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银河

1952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译作有:《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性社会学》,《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虐恋亚文化》,《性的问题》等。
——中国首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中国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性革命———这是她研究中国性文化10多年来最大的感受。
——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嫁给了著名作家王小波,她得到了刻骨铭心的爱,也经历了大悲大喜。1997年丈夫王小波45岁因心脏病突发辞世。4月,李银河发表悼文《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

我常常是幸运的


  幸运

  如果能够见到自然的美景,是幸运的;如果能够遭遇可爱之人,是幸运的。我常常是幸运的,因为能够偶尔被美景感动;因为能够偶尔邂逅世间可爱美好之人。

  第一次被自然美景所感动是在十几岁时。有一天傍晚,我骑车去友人家相聚。骑着骑着,猛然看到路边高大的白杨树,树冠的下半截已经隐入阴影,上半截却在阳光的照耀下被染成一片金黄。当时心中莫名感动,几乎落泪。

  后来,在新疆喀纳斯看到皑皑白雪和清澈湖水;在瑞士看到高山湖泊旁盛开的片片小花;在苏格兰高地看到青翠的草场和奇特的黑脸山羊;在威海中秋时节看到一轮明月从海平线上冉冉升起,总是一再被莫名感动,心中涌起存在的幸运感觉。

  在人间...

Read more

写作的过程比写作的结果更重要


世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写作。这首先是人类已经可以将很少精力用于维生的产物,很多人已经变得穷极无聊,所以写作。有一次我受一个读书俱乐部之邀去深圳,遇到当地某区作协的人,他告诉我说,仅仅这个区注册的写作者就有几千人。

写作对于写作者来说歧义最多,有的人以朝圣的心情写;有的人以劳作的心情写;有的人以受苦受难的心情写;有的人以载歌载舞的心情写。人愿意以什么心情写就以什么心情写,这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事。写作说到底是一个人耗费自己生命的一种方式而已,就像有人愿意把它耗费在打麻将、健身、看电视上一样。

对作品的评价是别人的事,写作是自己的事。小波说,作者与评论者是天敌,并不是对自己的作品不自信...

Read more

进步的男性运动是男女平等


  20世纪,西方社会在经历了如火如荼的女性运动之后,又出现了男性运动。男性运动可以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支持女性运动的,另一类是反对女性运动的。

  支持女性运动的进步男性运动的基本观点是如果男女不平等,不仅是女性受压迫,男性更加受压迫。所谓男性受压迫是指,按照男权社会的规则,男性必须工作挣钱养家,承受了重大的生存和竞争的压力;男性不能表现出内心温柔脆弱的一面,在人格的发展上受到压抑;由于压迫女性,男性也丧失了在男女平等的环境中生活的经验。目前的性别体系既有男性特权,同时又是压迫男性的。这种压迫导致了男性的疾病和早夭(各国的统计都表明,男性预期寿命低于女性)。

  进步男性运动因此...

Read more

我的采蜜哲学是如何形成的


  人生在世,与绝大多数人都不发生任何交集。与之发生交集的仅寥寥数人而已。亲人,数人而已;爱人,数人而已;友人,数人而已。全加一起,一般不会超过两位数。交际标准比较苛刻的,一位数。所谓“知我者二三子”。小波也说过:我虽以交友为终身事业,所交不过两三人而已。原来以为这种说法太苛刻,最后发现果真如此。

  从年轻时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书中人物拉赫美托夫的苛刻交友标准就成为我心目中的标准,他苛刻的读书标准也成为我的选书标准。书中这样描述了拉赫美托夫:他给自己立下一条规则,不要任何奢侈品与幻想,而专门读那些必需的书。每种学科的重要著作是很少的,其他著作不过是把...

Read more

一个低于萨特的标准


存在这个东西,你意识到它,它存在,没意识到它,它也存在,只不过有自我意识的存在更加精致,更加明澈,更有诗意。

世间绝大多数的存在都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动物,植物,更不必说无机物,它们只是单纯地存在着,混沌地存在着,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即使在人中间,能想到存在这件事的也属少数,换言之,并没有多少人有存在意识。并不是说没有存在意识的人就不存在了,只是他活得太过懵懂,浑浑噩噩,意识混浊。

有存在意识的存在才更加精致,在生老病死这些与存在相关的重大事件上才更加从容不迫,更加优雅。不会惊慌失措,不会气急败坏,不会哭天抢地。在别人看是天大的事情,他却可以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应对,渡过难...

