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薛涌

北京大学中文系,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曾任南方都市报评论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主办《北京晚报》专栏“百家言”,2002年日韩世界杯期间加盟《足球》,现为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著有《直话直说的政治———薛涌美国政治笔记》一书。

泰坦尼克告诉了我们什么?


  去年4月15日,是泰坦尼克冰海沉船的一百周年纪念日。西方的媒体早已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各种纪念。根据泰坦尼克拍摄的电影、写成的文学作品,也不知道更新了多少版。泰坦尼克已经成为现代人类记忆的一部分。

  这一悲剧,带来的不仅仅是悲哀,更是力量。在突如其来的灾难和混乱中,男人把生存的机会首先让给弱者。结果,妇女和儿童的幸存率远远高于男人。视死如归的乐队,在沉船过程中始终平静的演奏。这一人性的光辉已经随着电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最近不少零星的感人故事仍然不断浮现出来。一位耶鲁毕业生,把妻儿送上救生船后,发现自己只剩下一件救生衣,还有一位紧随其后的仆人。他把救生衣交给仆人。结果仆人生还,他...

Read more

脑力流失乃是中国经济的软肋


  最近,中国留美学生将超过十万的消息成为新闻热点。但是,国内的读者忽视了来自美国的另一则新闻:绝大多数高端的中国留学生,依然是一去不归。

  《纽约时报》引述权威数据揭示:2002年在美国拿到科学或工程的博士的外国留学生,到2007年仍然留在美国的比例为62%。其中,各国留学生留下来的比例不一。中国的博士有两千多留下,占中国留美博士的92%,比例高居各国第一。印度的博士有六百多留下来,占81%,排在第二位。加拿大的博士有55%留下,排第三。第四是德国博士,52%留下。台湾地区的博士有43%留下,居第五。接下来的名次是土耳其(42%)、韩国(41%)、日本(33%)、墨西哥(32%...

Read more

年轻人,轮到你们住大房了?


  不管一个社会多么富裕,从底层奋斗,从一无所有的起点奋斗还是“王道”。失去了这种精神,社会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

  我因为号召中国发展高密度城市、小户型住房、使用公交,最近在微博上遭到一些80后、90后的围攻。大家众口一词地质问:“教授,凭什么你在美国住大房,却要我们住小房?”

  我忍不住回嘴说:“到什么地方说什么话。中国土地资源紧缺,中国不是加拿大。一般人在中国就要住小房。你不喜欢,就去加拿大。”

  其实,更不中听的话我还没有说:“为什么我可以住大房,你只能住小房?因为我在美国当...

Read more

美国保守主义的思想破产


  2012年12月1日,《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对哈佛政府系荣休教授、着名保守主义思想家哈维·曼斯菲尔德(HarveyMansfield)的采访,题目是“美国自治的危机”(TheCrisisofAmericanSelf-Government)。此文可以说是奥巴马连任胜利后保守主义愤怒的大发泄,同时也显示了美国保守主义的思想破产。

  众所周知,罗姆尼在选举前的一次秘密谈话中称:47%的美国选民死活跟定奥巴马。他们不缴所得税,不承担对自己的责任,反而把自己看成是受害者。这一谈话曝光后,罗姆尼迟迟不道歉,到投票前才突然认错,称自己“完...

Read more

美国正在走向能源独立吗


  最近油价攀升,直冲历史记录。能源战略又一次成为美国的核心政治议题。共和党的几位总统候选人都众口一词地对奥巴马兴师问罪。金里奇甚至还标出2.5美元一加仑的油价目标。然而,在这一片喧嚣中,许多分析家指出:美国其实正在走向能源独立,甚至成为石油产品的净出口国。

  奥巴马直到最近还强调:美国消耗着世界20%的能源,却只有世界2%的原油储量。克林顿政府的能源部长、新墨西哥州长Bill Richardson也指出,预计到2035年,美国和加拿大的原油生产可达每日1200万桶。这仅是美国目前原油消费的三分之二。不过,石油仅仅是能源的一端。美国目前和俄罗斯并驾齐驱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预...

