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大俗

该老教师退而不休,好多管闲事,不太讨人喜欢。专注教育,好专牛角尖。
他认为中国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要站在巨人肩膀上,这个巨人就是发展了几百年的西方世界。不然要超越他们,中国不知要多花多少时间,多浪费多少钱,多赔上几代人。如何站在他们肩膀上呢?他认为,大批地 翻译西方大学教科书,由当代世界水平的高教知识,去普及我们每年超过500万的大学生是上上策... ...
他推荐你读:1,翻译国外大学教科书与否,对中国发展影响的分析---之一
2,中国开放引进的巨大盲区--知识引进的缺失(TKTP 链)

请多指教


对翻译国外大学教科书感兴趣,认为这是中国跨越式发展的法宝。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主旨:本章属总结性的篇章之一,概括性很强。在上天人关系大前提下看,综述道与非道,属灵的形而上,与世俗形而下的因果关系。天人两界,天人不同律。人心之刚硬传道甚难。但天之律如网迫近,人或地狱或死而不亡,皆由个人的选择而来。

如果不见天道的情况下,世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在丛林法则之下。佔上风,力量强时,便任意妄为。没有什么不敢的。他们藐视天...

Read more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主旨:本章讲世人应当敬畏道。这种敬畏的态度,是与道建立关系的基础。讲的重点是在天与人的关系。如果眼光局限在形而下,就会用君与民的关系来解释,而偏离本意。


敬畏的意思包括尊敬与畏惧两层意思,其中主要是有一颗畏惧的心。“敬畏”一词在英文犹太版道德经中,常用“fear”一词,就是“怕怕的”意思。这种“怕怕”多用于严厉家长,君王或对律法的态度。从道而来的...

Read more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主旨:本章讲了三个方面,三个大命题。第一,道的属性是灵,处于形而上。用世俗的眼光全然不能明白,因此给世俗之人的印象是:道不存在。因为有欲,而心灵之眼不能看见 。这个欲就是病。有人甚至穷其一生钻研学问,还是一点都不能明白。但是这些人的不明白,不能否定道的客观存在。这些人对道而言,在灵性上是瞎眼的,无知的。他们处在一个必将朽烂的,为罪填充的过度的状态中。却全然处病而不知。


第二,世人都在致命的重病之中,而这个病必将带来死亡。这个病是从始祖亚当夏娃犯罪之后遗传下来的,在娘胎里这病...

Read more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章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主旨:本章虽然不到50个字,但所传达的信息可以说巨大,信息级别极其核心。2500年前从老子口中说出来的话,在老子五百年之后,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原话,又从一个叫耶稣的人口里说了出来。仅从这个简单的50个字里面,已经足以让进入道里边的人得胜有余了。


首先,概括了道的特征是属灵。处在形而上的空间里。道理极其简单明了,但信之不易。像“起初,神创造天地。” 就是这么简单明了,就是绝大部分的人不能信。但能信的人有福了。


...

Read more

老子《道德经》第69章 抗兵相加哀者胜—军事篇之二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主旨: 如河上公言,“用兵当承天而后动”,天即道。道既是天下的主人,同样也是战争中的主导者。本篇中的主与客,主要是指道为主,我为客。而与对手的关系放后面。我们凡事随道而行,尊道为大。要从交战双方主客的框架里跳出来。


河上公的意思是先承天,然后再行动。也就是说看道的旨意和命令,然后遵命而行。忌讳的就是我们骄傲,凭血气而抢到道了前面去。


犹太版道德经中说,耶和华是元帅,我们要跟进,不要...

Read more

老子《道德经》第68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战争篇1)



 

老子《道德经》第68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战争篇1)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主旨:本章与下一章都是重点讲战争的。出自《道德经》的战争篇章,就一定要放带道的视角,道的大框架下去解读 。


首先天下的主人是道,道是天下的创造者,法律制定者。也是维护者,执法者。战争这样的大事岂能与道没有关系?


显性的战争是属灵争战的延续,从看不见的形而上,延续到了世俗的形而下。也就是说,灵界处理好了,显性征战是可以得胜,或避免的。之所以有伤亡战争,不是因为道无...

Read more

老子《道德经》第67章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主旨:本章讲道的特征。讲人面对道的宏大与不可把握的情况之下,如何去回应。

 

架构上看,前三句讲了道的至大,人不可能完全把握,不可能识透。因为道是宇宙的创造者,小小宇宙一隅我们尚不能识透,更何况他们的创造者呢。但接下来说,虽然道的大,道的深,远超过我们的思考上限,但还是有章可循的。如果道是没有生命...

Read more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主旨:对于君王来讲,对道要有顺服的态度,对百姓要有谦下的态度。对道无我的顺服,才可以成为圣人,也才会被道护佑引领,才配得君位。对百姓尊重谦下不争利,并待之以道,授之以道,百姓方能乐推而不厌。

 

“不争之争”不是态度,而是一种素质,是道本身的要求。其中没有丝毫谋略的意味。当人完全顺服于道之后,不争之争将是一种属天层次的自然流露。

&n...

Read more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主旨:从世俗的眼光看,本章内容是近乎荒唐,近乎反动的一章。2016年6月发表过第一版,当时写时还感觉有些吃力。及六十多张写完之后,按顺序又看到这一章,感觉清晰多了。老师教导和自己动手整理的过程中,感觉受益最大的可能是动笔的人。愿荣耀归与在天上的道。今掩卷前一稿,再重新写这一章,应该更接近本意。

这一章比较更简单,直接告诉君王:治国靠的是道,不是人。世俗眼光只能在有形的层面去寻找治世良方。具体上就是...

Read more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主旨:本章是天下治理的实践篇之一。这里的要诀就是在萌芽状态解决问题,甚至在萌芽产生之前,在土壤环境阶段就处理妥当。这就要求君王的视野能够达到问题产生之前,那就是行为之先的起心动念之时。也就是要求君王的视野能够超越肉眼可见的层次,探入世人的灵魂深处。君王能追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