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袁建华

万宝盛华中国董事总经理

“供需不匹配”持续困扰中国就业市场


2014年中国有727万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人数是中国香港人口的总和。在中国历经了数个“最难就业年”后,2014年只能被戏称作 “更难就业年”。而到2015年,教育部表示,高校毕业人数将达749万。相比10年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上升61.5%,无疑让就业压力急剧升高。相较之下,职业院校的学生反而逆转了局势,在就业市场中呈现较高的就业率。21世纪教育研究所报告显示,去年大约有80%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找到工作,而只有65%的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不匹配”

&nb...

Read more

再敲人才竞争的警钟


  前段时间,读到一篇关于外资企业的人才频频跳槽到民营企业的文章,外资企业在人才保留方面有“后院起火”之虞。这和我们刚刚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有异曲同工之妙。与过去不同,最近的一次外资和民营企业人才竞争力调查显示,职场精英在求职时不再对外资企业一见倾心,而越来越多的精英人才开始选择民营企业。

  更有意思的是,越是资历丰富的候选人越倾向于选择民企。在首选民企的候选人中,管理类的候选人占到了61%,且大部分来自于外企。

  这只是其一。除面临人才流失的压力和痛苦外,外资企业还长期经受着管理层人才短缺的发展瓶颈。中国美商会2010 年度《商务环境调查》显示,管理...

Read more

廉价制造的终结


  近日媒体报道,一家全球制造业巨头决定在3年内将机器人的数量从目前的1万台增加到100万台,以取代流水线上重复简单工作的非技术工人。此举可谓是在CPI高涨、人力成本不断上升情况下的智慧体现。

  最近几年,每年两次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带来的两位数的劳动力成本的增长,无疑牵动着制造业企业的神经。一边是原材料采购成本的不断飙升,一边是劳动力成本的增长和上扬。在这种情景下,中国制造业企业纷纷通过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等途径为自己寻找下一个出口。

  在多重压力下,显然现有的经营模式和制度已是举步维艰,尤其是劳动力占总成本比例较高的制造业企业,已经无法再承受更多的压力。全新的发展和根本性...

Read more

HR实践:成事在人


  我们看到一部分中国企业选择了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获得对方的研发优势、市场和渠道。其实,这种类型的并购,与其说是企业间的并购,不如说是人才的并购,以此方式获得对方的人力资源优势、技术创新的优势。对于并购方来说,并购的风险,首先是被并购企业的人员可能流失,随之而来的是客户可能流失,研发优势的丧失等。因此,并购方是否能够获得对方的资源优势,人力资源整合在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而稳定被并购企业员工的军心,让并购过来的人才完成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历史使命是并购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任何并购,对被收购方的员工震动都很大。他们会想重新调整后的部门结构对我的发展是否有...

Read more

求解人才短缺


  经济复苏,使中国人才供应与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企业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更为严峻。有人力资源调查机构的最新数据显示,在中国大陆,10家企业中有4家企业表示在寻找合适员工填补职位空缺方面存在困难,这一比例比2006年高出16个百分点。

  人才短缺已蔓延到各个层次,管理层/高级管理人员、工程师、生产作业操作工、技术人员,每年都榜上有名。当下中国人才市场的现实情况是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现有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对新技能和新技术资质的要求,市场呈现出普通人才过剩、高端人才紧缺的现象。一方面是不计其数的求职者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高薪聘请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很多企业经常抱怨,自己现...

Read more

袁建华:远水何以解近渴


  两年前,正值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中国企业海外人才抄底的声音此起彼伏。两年后,更多的城市加入海外揽才的阵营,呼声更加铿锵、高涨,开出的筹码比以往也更具吸引力。

  9月,上海启动“千人计划”引进海外人才,给予100万元安家费;厦门在美国设立海外引才工作站;昆明面向海内外聘50名“引才特使”;深圳全球设点,再抛百万年薪的绣球海外揽才??

  全国范围内的海外人才争夺战正在全面拉开。然而,无论是哪个城市的海外揽才,都会围绕这些关键词——“紧缺人才”、“创新性人才”、&l...

Read more

流动的智慧


  跨国企业继续着在中国谋取霸业的决心,但投资方向已发生转变

  中国经济在这轮金融危机中依然保持了稳健的增长,这再一次坚定了跨国企业在中国继续谋取霸业的决心。和以往不同的是,这种投资的力度和方向正在发生改变。

  随着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等中心城市经营成本的上涨、激烈的市场竞争、相对饱和的市场容量,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寻找新的更具潜力的市场,来施展自身被压制的潜力。

  一些企业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北上西迁潮”,如有的企业从深圳迁到湖北、山西等地;有的企业撤销上海的工厂,合并产能和人员,将生产部门迁到成都。

  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