Read more

中国楼市火爆背后的谜团


  中国的房市是否出现了泡沫?各家观点之针锋相对,实在让人目瞪口呆。被称为“做空大师”的查诺斯(James Chanos)称中国正面临着一次世界级的房地产泡沫。他将中国各大城市的状况比作迪拜和迈阿密,预计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破裂。

  查诺斯的推论很简单:中国在金融危机期间向房地产行业注入了过多资金,房价已经超过人们的承受能力。在中国最富有的城市,三十几岁的年轻夫妇年收入大致为六万到十万人民币,但普通的住房则在六十万到百万。这是无法承受的价格,迟早会像美国的房市那样坍塌。

  但是,中美国情不同。中国没有美国的次贷问题,况且中国人更舍得...

Read more

以“马切提恒值”构筑中国城市的构架


  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命中注定要在本世纪的中国发生。中国的城市,也给二十一世纪的城市发展战略家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除了上节刚刚讨论的着名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所提出的“十亿的城市人口,十几个两千多万人口的大都市,再加十几个六千万人口的都市群”的超级城市构想外,意大利的城市学家马切提(CesareMarchetti)大概走得最远。他提出,把这十亿人装在一个超级城市里也有理论上的可能。总之,中国的城市发展前景,已经如同科幻小说那么迷人。

  幻想不是现实。但人类也不可无幻想。况且,许多幻想最后都成了现实。麦肯锡也好,马切提也好,对世界城市...

Read more

城市治堵的“瑞典模式”


  二十世纪,特别是战后,柯布西耶“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的哲学塑造了城市化的进程。大面积的旧城区被拆迁、开发,汽车成为城市的灵魂。这也是近几十年来城市病的最重要根源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逐渐认识到:汽车社会让城市窒息,破坏了传统,侵夺了人的生存空间;当务之急是要摆脱汽车的主宰,恢复城市的自然生态结构和社会脉络。

  可惜,即使人们获得了这种思想上的共识,怎样摆脱汽车,在现实中还有诸多政治和技术难题。

  1975年,新加坡率先征收拥堵费。此后,斯德哥尔摩也开始讨论这种可能性。但是,这样的构想被公众认为是变相征税而加以谴责。一位主管健康与环境的市政官员...

Read more

减税刺激经济是个谎言


  2012年的美国大选,又演成了加税与减税之战。奥巴马要给年收入20万美元以上的个人或25万美元以上的家庭加税,罗姆尼则提出给所有人减税的一揽子计划。这当然也体现了两党一如既往的政治哲学。

  众所周知,美国立国以抗税开始,减税是政治上的硬道理。1984年蒙代尔挑战里根,在电视辩论中告诉选民:“我们都会增税。只是我告诉你们实话,而他(里根)则不肯说这个实话。”事后里根在财政压力下确实变相加税,但那场选举,蒙代尔输掉49个州。1988年大选,两党提名会后民主党的杜卡基斯大幅领先,共和党的老布什则高声向选民呼喊:“读我的嘴唇:不加税!”...

Read more

中国能承受二十亿人口吗


  叶檀女士不久前在《金融时报》中文网上发表了《反智的人口增长理论可以休矣》一文,对近年来民间反计划生育的人口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在我看来,其最有力量的论点是:“如果按照1.2%的人口出生率(2010年的水平)计算,20年后中国的人口增长将达到16.5亿;一旦增长率恢复至2.3%(1990年前后的水平),那么20年后中国的人口将达到20.485亿,到那时,中国恐怕得率先移居到火星寻找资源空间了。”她这种只提出生率不提死亡率的计算,当然对人口增长率有夸大之嫌。这方面的是非,还是请专家们来澄清。不过,但她至少提出了中国的生态是否能承载过多人口这一问题。这是所有批评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