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黄建始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教授,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健康管理》杂志主编。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兼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内最早开展健康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学者之一,曾参与国家《健康管理师》职业的筹备工作和国家《健康管理师》职业标准的制定(国家职业标准终审专家组组长),是卫生部主管部门推荐的《健康管理师》培训教材两主编之一,是《中国健康管理相关机构现状调查报告》主要执笔人。现任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和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中国医师协会医师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副主编。
1983年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中国卫生部任职三年。留美加17年,获美国三个硕士学位,先后在美加三州一省地方政府卫生局任流行病学专家和部门负责人,并先后兼教于美国和加拿大八所大学。2003年5月4日应中国科技部和卫生部领导邀请回国参与防控SARS工作。
2003年-2010年上半年期间发表学术文章近100篇,科普文章100多篇。参与主编培训教材两本,编著健康科普作品四本,以公共卫生/流行病学和健康管理专家的身份被国内外70多家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北京广播电台,凤凰电视台、财经杂志、商业周刊等)采访。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健康报,南方周末等20多家主流媒体撰稿,累计读者人次过亿。
从2004年7月开始,应邀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山东、广东、江苏、江西、黑龙江、广西、安徽、福建、浙江、辽宁、甘肃、宁夏、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四川等二十七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国务院机关,中直机关做了220多场题为<<健康在我心中>>的健康讲座,累计直接听众约7万人, 有省军区司令员,军以上指挥员,参加过长征的老将军,现职主管卫生的副市长, 离休的老省长,各级卫生管理人员包括卫生厅局长,医院院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清华、北大、协和等名牌大学的院士、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大学生,企业和银行的领导,中央直属机关的首长保健医生,离退休老干部和普通老百姓。
从2005年开始,应邀在全国做了180多场健康管理学术讲座,累计听众近4万人。健康管理和健康科普讲座超过400场,累计直接听众超过十万人。
2003-2010年期间就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康管理、医学教育和健康科普内容总共做了近700次讲座,直接听众超过十五万人。累计电视观众人次超过十亿,累计电台听众人次超过十亿。

黄建始忆非典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2008年的4月,是非典五周年的日子。在五年前,一场SARS席卷了中国上上下下。在应对非典的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很多很多至今仍鲜为人知的故事。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一位在非典时临危受命,连夜从美国回到国内,为战胜非典出谋划策的黄建始教授。目前,黄老师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 流行病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非典前先后在美国和加拿大三州一省地方政府卫生局任流行病学专家和部门负责人,是联邦和州省政府公共卫生顾问,有着丰富的公共卫生方面的经验。

主持人:黄老师,您好!2003年非典时,您是什么时候回国的?

  黄教授:我是03年5月4号到的北京。

 ...

Read more

微生物:是敌还是友?


  在文明发展速度加快的今天,怎么改变对待微生物的态度?面对重兵压境的传染病威胁,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健康?

  2008年五月,因为科研合作项目需要,我去了一趟瑞典的斯特哥尔摩市。

  这个城市有一所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该院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评奖委员会举世闻名。

  与我合作的教授安排我参加了一场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评奖委员会举办的研讨会,由几位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候选人介绍他们的学术成就。主持人的开场白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他说,

  “我们人类是微生物的载体。微生物喜欢我们,就让我们活下去;微生物不喜欢我们,就把我们杀死。”

  接下来,...

Read more

要“健康”信息,还是要健康智慧?


  这几年健康相关信息不但多如牛毛,而且鱼目混珠。

  就拿“食色性也” 为例。这是我们老祖宗两千多年前就确定了的人生两件大事。

  关于“食”,2010年牵动国人神经的十大健康事件中,至少有五个事件直接和饮食信息有关。看来, “吃什么”和“怎么吃”,已经成为我们健康的重点了。不幸的是,这些和饮食相关的信息居然都是扭曲了的或者不完整的。

  关于“色”,孔夫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虽然2010年十大健康事件中没有&...

Read more

我们的健康需要什么?


