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和生产力管理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对今天的中国意义重大。要彻底摆脱贫困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困境,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94年中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确定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2003年的SARS危机使我们认识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缺一不可。强调科学发展,倡导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有识人士已经看到:人口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首要问题。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增加,就业压力居高不下。同时,“上有老,下无小”,中国享受了二十多年的“人口红利”即将枯竭。中华民族今天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全球最大的人口负担转变为最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之中,21世纪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才与知识的竞争,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优势的国家与地区聚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离不开教育。然而,没有健康,就不可能有人力资源优势。如果说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健康则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健康通过优生优育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健康通过维护和促进人的正常生理和心理功能以及延长人的寿命,降低了人力资本的折旧率,提高了生产力,增加了教育投资的回报率,保证了可持续发展。在整个人群的健康中,在职员工的健康和企业的生产力密切相关,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健康和生产力管理?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一种完整的躯体、精神以及社会的美好状态,而不是仅仅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在后工业化时代,劳动者或员工是生产力最重要的基本要素。生产力健康和生产力管理就是通过投资员工的健康维护和健康干预来改善员工的健康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具体做法是通过(1)全面协调和管理员工的健康风险,慢性病,医疗需求及灾难性病伤和残疾;(2)减少与健康相关的费用(包括医药开支和不必要的医药费用);(3)减少不必要的缺勤和出勤不出力(脑)来达到提高生产力的效果。美国职业和环境医学学会将健康和生产力管理定义为综合管理和员工全面健康相关的各类服务:包括(1)预防性服务;(2)生病、受伤、或生活和工作关系出现问题时的需求如:1)医疗保险和伤残保险;2)工伤赔偿;3)员工个人家庭出现问题时的帮助服务(Employee Assistant Program);4)带薪长\短病假;5)健康促进;6)职业安全。健康和生产力管理也指所有能够促进士气,减少离岗,增加企业生产力的所有活动。

  健康和生产力管理的具体策略应该包括对员工生活方式的管理,健康需求的管理,疾病的管理,灾难性病伤的管理,伤残的管理和综合的健康和福利管理。

  (1)生活方式管理主要关注员工的生活方式/行为可能带来什么健康风险,这些行为和健康风险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员工的健康和生产力。生活方式管理帮助员工选择健康的行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减少健康风险,预防疾病和伤害。生活方式管理是健康和生产力管理的最基本组成成分。

  (2)健康需求管理以全体员工为基础、通过帮助员工维护健康,选择合适的医疗卫生服务来改善员工健康并控制医药支出。需求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和员工避免昂贵的但临床上不一定有必要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滥用。

  (3)疾病管理主要是针对患有慢性病的员工的非医疗技术性疾病管理服务,如糖尿病,为患者提供有关膳食和生活方式的咨询和指导服务。疾病管理强调利用循证医学指导和增强员工的自我疾病管理能力,预防疾病恶化。

  (4)灾难性病伤管理为患癌症,严重工伤等灾难性病伤的员工及家庭提供各种医疗服务,属于高度专业化的疾病管理。通过协调医疗活动和管理涉及多部门的治疗方案,减少花费,改善结果,在临床、财政和心理上都能获得最优化结果。

  (5)残疾管理试图减少工作地点发生残疾事故的频率和费用代价,根据伤残程度分别处理以尽量减少因残疾造成的劳动和生活能力下降。

  (6)综合的员工健康和福利管理根据员工的健康需求,采用不同的健康管理策略来提供更为全面的健康和福利管理。   

  健康和生产力管理出现的背景

  健康和生产力管理最早出现在美国。因为美国是最早进入后工业化(信息)时代的国家之一,最早感受到因员工健康问题对生产力的负面影响已经构成了对经济发展的威胁和挑战。那么,为什么后工业化时代员工健康问题对生产力的负面影响会威胁国民经济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后工业化时代已经脱离了农业时代靠力气大、工业时代靠机器好的竞争标准,企业更赖以生存的,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上。这两项,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难以达到的。

