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姜鹏

总有人喜欢用一个“混”字来形容我对生活的态度。初闻此言,心中倍感愧疚,几无继续生存之勇气。然辗转数夜,终于初窥此中奥意,故亦重拾继续前行之坚定信心:“混”是一种态度、“混”是一种状态、“混”是一种精神、“混”是一种修养、“混”是一种境界。以严肃的态度去“混”、以唯真的态度去“混”,更是一种学问、一种张显生命本真意义的方式。人生路有千条,“混”亦能精彩、亦能充实。吾友可否有志与我共同“混”迹人生、流浪天涯? 何偿我知识上之要求,且慰我怀疑之苦痛?

小凯能做到的你也能!


2004年7月7日,远在澳洲的小凯因肺癌而离开了我们。那一年正值我们在饶有兴趣的研究经济学的一些问题,于是就这样接触到了小凯的“超边际分析”。随着学习的日渐深入,我亦被其绮丽的思想、多舛的命运和高尚的人格所吸引。在此之前,我是很少关注哲学以外的事情的,也是这一年的学习经历让我更坚定了在学术的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记得在那年的期末论文中我写道:通过对“经济哲学”的学习,使我看到了一个同哲学世界一样精彩丰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不论是经济学还是哲学都在对我们每日所生活的这个世界进行着关注和解释,无论我们手中的工具之间有何差别,我们的目的都是属人的...

Read more

通过工业革命看中国的经济模仿与制度变革


以诺斯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史学家发现,公元 1500 年开始的大西洋、地中海、黑海等海洋贸易,特别是跨大西洋长距离贸易,是工业革命的关键条件之一。这其中,制度差异对经济增长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发展有着关键作用。对于这一点,杨小凯先生曾专门写过《为什么工业革命在英国而不在西班牙发生?》的文章,通过在工业革命前英国与西班牙在政治制度上的差别来分析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不是西班牙。成功的经济发展不但需要自由市场和资本主义经济,更需要适当的政治和法律制度。这篇文章以及小凯先生对好坏资本主义的区分的思想对我们重新思考中国自1978年以来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中国现阶段在经济和政治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有着重...

Read more

[转载]千万不要让你家小孩看太多新闻联播


五年级作文

“六·一”前夕,五年级一班学生刘小华因患感冒请假。班主任指示班干部们自发组织到刘小华家里慰问。第二天,班里黑板报登出了一篇《本班新闻》,全文如下:
   本班讯  昨天上午,阳光明媚,鲜花斗艳。刘小华同学家里欢声笑语,人头攒动。五年级一班班长赵官、副班长张僚僚在体育委员欧阳猛南、文娱委员李美媚陪同下,不远千米,深入到患感冒发低烧的班级成员刘小华家中,为他带去节曰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赵班长与张副班长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刘小华的小房间,饶有兴趣地玩了四盘“魂斗罗”游戏,与普通同学同乐。接着,班级领导与...

Read more

连战北京大学演讲全文


           坚持和平 走向双赢

尊敬的闵主任委员、副校长、陈主任,各位贵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早安。

今天我和内人偕同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一起来到北京大学,非常荣幸。在这里首先向各位表现感谢。北京大学的现址,刚才我了解到,就是当年燕京大学的校址,我的母亲在三十年代在这里念书,所以今天来到这里可以说是倍感亲切。

  看到斯草、斯木、斯事、斯人,想到我母亲在这儿年轻的岁月,在这个校园接受教育、进修成长,心里面实在是非常亲切。她老人家今年已经96岁了,我告诉她我要到这边来,...

Read more

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


现代性毫无疑问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焦点性话题之一,它在文学的、哲学的、政治学的、社会学的、法学的、经济学的争论话语中,都已经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核心术语之一。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常常会突然意识到,我们研究的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问题,实际上都直接地或间接地与现代性问题构成深刻的关联。20世纪的许多著名批判性思想家,如胡塞尔、韦伯、齐美尔、卢卡奇、葛兰西、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利奥塔、福柯、德里达、波德里亚、吉登斯、鲍曼等,都在以不同方式关注现代性问题,他们关于欧洲科学危机、启蒙理性、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现代国家等问题的思考,实际上都可以概括为现代性批判。在实践层面上,...

Read more

浅谈“范式”的民族性


【内容摘要】由于人们对发展概念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对发展问题的诸多不同内容的讨论。本文认为对发展概念的理解应首先明确发展的标准,从而引出了民族性在确定发展标准中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 发展  范式  民族性

一.对发展概念的两方面分析

    发展是当今时代人们关注的主题,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都把发展问题看作使自己的存在得以稳定和壮大的根本问题。因此,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方面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重大灾难的反思,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发展道路的问题的思考,推动了社会各...

Read more

乌托邦的终极指向


乌托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无”和“场所”这两个词,没有场所,也即“不在场”和“不站在对面”,相对于现存一切,它是一个“非在”。
    对于“乌托邦”一词的历史由来与历史含义,可以说众所周知,它所指向的是“任何理想而臻于完美境界的地方和国家”,“它既指个人自身的和谐,又指持久和平,需求的充分满足,愉快的劳动……等等,而乌托邦思想家则是面对一片荒野却看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