  只不过到隋朝,杨广开始发布命令进行了大规模兴修。历经漫长的岁月,到明清兴修完成后...

Read more

只身游沈园,再问唐婉情为何物?


  2023年5月5日,只身来到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一侧的沈园。

  虽然过了“五一”旅游高峰期,但在园林入口处,人流依然是熙熙攘攘。不禁让人感到,这里从古至今,都应该是旅游的热门景区。

  沈园,是一个让无数的达官显贵、文人骚客、痴男靓女唏嘘嗟叹、生发情感的地方。

  800多年前,它不过是绍兴一个富人的私家林园。这一年,南宋诗人陆游在林园的墙壁上题下了伤感诗,题中写道:“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于石,读之怅然”。于是,“沈园”之名由此载入典籍,成为园名,也成为名园。其后虽然几易其主,但沈园之名...

Read more

暴读与暴写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各种文化现象异彩纷呈。在读图、读屏时代以及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同时,那些习惯和崇尚纸媒的人,由于多种原因厌倦了网络泡沫后,往往会回头重新注重曾经风靡一时的纸媒。

纸媒不会像有些人猜测的那样销声匿迹。因为只要有人需要学习,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都更需要从纸媒上获取营养。所以,尽管纸媒的运作受到广泛的诟病,尽管不断有纸媒因为办不下去而消亡,但它的一时衰微,不等于会永久衰微,相信它会一直存在下去。

在关注大众的网络狂欢之后,再来探讨不久前围绕纸媒产生的那一场盛宴,也许我们会从中悟出更多的东西。

我要说...

Read more

漫话陈友谅的楼船


  中国水师也有称霸世界的时期,那是在600多年前的明朝。永乐3年(1405年) ,三保太监郑和受明成祖朱棣派遣,开启下西洋的远行之路。这种在当时让人不敢相信的远行,共进行了7次,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8年(1433年)。

  历史记载的海图中有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

  对郑和下西洋之事,孙中山曾感慨地说:“郑和竟能于14个月之中而造成64艘之大舶,载运28000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中国。”

  据史料记载,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5种类型的...

Read more

从大义通宝钱币之名闲侃陈友谅义与不义


  居住在仙桃,沔城可谓近在咫尺,却是很少到访。沔城历史虽然悠久,但在1941年,国民党128师一把火烧光之后,真正的历史遗迹已经不复存在。

  沔城有一处道教建筑,过去叫元妙观,是陈友谅故居,后因避朱元璋之讳改名玄妙观。玄妙观在王劲哉焦土抗战中未能幸免于难,1984年,当地人在烧光了的废墟上依照记忆和传说进行了重建。所以,关于陈友谅,在沔城这座原本可以成为江汉历史文化名城的集镇,实际上只剩下了他的故事。

  历史给人尤其是给沔阳人留下种种遗憾。在推翻元朝统治的过程中,各地的起义军可谓是群雄逐鹿。论实力,韩林儿、张士诚,均不能与之相比。即使是朱元璋,本来也无力与陈友谅抗衡,却...

Read more

青苗法分明理念超前,奈何执行政策走样?


  王安石的改革是少有成功的。这点即使在后世,很多人对于王安石的政绩都是毁多于誉。

  但是,青苗法用现在的金融观点看当时的适宜性,它绝对是理念超前的良策。如果当时能够顺利推行,北宋与大辽、契丹之争究竟鹿死谁手还不一定。也许,历史因此会被改写。

  王安石的当权,应该说是正逢其时,天降大任于斯的时机。

  那时的北宋岌岌可危。北方的强敌辽和西北的西夏时刻在虎视眈眈,大宋国内处处是忧患,朝廷和地方政府“冗员”效率低下、军队机制陈旧而战斗力不强而又庞大形成“冗军”、大兴土木修建寺庙导致财政支出过大形成“冗费”,大宋...

Read more

从庚戌之变看明蒙争斗目的之不同


  朱元璋赶走蒙古人建立大明朝之后,与蒙古的军事斗争也一刻没有停止过。元朝的残部退守蒙古之后,实力依然不可小视,边境依然不够安宁。

  明成祖朱棣曾多次御驾亲征,倒是出尽了风头,大获全胜。但是,明蒙关系却没有缓和。

  在大明与蒙古的斗争中,我们发现,大明与蒙古的缠斗目的一直不同频道。简单点说,各自感兴趣的东西不一样。

  蒙古的意图十分明显,然而,一直被大明朝廷无视。

  蒙古更看重的是经济,而大明在意的是军事和边防。

  蒙古是游牧民族,工农业生产和商业都不像大明这样发达,许多重要物质不得不依靠大明朝。元朝被明朝取代后,蒙古人根本就没有能力光复元朝,一时也没有这种企图,他们...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