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答案:本分的语言。商业的本分、人的本分
每一次有争议性的、重大的新闻事件,常像伸进这个社会腋窝里的一根温度计,测探其体温如何,正常否?发烧否?
有此效果的原因很简单,各色人等在常态下没机会表达的价值观、伦理观,很容易全被事件激发出来,竞相呈现,甚而要一决高下。此情此状,若退后一步,你可就此观察到这个社会进步或病态的一面。
去年的商界,这根温度计是黄光裕陈晓之争,今年,迄今为止,看来是支付宝股权转移事件。
国美事件,舆论中的挺黄挺陈派如楚河汉界,双方都有分不清是发自内心还是被雇来呼喊的、对对方进行道德与人身攻击的言论。不过还有第三种视角,跳出...
作者文章归档:李岷

中国企业的新“地主”
10年兜转,许多中国企业对商业模式、资产增值方式的设计,还是离不开土地
最近,沃尔玛(中国)公开吹响了进军商业地产的号角。类似的动向,在零售圈内,已不算新闻。去年我走访另一家零售大拿苏宁电器时,就了解到商业地产已成为苏宁下一个战略级的投资方向。这甚至都不是单个零售业的集体冲动。各位读者,你知道非地产出身却打商业地产主意的例子,一定比我多。
如果说“零售+商业地产”尚有其内在的产业逻辑联系,也不乏成功先例,那么从钢铁到新能源,从养老到旅游,等等产业,尽皆名为产业计、实为“圈地”来,多少有些病态。
说到争抢土地...
价值观这旧事儿
价值观这事儿,也经常有人在说,但事实是,不管说的人真心或假意,据我观察,听众都不怎么把它当回事儿。拿它遮丑——有人说——最近的例子就是马云以“价值观灌输不力”为幌子,换掉阿里巴巴上市公司CEO卫哲;要不就是用它扮俊,很多人坚决不信万科20多年来真的像王石说的那样从不行贿。反正,在当下中国商界,谁总把价值观挂嘴边,几无例外地会被贴上一标签:“忽悠”。
还是说说技术、产品、商业模式吧——人们纷纷要求——这些实实在在与赚钱相关。
...
亚马逊三法则
快步踱进会议室、46岁的杰夫·贝索斯看上去活力四射。他脸上常挂的灿烂笑容、炯炯有神的目光,与十多年前互联网泡沫时出现在杂志上的那个互联网创业者一般无二,身材也保持得不错,好像这十多年来在“亚马逊”丛林里的生死探险从未令他疲累,只是愉悦。
眼下,苹果公司已绽放成全球IT界一枝最夺目却也可能是最敏感脆弱的花,夺目在于它打通了硬软件领域的任督二脉,脆弱在于它强烈地依赖于乔布斯,而他的身体状况令外界担忧。贝索斯似乎没有乔布斯那种夺目的、天纵般的才华,亚马逊公司对业界似乎也没有产生苹果已经产生的那种颠覆性效应,但亚马逊拥有的用户规模与渠道、战略上...
国美的硬道理
狱中黄光裕与国美董事会的博弈将来迟早会被收入中国商学院的案例库,成为理解在港上市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经典。
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黄光裕与陈晓领衔的国美董事会,都是在法律与上市框架下争夺公司控制权,从商业与利益角度讲,无是无非。令人可惜的是被企业家控制需求高度“工具化”的国美电器,前段时间刚稳定下来的前景,旋即又晦涩暧昧起来,中小股东瞬间蒙损。
其实黄光裕应该感到庆幸。过去多年以来,中国商界不乏由于创始人、大股东出事而导致企业短期内即土崩瓦解、一蹶不振的案例,国美却能从黄光裕事件中幸免。原因大概有:中国商业社会发展到现在,社会各界开始能以理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