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钮文新

1990年进入《中华工商时报》做文字记者同时兼职摄影,1992年开始专业从事证券金融报道至1994年,此间获全国、地方性新闻奖各两次。1994年至1996年任《中国市场经济报》编委、副总编辑;1996年至2001年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做编导,并作为总编导制作大型系列片《走进国债》、《金融风暴》和《资本市场》。2001年进《财经》任金融首席编辑;2002年5月进《财经时报》任副总编辑,主持金融报道。后担任《财经时报》总编辑。现为中国金融网总编辑。

股市应该怎样去看人民币贬值?


  如果把本币升值作为股市上涨的条件,那将意味着股市欢迎加息,这不是有点问题了吗?

  1、现在,股市分析当中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期盼央行货币政策能宽松一些,另一方面却大谈人民币贬值不利于股市。这是一种极其矛盾的说法。实际上,在开放条件下,国内货币宽松,利率水平下降,必然引发本币贬值预期。原因是,利率降低必然会引发“套利热钱”流出,而这个所谓的“资本逃逸”必然引发本币贬值。反之依然。如果把本币升值作为股市上涨的条件,那将意味着股市欢迎加息,这不是有点问题了吗?

  2、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正确认知汇率和市盈率的关系,这其中没有简单的因...

Read more

股市欢迎“总理的金融观”


  去年以来中国股市、汇市的波动显然是“两会”总理记者见面会上绕不开的问题,出乎预料的是它成为第一个问题。当然,问题很丰富,其中还包括了金融改革的问题。我认为,克强总理回答很干脆。我的理解是,不管金融改革如何进行都不能离开一个根本宗旨: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且两次提到金融绝不能“脱实向虚下去”的问题。尤其是他在已经结束回答问题之后,还专门补充到:金融首要任务还是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不发展,是金融最大的风险。

  尽管在金融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问题上,中国政府似乎在无时无刻地强调,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这个共识已经成为世界...

Read more

中国经济别总“整词儿”


  “ 中国经济中的“整词儿”现象值得注意。什么框架、重构、供给侧、需求侧等等,过一段时间就出现一堆新词儿,但问题还在那摆着。为什么是这样?这与中国经济研究的肤浅密切相关。我注意到,中国经济研究存在两大问题。”

  词儿?

  第一,更多地是在“历史经验中找类同”,套用某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历史与中国经济比对。于是,把人家的发展结果套用到中国,看作是中国未来也必然出现的趋势。比如,以日本和韩国的历史脉络论证中国经济减速的必然性。第二,就是翻阅教科书,从中找到一些名词,并把它当成时髦词儿,然后用它去概述中国...

Read more

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慢金融”


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怎样的金融来配合?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中国金融改革迷失非常严重。迷失体现在哪儿?体现在:为与国际金融市场技术接轨而改革,从而有时会忘记中国改革的核心目标;中国的金融市场越来越适合财富再分配,而渐渐远离实体经济,也就是说,它抑制了财富创造,鼓励了通过金融投机而实现财富分配。所以,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包含金融结构的调整,努力实现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的有效配置。

实际上,中国当下的金融投资已经发生逆转,一个高风险、低收益的时代已经开启,而我们更期盼投机的资金更多地变成安静、平和的资本,更期盼实体经济的利润可以有效回升。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按照美国规则改革中国金融体系,...

Read more

中国金融业该不该“混”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如何在厘清关系的前提下相互配合,这已经是摆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面前的一道必须尽快解决的难题。从过去的实践看,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分家以及它们之间不能有效协调,让中国经济吃过大亏。

货币政策需要金融监管配合吗?当然。举个例子,2010年,当中国货币政策由松变紧之时,中国出现了监管与货币政策不协调的问题。当时,全球金融业倡导巴塞尔协议(Ⅲ),在发达国家尚在迟疑并试图安排更长过渡期的时候,中国银监会非常激进地承诺尽快实现。结果一方面是中央银行紧缩货币,一方面是银监会不断提高监管标准。两面夹攻之下,中国货币紧缩过度,到了2013年底,市场上开始讨论货币政策“超调&rdq...

Read more

央行必须承担“经济失速”之责


中国宏观经济在不断地“创新”,尤其是货币政策方向“招数”频出。但在我看,“花架子”居多,基本不解决本质问题,违背了基本经济规律。这是导致当下“经济失速”的根本原因。无需我一一赘述,8月份一系列的经济数据已经显示了重大经济风险。是不是“失速”?只要这样的低迷持续三个月,就可以基本确认。

 

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担心,我统计了一下,从2010年中国开始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之后,我在评论当中共计79次提到对中国经济&ldquo...

Read more

中国已经通缩


说中国在通缩边缘着实有些“客气”了,而实际已经发生通缩。从8月份当月的数据看,尽管CPI环比上涨0.2%,但那是食品价格上涨0.7%所致,而非食品价格则是下跌0.1%。从PPI的角度看,在经历了连续4个月的跌幅收窄之后,8月份再次出现扩大,而且环比扩大0.3个百分点,这不是一个小幅度。

 

一位国内一线券商研究机构的宏观分析师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提前透露了8月份的M2数据,该机构原本预计8月份的M2增速应该在13.5%左右,但实际上,“8月份M2增速只有12.8%,远低于我们的预期,这个数据是否还会进行调整?”。...

Read more

贸易数据背后的货币问题


中国贸易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出口同比增速达到14.1%,而进口却下降了2.1%。许多人为此欢呼,但我却认为不乐观。因为,这个数据表明,中国经济的外需在增加,而内需却显得十分乏力。出口增加只能说明外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增加,而进口体现的却是中国的需要。同时,内需减少,外需增加也会导致中国贸易失衡加剧。实际上,7月的贸易顺差2919亿元人民币,扩大了1.7倍。

 

这样的情况对中国非常不利。因为,贸易顺差的扩大会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最近,美元在QE进一步缩减的过程中对欧元等货币呈现升值压力,而就在这时,人民币兑美元却处于升值的相反状态。这似乎正说明了贸易顺差对人民币币值的影响。

...

Read more

央行应该关照谁?


央行又搞出个“新工具”,其实不过是一种“有抵押的再贷款”而已,号称:抵押补充贷款(PSL)。为什么央行试图用PSL释放流动性、而不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估计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为“存款保险制度建立”预留着,这项制度建立之后,央行可以把“法定存准”直接划拨给“存款保险公司”,而使银行市场不至于因该制度建立而出现波动。这恐怕就是央行现在希望保持高额法定存准的用意。

 

当然,PSL还有另外的好处,就是“滴灌或喷灌”,按照李克强总理的说法:精确...

Read more

不同意吴敬琏的观点


我很尊敬吴老,但他的观点我不一定同意,尤其是最近他一直在说“房价上涨是超发货币的结果”,我实在不敢苟同。

 

最近在读一本书《金融的本质》,这是中国央行主导、由巴曙松先生主持翻译的。这本书依据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一次讲课录音整理,一共四讲。我读后很受启发,而且证实了我多年来一直主张的一些观点。其中房地产问题就是这样。

 

在《金融的本质》一书的第二章,伯南克用大量的事实证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主要不是货币政策的结果。他说,很多人认为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美联储采取低利率政策是导致房地产泡沫的主要原因。但在我看,不是这样。美国房地产泡沫之所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