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朱大可

当代著名文化批评家,学者,小说及随笔作家。1957年生于上海,现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大学哲学博士。悉尼科技大学哲学博士。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

三千年文化史的欲望叙事


 

  就其本性而言,任何文化史都是欲望史,它向人们揭示了欲望生长的进程、表达形态,以及欲望发生的机制和原因,人处理欲望的各种手法,等等。与传统文化史相比,欲望史将更明澈地展示文明的历史本相。 

  在弗洛伊德和拉康那里,欲望是因欠缺而引发的主体心理状态,具有匮乏、收缩和否定性的精神特征,甚至是镜像或语言中的骗局。拉康坚信,欲望只是一个没有所指的“能指链”而已。但德勒兹则把欲望视为创造、生产、膨胀和肯定性的要素,具有解放和革命的力量,应当得到充分鼓励。后现代哲学的这种严重分歧,向我们证实了欲望母题的重大意义。

  借用德勒兹的概念,也许可...

Read more

《建国大业》和转型中国的文化逻辑


  

  

  《建国大业》高票房的背后

  

  1、建国大业的成本据称只有3000万多,而票房却突破国产片纪录,有望超过4.5亿,从文化批评的角度,您如何理解建国大业的高票房?

  

  我想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172个明星的空前阵容,对粉丝群体和普通观众有强大的号召力,其次,许多地区仍然按主旋律电影的观看方式,进行单位购票和组织观看,国企和事业单位的团购票房,当然也被统计在内。正是这种前所未有的双管齐下,制造出新一轮的票房奇迹。

  2、在这一过程中,观众的社会心理究竟是怎样的呈现?为何会如此?

  根据有限的观察可以...

Read more

转型中国的三大文化隐喻


  我们置身其中的是一种转型社会,它是混合政体,由多种社会形态拼贴而成,文化逻辑暧昧而混乱,总体上呈现为动态、多元和精神分裂的特性。我们被告知,它兼具了早期社会主义、器物资本主义和符号资本主义等多重元素,它们形成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织体。这种复杂景观不仅导致了价值判断的尺度错乱,也制造了文化阐释的障碍,令理论解读变得更加困难。

  转型时期的二元对立事物的共时性并置,是文化结构中最引人注目的景象,它包括城市社会和乡村社会(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并置、居民社会和流氓社会的并置、实存社会和匿名社会(哄客社会)的并置、富有阶层和贫困阶层的并置,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并置,以及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

Read more

张爱玲的华袍及其虱子



  张爱玲的华袍及其虱子

  从政治祛魅到自我祛魅

  

  张爱玲的小说叙事制造了文学史的奇迹——她比其它同时代作家拥有更大数量的粉丝。这是作家和读者共同造魅的后果。在这场文化造魅运动中,张爱玲既是被造魅的对象,也是最重要的造魅者。这种双重身份塑造了她的暧昧面目。

  

  几乎所有的大陆读者,都把张爱玲当作中国小资的祖师奶奶。张所表述的1940年代的上海趣味,是张粉最痴迷的气息。她的自恋、敏感、时尚、优雅、纤细、尖刻、算计、世故和练达,成了殖民地女人的象征,进而演变为小资美学的最高典范。那些“兀自燃燒的句子&r...

Read more

汉字革命和文化断裂


    汉字革命和文化断裂

新文化运动的一项重要后果,就是引发了现代性崇拜和革命狂想。它一方面确认文化在国民改造中的重大地位,一方面又以为只要通过“革命”式的清洁手段,就能一举扫除文化弊端,为政治制度转型奠定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针对传统文化的“革命思维”更加甚嚣尘上,从1950年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开始,到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正式公布,在短短七年时间里,便完成了从秦帝国以来近2000年的文字变革,为1957年的经济大跃进,以及1966年的“文化革命”,开辟了意义深远的道路。

我...

Read more

世界语言究竟起源于哪里?


 

朱大可:世界语言究竟起源于哪里?

 

与活跃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相比,上古语言学研究始终处于缓慢爬行的状态。这是因为,鉴于政治、文化、文字、地理等因素的剧烈影响,跟稳定的基因相比,语言始终是变数最大的领域。语言变化的速度犹如闪电,令所有的语言学家束手无策。

《圣经·旧约》中关于巴别塔(Tower of Babel)的叙述,构成了一种苦涩的象征——上帝担忧人类建造巴别塔的野心和力量,于是变乱他们的语言,让其无法彼此沟通,最终放弃建塔计划,一哄而散。而这则寓言有一个更古老的中国版该版本的原型来自西亚,参见本书第六章。帝俊(一说黄帝)手下有两名祭司(一说为...

Read more

旅游,文化产业中的反文化


中国和日本很相似的地方,是把旅游当作文化产业来加以界定,西方不是这样的,像英国就是创意产业,它的界限非常清楚,美国是版权产业,凡是与版权相关的就叫文化产业。而中国一开始把旅游业放到文化产业里面,这个定义,实际上导致了中国旅游业的一个尴尬处境。大部分从事旅游业的,他们不太认同自己跟文化有多少关系,他们认同和智慧产业有一定的关系,最最重要的还是跟金融产业相关,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不管怎么样,它就是一个产业,而产业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这个认知支配了整个中国旅游业。

首先我要讲一下旅游的属性。

旅游产业的文化属性,是由国家的产业定位来决定。但实际上,关于旅游的定位,应当基于旅游的本质。从文化研...

Read more

中国是奇观超级大国(上)


  【小编导读】

  福柯曾经在《什么是启蒙?》中说过,要将关于自身的批判看成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气质,一种哲学生活”,而这种批判又包含着对启蒙的信念以及我们对于自由的永在的渴望。 批判几乎构成了人类得以生存的根本,它表达着人类的理性、智识、反思与拒绝,拒绝混沌的生而无活以及整个人类史曾出现的压迫和威权。

  无论是新文化运动,还是八十年代那热烈而反常的思潮,其内部都若隐若现着这样一种精神。虽然这两次启蒙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夭折,而在如今这样一个话语沉闷的年代,似乎连一种批判的氛围都已然消失,在沉闷之中,是否依然有着鲁迅精神的继承者,而这种理性而自律...

Read more

禁书与自我启蒙


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史,无非是偷窥禁书的历史。这历史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中国式阅读的独特经验。

1967年红卫兵发起“扫四旧”行动,大批图书以“毒草”的名义被查抄、查禁和焚烧,造成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灭书事件。大批印刷物从文明的舞台上消失掉,化成废纸或纸浆,或被焚烧为黑色的灰烬。残剩的图书,被抛掷于图书馆的墙角,而漏网的私家藏书,则被藏匿于床底或箱笼,等待着某个被历史宽恕的时刻。直到1972年,这种严厉的打击才有所松动。地下阅读运动开始悄然兴起,制造出集体窥书的严重事变。

这窥书必然是集体作案。唯有经过交换才能获取...

Read more

我们不是21世纪的文化鼹鼠


时间:2015年11月25日

地点:北京

主办方:腾讯冬季思享会

 

很高兴受邀在这样一个场合,谈一下我对于中国和世界关系的话题的一些小小的心得。

大家都知道今年是新文化运动整整100周年。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了,后来改名成《新青年》,这意味着新文化运动的开端。新文化运动有两个著名的口号——“德先生”和“赛先生”,用来重新调整中国和世界的关系。

放弃中国作为一个封闭的、古老的、专制的帝国去投身到新世界的行列,这是一个伟大的努力。经过全体中国人100年的努力,我们向伟大的历史迈出了非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