  后工业化时代,员工的类型、健康及其重要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劳动密集型员工,年轻有力气,很容易被取代,淘汰不健康的员工不影响企业生产力。而技术密集型员工,有知识有经验,很难取代,淘汰不健康的员工有可能严重影响企业生产力。理想的技术密集型员工,训练有素、躯体和心理健康、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生产力高。然而,人的身体各系统在25岁左右完全成熟。之后身体开始衰老过程,生理功能、肌肉组织和健康状况开始衰退。训练有素的员工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经验的积累,生产力应该愈来愈高;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状况会遵循自然规律不断下降。后工业化时代的环境污染和压力竞争还将加速员工健康状况下降的过程。于是,员工的健康和员工的生产力成了后工业化时代企业发展愈来愈突出的矛盾。

  企业健康的利润,离不开员工整体生产力的提高。员工整体生产力的提高,离不开员工整体健康素质的提高。可以说,健康的、创新能力强的员工是后工业化时代企业最宝贵的资产。要提升企业的利润,必须解决员工的健康和员工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研究发现,健康是可以维护和促进的,但有成本。在后工业化时代,对企业骨干的健康投资可以获取最大的回报,如医院的外科主刀,信息技术产业的骨干工程师,媒体的主笔等。于是,员工的健康和生产力管理就很自然地被提到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高度来对待。

  健康和生产力管理是保证中国可持续发展值得重视的选择

  20多年的经济发展成就了中国的和平崛起。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三,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按照自然规律,花无百日红。我国已经持续了20多年的高速经济发展记录能否继续保持下去?也就是说,我国能否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指通过提高经济和社会条件使得所有人达到一个合理的生活水平。发展的目的是提高产出、改善单个家庭、社会和整个国家的生活质量。普遍被接受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提出的定义(又叫Brundtland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1)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2)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这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值得注意的是1992年联合国《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原则是“人是可持续发展关注的中心。人人有权在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条件下享受健康并有产出的生活。”然而,目前我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讨论主要关注的是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水的治理与创新等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问题,人人享受健康和有产出的生活并没有成为关注的中心,而这正是健康和生产力管理所关注的问题。

  笔者认为,要保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原则,认真关注健康和生产力管理。因为:(1)健康资源是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健康是每天生活的资源,并非生活的目的。”“良好的健康是社会、经济和个人发展的主要资源,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2)没有健康,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

      健康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美国的研究显示:延长一年期望寿命可以增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 4%;1960-1990年经济增长的10%-15%归因于成人死亡率的下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也许有10%到15%可以归因于健康改善。中国的研究显示:健康在中国的经济起飞中起了关键的作用。研究发现,1978-98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本贡献了28%,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贡献了3%,其余都是劳动力的贡献(69%)。劳动力是怎么贡献的呢?

  我国1949年以来三十多年的巨大健康成就为经济起飞提供了雄厚的健康人力资源。这就是劳动力的贡献。首先, 以1975年为界,计划生育前一个十年的出生人口比后一个十年要多出5,000多万人。大量劳动力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高储蓄率,使企业发展的资本供给得到保障。其次,国民的平均期望寿命迅速提高,从1949年的35岁上升到1981年的67.9岁,几近33岁,在同类别的国家中居前,接近发达国家。第三,1983年我国的医疗保障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第四,到八十年代,我国基本上已经有效地控制了疟疾等主要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由于疟疾,非洲的GDP在35年里少了近三分之一。然而,近二十年来,在同等经济水平国家中,我国的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是很小的。在健康方面,国民并没有享受到经济起飞的成就,而是做了牺牲。

  没有健康,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下面2个故事也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健康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个故事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02年底笔者回国找工作,应邀在广州做了一个”生物恐怖离我们有多远”的讲座。其中讲述的一个故事不幸和一个多月后发生在广州的事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下面引号中的内容是从当时的演示文稿(PPT)中摘录的:

