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 周五
原以为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稿子,我居然写了六七个小时,一方面是我不熟悉的缘故,还有,就是这样的文章的确是需要花时间的,我先前小看了。
晚上乘坐D305火车去南京,动车组还是第一次坐。看到去南京的火车,就会想起我大学将要毕业的时候,乘坐火车来北京参加报社的面试,那已经是13年前的事了,也是这个季节。
4月16日 周六
21点46分从北京出发,第二天5点...
作者文章归档:孙卫卫
4月15日 周五
原以为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稿子,我居然写了六七个小时,一方面是我不熟悉的缘故,还有,就是这样的文章的确是需要花时间的,我先前小看了。
晚上乘坐D305火车去南京,动车组还是第一次坐。看到去南京的火车,就会想起我大学将要毕业的时候,乘坐火车来北京参加报社的面试,那已经是13年前的事了,也是这个季节。
4月16日 周六
21点46分从北京出发,第二天5点...
我知道作文大赛的口试是在南京大学举行,但绝没有想到安排在文学院的楼里,而且就在六楼。
那时候还叫中文系,我们虽然不在楼里上课,但是,老师、教务员在楼里办公,所以,经常要上楼下楼。
我可能是去的次数最多的学生之一,差不多天天都去,因为给我的信是寄到系里的。
信箱还在原来的位置,只是增加了很多,我一一看信箱上贴的名字,有教过我的老师,有给我们做过讲座的:丁帆、柳士镇、吕效平、周欣展、高小方、杨锡彭、姚松、赵益、莫砺锋、张伯伟、...
写在前面的话
《慢阅读》丛书就要出版了,这个名字是武林兄起的,这套书也主要是他在编,我挂个名而已。
一年前,东方兄找到我,希望我为他们编一套儿童文学作品选,我说我做不好这个工作,但可以推荐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安武林。他们反复沟通,见面喝酒,发邮件,打电话,然后就有了这套书。
2009年,为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某出版社邀请我给灾区的孩子们编一本书,我欣然答应。约稿,收稿,再把稿子给编辑。很多人知道是为汶川大地震的孩子做事,都说要把稿费买成书,送给灾区孩子。而我也...
4月9日 周六
广播操及职工健步走活动举行。去年也是这个季节,我在报社,我们统一着装,被人称为红衫军。报社的同事今年还穿这件上衣。我本来想穿,又担心今年他们换了衣服,只有我一个人穿,背后还有报社的标志,就没有穿。
不少人是近一年后的再见,握手,或者拍拍肩膀,分外亲切。有几张新面孔,看出了年轻人的朝气。单位就这样,有走的,有进的,流动起来才更有活力。当然,作为领导,都希望把精华留下。
我们尊敬的范老都退休了!我走时,他一直张罗要请我吃饭,他有时间...
4月6日 周三
这些天,如果您发短信给我而没有署名,我回复问您是哪位,请不要怪我,那是因为我的手机又坏了。
坏了的手机是2007年1月1日买的,中间曾被迫大修过一次。今年春节回家,妹妹觉得它太破旧,给我新买了一个,但我一直没用,一是换手机麻烦,要重新摸索怎么使用,二是我想找一个特殊的日子再用,以示新的起点。
旧手机存有无数电话号码和短信,我正准备这几天把它们整理一下,结果4月5日下午发短信的时候,彻底不能用了,拍打也没用。过些日子会拿去修理,能否恢...
4月7日 周四
鲁迅之子周海婴先生今天5时3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2003年我采访两会,他在政协新闻出版界,发言的内容是关于书价和打击盗版的。第二年秋天,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23周年,河南大学出版社和鲁迅博物馆联合主办鲁迅藏书票展,他出席了。简短的仪式结束后,我去鲁博书屋看书,他也在那里,和当时的馆长孙郁聊天。我先是买了林辰的《鲁迅传》,请他签名,他不签,说这不是他写的。我买了他写的《鲁迅与我七十年》,他签了。我并不想买他的这本,因为此前已有。林辰的书,他后来也签了,写的是“林...
4月8日 周五
中华书局关于书的那套精装本,我有谷林的《上水船甲集》《上水船乙集》和胡洪侠的《书情书色》。扫红的《尚书吧故事》和他们是一起出的,一直没有买。前些天在北京图书大厦看到,翻了翻,有点意思。虽然包裹在书上的的塑料纸已无影无踪,仅有的两本,封面、封底也有痕迹,还是挑了一本相对好一点的,买下。
这两天在上下班的地铁,在睡前,按顺序一篇一篇地看,感觉真不错。女性的细腻,在她的文字里尽显。她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也把生活看得真切。如果...
3月21日 周一
看《中国新闻出版报》关于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报道,才知道歌曲《向文明进发》是柳斌杰署长作词。
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事迹特别感人,读新华社记者张严平等人写的通讯,我的眼泪要流下来。
又开始关注中国女子冰壶队的比赛,只因队里的王冰玉像我的前同事刘蓓蓓。我还喜欢另一个队员岳清爽,真是清清爽爽的一个人。
第八套广播体操差不多会了,很少再顺边。我的动手能力一直很差,别人可能看一遍两遍就会,我得不...
“常想一二”
陈鲁民
晋人羊祜说过:“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他这话还真不是无病呻吟,更非“为赋新词强说愁”。他立志伐吴,统一天下,建不世之功,可总是不能如意。先是碰上一个硬对手陆抗,让他无计可施;好不容易等到陆抗病死了,他正准备出兵,晋武帝又听信贾充谗言,不愿动武,错过伐吴最好时机;又过了几年,晋武帝终于想明白了,要大动干戈了,羊祜已老得走不动了,无可奈何之际,不由得他不发出这千秋遗憾。
宋人辛弃疾也有同感:“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辛弃疾立志抗金,收复失地,但南宋朝庭一帮主...
这是我,是“一吟十二岁画像”。那时我家住在贵州遵义,是1941年7月的事。
爸爸要我练毛笔字。练完了毛笔字,我看到有一张白纸,就拿过来打算用毛笔画几笔。可是,从小没有画画的天才,乱七八糟的不知在画些什么。没心思再画下去了。搁笔抬头,却看见爸爸在画我,正好画到最后一笔。
爸爸把这幅速写用毛笔画到宣纸上,着上水彩颜色。那天我穿的是“童子军”衣服:绿色的衣服,蓝色的领巾。最后,爸爸题上了陶渊明的四句很有意义的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是啊,岁月不待人。眼睛一晃,我已经71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