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答案:本分的语言。商业的本分、人的本分
每一次有争议性的、重大的新闻事件,常像伸进这个社会腋窝里的一根温度计,测探其体温如何,正常否?发烧否?
有此效果的原因很简单,各色人等在常态下没机会表达的价值观、伦理观,很容易全被事件激发出来,竞相呈现,甚而要一决高下。此情此状,若退后一步,你可就此观察到这个社会进步或病态的一面。
去年的商界,这根温度计是黄光裕陈晓之争,今年,迄今为止,看来是支付宝股权转移事件。
国美事件,舆论中的挺黄挺陈派如楚河汉界,双方都有分不清是发自内心还是被雇来呼喊的、对对方进行道德与人身攻击的言论。不过还有第三种视角,跳出非黄即陈的论调,认为此事是利益各方在法律与公司治理框架里正常的利益博弈,观者实则无需向场内玩家投注以道德探照灯。
我以为,后者是我们今天在评价很多商业事件上应该操持的语言。
我曾在这个栏目里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中国长时间以来都是政治社会、道德社会,从中国人内心血脉到口头表达,从思维架构到语言体系,流淌与充斥的是权谋之计、说教之语,一遭遇某些富有争议性、悬疑性的商业事件,“阴谋论”、“道德腔”即往往成为座上宾,浑然忘却商业本有其独立的逻辑。恐怕还不是“忘却”,说得再悲观一些,我觉得有些人或从来不认为商业有其独立的逻辑。
一年一教育,去年国美案,今年该马云。支付宝事件发展到现在,阿里巴巴方面部分披露了支付宝事件过程,当事几方坐下来在商言商,进行后续谈判。关于马云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他那个“不完美但唯一正确的决定”在法律与治理框架内是属于何种性质,甚至到现在也还不能完全下定论。惜乎从商界到媒体,太多人在只掌握极其有限事实的前提下,就急急对马云行为做出了“审判”——从商业道德到个人道德层面,不一而足,很多都不是围绕该商业事件一些关键点进行就事论事的探讨,动用的是道德批判话语体系,假设的语境是马云首先要为某种精神与道义而不是利益负责。甚至连本意要挺马云的史玉柱,一开始在微博上说出的那句“爱国流氓”,也反映出:某些企业家脑子里,植根式存在的是一个与现代商业无涉的体系。面对公众,这套体系本能地、脱口而出地外化为江湖语言——微博只不过在今天暴露了他们。
但此事对马云也一定是个提醒。这个提醒,也是对马云“语言”上——进一步,是他心态上的一种提醒。一言以概之:马云和他的团队,这些年有意无意把“马云”过于“神化”了,该“神”之公心远远超越了商人私利私心,一点一滴都是阳光价值观的表率,一切都是为了新商业文明……马云的语言与演讲,大部分时候——固然散发着理想主义与正面价值观的感召力与光辉,但他出于商业本心的私利诉求却藏匿不提。而现在,是尝其苦涩的时候了。不比前几年,当下的阿里巴巴,正在经受新一轮战略与人事调整的阵痛,正在暴露出前几年积攒下的一些问题。其实,这些问题与调整,可能都很正常,无可厚非,但当人们已经习惯了一个永远正确、富有远见、正义感与理想主义化身的马云,他们难以接受一个其实跟所有人、所有商人一样——由于身在各种局限中、身在人性光明与黑暗的穿插中,而有这样那样缺陷的马云。这一点,甚至马云自己,也时常忘掉了?
今天我们该用什么语言交流?一个答案:本分的语言。商业的本分、人的本分。在没有做到商业本分(为股东赚钱、让消费者心安、让员工发展)之前,少谈慈善;在追求理想与完美的路上,不妨坦承自我的软弱与缺陷。
今天我们该用什么语言交流?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