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潘鲁生

潘鲁生,1962年11月出生,199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宣部全国“四个一批”人才。

发掘农村文化产业潜力


  五年来,我们以山东为重点,对全国58个县市、137个乡镇、285个生产专业村、37项农村手艺项目进行了考察和调研。调研显示,在特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发展传统手工艺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文化富民,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也具有积极作用。

  当前,农村文化产业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自发状态,广大农户处在产业链末端,设计和营销能力不足,经济发展空间有限。整体上看,在文化生态保护、教育科研协作、区域资源整合、产业机制完善以及实施品牌战略、维护手艺农户利益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

Read more

中国文化报:潘鲁生谈技艺创造财富


 

主持人:中国文化报记者 舒 琳
采访嘉宾: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潘鲁生
生产性方式保护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性保护

 

  记者:今年元宵节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大展除了展示各民族、地区丰富的传统手工技艺,也创造性地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的概念,您怎么看待这个概念?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什么现实意义?
  潘鲁生:“生产性方式保护”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性保护。传统手工艺是农耕时代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产物,是传统的中国民众生活中的艺术创造,它几乎涵盖了衣、食、住、行、用、艺的全部内容,是在生活中自然流露出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