  “金秋送爽,正是观看球赛的大好时光。星期天下午3点,南方某市大型露天赛场,数千球迷正沉浸在激烈的比赛中。空中有一架小型飞机拉着一条巨大的气球标语,为当地一家房地产公司做广告。(谁也没注意到飞机上掉下一些白色的粉末);

  星期一晚上开始,市内几家大医院的急诊室都陆续来了不少症状相似的病人。高烧,咳嗽,气促,全身无力。有的是一家人都病了。有几个昨天还很正常看球赛的小伙子因呼吸困难须人工插管用呼吸机。很奇怪,所有的病人都看了昨天的球赛。

  病人还是不断到来,可是医院已经连加床的地方都没有了。已经有两个病人死了。媒体报道引起全城一片恐慌。当卫生当局知道是炭疽爆发时,发现市里现有抗菌素远远不够。抢救病人的人工呼吸机也十分短缺。”

  我们当中不少人恐怕还对2003年5月的北京情景记忆犹新: 当时, SARS肆虐北京. 闹市区几乎看不到人, 高速公路也没见几辆车;宽敞的首都机场空荡荡, 豪华的高级宾馆没人住;一直是车水马龙, 热气腾腾的中国首都这时是一片寂静。

  ......

  这个场面在不远的将来有无可能重现?让我们来看看第二个故事。

  这是一个虚构的但并非耸人听闻的故事。2013年6月初,全球变暖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连续一周,中国各大城市出现反常的高温。城市用电空前紧张,远远不能满足空调机用电的需要。没有空调机的市民们因为天热,睡不着觉,每天晚上都有许多人在室外打麻将。全国出现“万众一心修长城”的打麻将高潮,

  同时,从三月开始,股市出现牛市,再现全民炒股。海外金融大鳄看到机会,再次兴风作浪,上海、深圳出现金融风暴。熊市出现了,许多人因此破产,部分股民一辈子积累的退休金也已经“一江春水往东流”了。有人跳楼,但在更多的人身上发生的是心肌梗塞或中风。

  京、沪、津、渝、穗从六月初开始医院心肌梗塞或中风的病人剧增。六月中旬,大、中、小医院连加床的地方都没有了。情况继续恶化。许多大城市差不多每五个家庭就有一个心肌梗塞或中风的病人。病人中开始出现医生。医生中发生的心肌梗塞或中风大多与连续工作时间过长、过累有关。

  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的中国城市现在几乎瘫痪了:到处一片混乱。高价也雇不到护理人员照顾抢救过来的心肌梗塞或中风的病人。许多人没有办法,只好自己请假在家里照顾心肌梗塞或中风后的亲人。大多数企业、学校和政府机构都因此没法正常运转。

  还有……

  这种场景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出现的。

  因为今天中国有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中风和心肌梗塞的高危人群。中国政府估计全国高血压患病人数1.6亿多,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成人超重和肥胖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 000多万;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目前大部分高危人群的健康风险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评估和控制。许多人都因此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我们经常会听到这类不愿意听到的消息:王均瑶,高秀敏,候耀文…。

  我们没有理由放任上面的虚构情景有变成现实的任何可能发生。

  第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能保障国民健康,经济繁荣是建立在沙堆上的,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其实历史早就有所警示:发达国家工业革命后相当一段时间缺乏社会协调发展,不能实现人口城市化,其原因就是工业革命带来经济发展但没有带来健康保障。1853年,英国三个城市光死于急性传染病霍乱的就高达10,675人。1854年, 伦敦一条街附近曾经出现两周内死500多人的悲剧。悲剧迫使人类学习。于是传染病控制,检疫,免疫接种,安全用水和污物处理等技术出现了,保障国民健康的体系使城市首次在历史上成为比农村更健康的居住地。

