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出口同比增速达到14.1%,而进口却下降了2.1%。许多人为此欢呼,但我却认为不乐观。因为,这个数据表明,中国经济的外需在增加,而内需却显得十分乏力。出口增加只能说明外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增加,而进口体现的却是中国的需要。同时,内需减少,外需增加也会导致中国贸易失衡加剧。实际上,7月的贸易顺差2919亿元人民币,扩大了1.7倍。
这样的情况对中国非常不利。因为,贸易顺差的扩大会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最近,美元在QE进一步缩减的过程中对欧元等货币呈现升值压力,而就在这时,人民币兑美元却处于升值的相反状态。这似乎正说明了贸易顺差对人民币币值的影响。
中国内需本已虚弱,而人民币升值所引发的人民币货币收缩效应,将进一步弱化中国经济内需。这将导致一个恶性循环——内需减弱,外需旺盛将导致出口增加,进口减少,顺差加大;而顺差加大所引发的人民币升值将产生人民币收缩效应,进一步压制内需。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有人会问,人民币升值为什么会导致货币收缩效应?原理如下:从5月份的外汇占款分布情况看,中央银行购汇只有3.61亿元人民币,其余90%的外汇被商业银行购得。这说明,中央银行已经基本退出外汇市场的日常干预,而由18家做市商(商业银行)接过稳定人民币汇率的日常义务。这就有问题了。商业银行购汇量加大,必然“长线”占压商业银行人民币流动性,但商业银行吐出的人民币却是企业的活期存款,属于短线资金。
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在用“长期流动性”置换“短期流动性”。这将带来两大问题。第一,商业银行存贷期限错配加剧;第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加大。而这正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金融核心问题。表面上看,流动性不少(M2增速高达14.7%),但利率居高不下。如果要压低利率,央行必须在更大程度上吐出基础货币——货币政策效力降低。其实,第二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揭示了这样的问题,它认为,M2增速超过“名义GDP”增速5个百分点,这说明央行给出的流动性已经很高了。
M2增速超过“名义GDP”增速5个百分点,确实有点离谱。但结果是什么?6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96%,比3月份下降22个基点——尚不足一次降息的幅度。从结构上看,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3月份仅下降11个基点;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比3月份下降77个基点,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却比3月份上升23个基点。这说明,企业或个人短期借贷利率下降幅度远远高于长期借贷利率。其内涵是说,市场上,长期借贷资金紧张。这恰恰说明,商业银行资金被“锁长放短”的后果。这样的金融结构是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吗?
不知道央行是否看懂了这个严重而不可持续的问题,但从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看,央行是在用复杂的术语“避重就轻”地寻找原因,而并未真正揭示实质问题。
这次公布的贸易数据也有积极的变化。其中最大的积极变化在于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发生逆变。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一般贸易占比增长,而且从去年同期1504亿元人民币的逆差,变成301亿元人民币的顺差;加工贸易增幅为-2.1%,顺差1.22万亿元,同比收窄1.6%。
我们一直在呼吁一个问题。就是迫使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贸易顺差源自加工贸易,如果不能对之实施有效的治理,中国的货币政策将被不断扭曲,同时经济也将面临危险。现在可以高兴地看到,今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文件《关于支持贸易稳定增长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19号)。其中第二条意见指出:做强一般贸易,提高一般贸易在货物贸易中的比重,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支持拥有知识产权、品牌、营销网络、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出口。提升加工贸易,修订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商品目录,完善加工贸易政策,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加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力度,形成沿海地区转型升级、内陆地区有序承接的新格局。发展其他贸易,扩大边境贸易。
我认为,修订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商品目录一项至关重要,因为这将是“压缩加工贸易顺差”的重要手段。如果中国可以通过贸易政策去寻求贸易收支平衡,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大大减轻,同时货币政策也将获得极大解放。不过,压缩加工贸易顺差总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过程。但我们乐见这一过程的开始,而7月贸易数据带给了我们些许希望。
本着“为中国股市扫雷”的宗旨,着力为中国投资者营造“放心投资,舒心生活”的美好环境,CCTV证券资讯频道联合商务部研究院及各城市责任媒体共同发起——中国证券投资放心工程,敬请广大证券投资者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