Read more

回归生活的原始状态


当一切奋斗停歇,当世事渐行渐远,人仿佛回归了生活的原始状态。这原始状态是沉思的、静谧的、内敛的,与外界的关系仅仅在于观察和欣赏。

记得当初父亲因如实报道公社食堂的问题被打成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下放劳动,三年之后,1962年,中央召开7000人大会为之平反,据说会上毛主席鞠躬道歉,让这些被错误批判的人“白天出气,晚上看戏”,家里的状况又恢复如常。不知为什么,父亲关于看戏的说法我一直没有在具体意义上想,而是在抽象的意义上理解,并一直对看戏而不是入戏的人生态度心向往之。我希望自己的人生不是那么辛苦地陷入社会的戏剧,而是终身做一个观察者,与具体的事情保持一段距离。

看...

Read more

生命的宏观无意义和微观自赋意义


人生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生命意义的问题,无人可以回避。

首先,存在的意义只能是微观的:对存在者本身是有意义的;对于熟人圈是有意义的;对于大社会来说,有些人是有意义的,有些人是无意义的,有些人意义大些,有些人意义小些。从宏观看,即从宇宙的角度看,个人的存在没有什么意义。

对于存在者自身,他的存在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是圆满的还是残缺的,是清醒的还是懵懂的,这当然非常有意义。那些活得快乐、圆满而清醒的人与活得痛苦、残缺、懵懂的人相比,是质量更高的一种存在,也是对于自身来说更有价值的存在,用白话说,就是活得比较值。这样的存在是自觉的存在,自觉程度越高,对于自身来说,生存质量越高。

对于周边的...

Read more

无神论文化怎样约束人们的行为


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因为他把一切都看得很清楚,不受任何精神上制造出来的怪力乱神和规范力量的震慑。好处是可以坦然面对一切,照事情的本来面目去看待它;坏处是缺少不做坏事的内心约束。

由于中国人大都是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所以做坏事的时候没有内心约束。例子俯拾皆是:干部的普遍腐败和一般人的普遍昧良心做事。干部伸手拿钱时只怕被抓,并没有内心的谴责和约束,农民给西红柿用催红素、小贩给馒头加吊白块、厨师用地沟油的时候也是毫不犹豫并无一丝一毫内心愧疚的。只因为可以多卖几分钱,就成了天经地义。在农村调查时,看到在种地之外,全村人全部心力投入造假事业,哪里有一点点的犹豫?

怎么办?对于无神论者的行...

Read more

无聊的威胁


当人困累之极时,休憩显得无比甘美,这在年轻时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之后,每个人全都体会过;当人饥渴之极时,饮食显得无比甘美,就像慈禧太后逃难时吃到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回了北京之后再也不会有如此的美味。其实哪里是是什么珍珠翡翠,不过是白菜豆腐而已。

当生活已经摆脱了基本生存需求的焦虑之后,就时时能够感觉到无聊的威胁了。不知道该用自己大好的生命做点什么,难道真要变成那个无聊的奥勃洛摩夫?真要过他那种慵懒的生活?

一般来说,所有人到了退休之时,都会遭遇这个问题:在叔本华钟摆理论痛苦与无聊这两端中,人生的钟摆全都摆到了无聊的一边。怎样打发自己的时间?明明知道自己的生命其实...

Read more

爱与自由可否兼得


只有能够掌控自己的思维和情绪,才能获得自由。只要有失控的地方,只要有由身不由己的地方,只要还留在必然王国,就没有自由。

人的自由,来自肉身的独立和精神的独立。最典型的不自由状态是奴役状态和监禁状态。人身为奴隶,或者身为囚徒,丧失了人身自由,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社会的规训也是一种变相的奴役和监禁,自觉或不自觉的遵从使人部分地丧失自由。

使人丧失自由的不仅有来自负面的规训的力量,也有来自正面的自愿为奴的冲动,例如激情之爱。爱有时就是失控,就是身不由己,因此就丧失了自由。而人往往还对这种不自由甘之如饴。爱的奴役具有肉身奴役的一切特征,比如屈从,比如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