  第二个故事告诉我们:保障健康的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传染病控制了,新的健康威胁还会出现。发展经济不能忽视投资健康,否则不但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还要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健康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的体现还与中国今天必须面临的经济转型有关。二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我国今天已经进入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型的重大转折时刻。今天的世界经济是知识经济,实力来自知识和创新。[4]我国开始告别人口红利时代。独生子女政策后,出生率已降到1.8%,人口增长率已降到不到1%。拥有1.5亿富余农民人口的中国从2004年开始出现劳动力短缺。未来十年民工短缺将严重威胁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必然是走城市化伴随工业化之路,这是一条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为一个国家的城市化反映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大,综合效益高。城市化将是21世纪初中期我国最大的一项社会工程。中国城市化率将从1999年的30。9%增长到2025年的55%左右。城市人口从1999年的3。9亿增加到2025年的8.3-8.7亿。四亿多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必然产生更多的健康需求,必须加大健康保障的力度。因为城市化过程将放大传染病和慢性病的双重威胁作用。一是人口流动和城市人口密集,住房和交通拥挤,生活空间缩小,工作压力增加,为传染病的流行带来了很好的条件。二是城市化还带来肥胖等“现代城市病”。

  在我们奔小康,走城市化伴随工业化之路的过程中,如何保证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在健康和生产力管理上做文章。如何做文章? 首先是认清现实。今天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三十年的健康资源积累差不多用完了;新的健康资源已经大大透支了;我国GDP的增加赶不上健康需求的增加;我国的健康资源并没有好好地投资和管理;现有的健康资源自生自灭的状况支持不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6]坚持现有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诊断治疗”系统的最后结局只能是破产。为什么?

      因为人群中最不健康的1%和患慢性病的19%共用了70%的医疗卫生费用。我们不能保证自己永远健康,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最不健康的1%或患慢性病的19%。慢性病不再是退休后的病,我们企业中有许多员工身上都有慢性病或有慢性病的高危险因素。美国的资料显示,55岁以上的员工有45%自我报告患有慢性病。员工医疗费用疯狂增长的趋势已经威胁到企业的生产力。健康资源的浪费将严重地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为不健康的病人服务的昂贵的“诊断和治疗”系统和可持续发展没有什么关系。2005年美国的“诊断和治疗”系统化了2.0万亿美元。2006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是2.7万亿美元。 因此,要保证“以人为本”,“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健康和生产力管理应该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一种选择。

  企业开展健康和生产力管理,首先必须是领导重视。要从企业的生产力管理高度来对待员工的健康问题,要求企业从上到下跨职能部门统一行动,从企业理念(促进员工健康提高企业竞争力),组织结构(从上到下跨职能部门结构),目标和具体指标(医药开支,缺勤,员工绩效等),干预和结果(干预后有可测量的结果)、整合和趋势(整合企业资源显示健康投资收益:总的医疗开支下降,整体工作效率提高)五个方面下工夫。具体的企业健康和生产力管理应该全面整合企业内部现有的人力和健康项目,投入资源增加需要的项目,包括:健康和疾病管理、缺勤管理和带薪长短病假管理、医药使用需求管理、医疗质量和费用管理、健康资本和人力资本管理、员工生活/工作关系失去平衡协助项目管理、健康促进、职业安全。整合后的组织结构应该是主管人力和健康资源的副总裁负责员工福利项目,全面健康管理(WELLNESS)项目,缺勤和长期和短期病假管理项目,员工健康档案管理项目。

  综上所述,健康和生产力管理已经在美国被科学证明有无限的生命力。我国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型,健康和生产力管理是可持续发展值得重视的选择。我们不能再犯别人已经犯过多次的错误。13亿中国人,2006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7万亿美元。3亿美国人, 2005年在“诊断和治疗”系统化了2.0万亿美元,还有4,7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我们犯不起错误,历史和中国人民都不允许我们犯这样的大错误。13亿中国人的健康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健康和生产力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