  不少人也许会说,我们的健康需要食物,需要金钱,需要时间。

  拿食物来做例子吧。

  确实健康离不开食物。我们的身体每分每秒钟都在不停地更新自己,新陈代谢。毛发,肌肉,骨骼,皮肤和血液的更新都需要原料。这些原料主要来自我们的食物。一个人选择吃什么会对身体产生累加作用。其实,我们平时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隐含了饮食对健康的巨大影响。

  您知道一个人一辈子要吃要喝多少吗?有人估算了一下,如果一个人能活到65岁(当然您肯定会活得更长!),要吃7万多顿饭。连吃带喝,我们一辈子大约要消耗掉50多吨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神奇的身体一辈子至少要处理掉...

Read more

健康不只是看病问题


  上世纪70年代,健康领域科学家根据数十年研究成果,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医学模式。同期加拿大政府发布报告,指出国民健康不仅是由医疗服务(也就是人们关心的“看病”)单方面所决定的;决定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生物学,环境,生活方式和习惯,医疗卫生。

    人并不是单纯的生物人,人还是社会人。这就决定了人的健康状态不仅与其生物属性有关,而且与其社会属性有关。  新的医学模式要求人们关注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在内的所有健康危险因素。①生物学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②心理学因素:...

Read more

健康风险因素和工作效率低下关系探讨


  [摘要]  目的 本文旨在归纳分析健康风险和工作效率低下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健康管理,以减少其健康风险因素、改善其工作效率低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系统回顾文献,搜集来自PubMed、PsycInfo、Cochrane和Embase四个数据库中1955年至2007年有关健康风险因素和工作效率低下的英文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健康风险因素,无论是压力大、抑郁、饮食不合理、超重、运动少,还是工作和生活满意度差、自我感觉健康差、使用放松药物、吸烟以及不使用安全带等都和工作效率低下有关,并且随着健康风险因素的增多, 工作效率低下的程度也不断地增加。结论 健康风险因素...

Read more

健康和生产力管理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对今天的中国意义重大。要彻底摆脱贫困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困境,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94年中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确定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2003年的SARS危机使我们认识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缺一不可。强调科学发展,倡导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有识人士已经看到:人口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首要问题。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增加,就业压力居高不下。同时,“上有老,...

Read more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康管理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作为国家最宝贵的资源,健康在中国20余年的经济发展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作为动态的社会进步过程,中国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健康。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健康管理是提高全民健康状况的最佳选择。因此,我们必须负责地投资,让健康资源增值;科学地管理,减少健康资源的浪费。目的是为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使中国人人能够享有健康。

  健康是中国近期经济起飞的主要动力之一。研究表明,我国国力已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我国国力强大的主要原因除了改革开放,稳定发展的大环境之外,一个不容忽视...

Read more

什么是健康管理?


  进入21世纪后,一个陌生的名词“健康管理”开始在被传播。2003年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战役胜利之后,健康管理一词很快地成为了中国高层管理人员的时髦话题词典。健康体检中心,健康管理公司出现频率加快。体检中心、健身会所、导医机构、保健品推销商、休闲娱乐中心、…… 众多的组织和机构都称自己从事的是健康管理。常识告诉我们,上述组织机构不可能都属于健康管理,市场上免不了存在“鱼目混珠”的现象。那么,到底什么是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服务有什么特点?健康管理有没有基本的服务步骤和服务流程?这是本文试...

Read more

观念决定健康:接受大健康模式刻不容缓


  上篇:现状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怀疑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和平崛起的30年是不断解放思想的30年,是不断冲破旧思维模式,旧体制束缚的30年。然而,与其他领域的进展相比,今天,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已经成为落后保守思维模式死守不放的最后两个桥头堡了。教育领域落后思维模式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在世界学科融合的大趋势下我国还在强调重点学科建设。关于教育领域落后的讨论很多【12】,不是本文的关注点。本文关注的是医疗卫生领域。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许多障碍都和落后过时的生物医学模式的过度影响密不可分。本文试图结合出台不久的新医改近期重点实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