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胡舒立

1978年高考恢复,本报考北大中文系,被阴差阳错地招入刚复校的人大新闻系。
1982年毕业进入《工人日报》国内部当记者。第一篇有影响力的报道是在1985年,关于河北省华北油田的揭露性报道。
1985年被派往厦门做驻站记者。
1985年,美国一家民间机构--世界新闻研究所的邀请,为期 5个月在美国的访问,对自己从业的思考又一次发生了转变。
1987年的 8月拒绝了在洛杉矶一家报纸的工作机会,回国后写成《美国报业见闻》一书并在 1991年出版。
1992年从任职 10年的《工人日报》到中国第一家民营报纸《中华工商时报》任国际部主任。
1994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做为期一年的学习。选择研读发展经济学。
1995年,获得 COFJ颁发的“杰出新闻记者奖”。
1998年《财经》创刊,主编。

成名事件:率领的《财经》杂志推出《基金黑幕》等力作,从而引发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大地震。《财经》杂志一夜成名,也因此被《商业周刊》冠以证券界“中国

【一席谈】听布莱尔和楼继伟等人聊世界经济 (上)


本周,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访华,我有机会在周二(3月24日)参加了一个宴请他的私人晚宴。席间有中国投资公司董事长楼继伟、著名经济学家高尚全、商界人士Mark Pu等一干人。其中,楼继伟和高尚全坐在布莱尔两侧,众人聊得甚欢。特辑其要如下:
  (一)G20峰会     布莱尔:我们目前所处的世界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可喜的是欧洲、美国和中国的政府都愿意动员一切力量,使经济回到正轨,但是挑战依旧严峻。无论…

Read more

【财经观察】警惕“隐性贸易保护主义”


  世人对即将于4月2日举行的20国集团伦敦峰会(G29)充满期待。在全球经济持续下滑的情况下,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声音变得空前强烈,料将成为峰会的主基调,但并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我们认为,当前,应重点关注和反对种种花样翻新的“隐性保护主义”行为。

  

  自由贸易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贸易保护主义只能使危机中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这些已是常识。实际上,全球所有主要经济体都是自由贸易的受益者,无论是在经济刺激法案中加入软化版“购买美国货”条款的美国,还是过去30年来经历沧桑巨变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抑或同被归入&ldqu...

Read more

【一席谈】听布莱尔和楼继伟等聊世界经济(下)


(三)怕中国什么?(续前)
  布莱尔:现在很多国家一方面希望得到中国的投资,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的投资有一定的恐惧。随着形势越来越严峻,各国需要外资的渴望将会超过他们的恐惧。
  Mark:现在世界对中国的投资害怕,到底怕什么?
  布莱尔:人们觉得中国和世界绝大部分国家毕竟是不同的,这就跟在80年代的日本一样。但只要有正确的策略,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比如,中铝收购力拓。如果你办法对了,就会有很多人…

Read more

【鸿爪录】两位下野政治家


上周我先后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与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谋面,两人风格迥异。岂止风格……
  周五(3月24日)晚宴前,德国驻华大使官邸的鸡尾酒厅里,十几名客人持杯站着,三五成群地聊着天。格哈德•施罗德端了一杯果汁,在和一个德国企业家闲着。我走过去,有大使介绍,他微笑着和我握了握手,互换名片,接着我们便聊起来。
  这位65岁的德国前总理中等身材,背略有些弯,脸上透着谦让和随和,并不像当年的官方照片上那样显得…

Read more

【鸿爪录】为曹仁超先生《论势》作序


曹仁超先生近照
  像多数人一样,我和曹仁超(志明)先生相识,始于读他的《信报》专栏文章。当时,我在香港工作,不懂广东话,学习方法便是每天读仁超先生的官白专栏,凡有方言僻字一概标出,有如学习外文。后来,因为香港人普通话日益精进,我的广东话进步极有限,虽然渐次有了机会与仁超先生常谋面,却始终不能痛畅交流,引为憾事,但他的文章我总是可以读了,而且,读后总是获益匪浅。
  
  仁超先生写专栏不同于…

Read more

【财经观察】务实看医改


  “新医改方案”提供的医疗服务与保障不会是“普及公费医疗”,也不会是“全民大包干”

  

  

  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时节,“新医改方案”终于公之于众。这套国人翘首经年的方案包括两份文件,一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一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下称《方案》),共计2万余字,可称既具纲领性又有操作性,舆论反应相当积极。

  

  我们为“新医改方案”出台感到欣喜和欣慰,但同...

Read more

【一席谈】周小川谈“碳捕获”之深意


去年12月13日那天是个周六,下午六时许,开了两天整的《财经》年会将近结束。会场上七八百名听众殷殷以待,央行行长周小川将进行闭幕演讲。这一节由我主持。
   后来,在20多分钟的演讲中,周小川的主题是如何用金融支持创新与升级换代,结尾的时候,他宣布了自己的演讲题目:“扩大内需、升级换代、关注气候、支持减排”。
   当时,颇有一些想当场获得特殊“信息”的听众,对此演讲感到失望;特别是听到周小川不厌其详地谈论“碳捕获”(CCS技术,即carbon capture storage),更难以理解其意...

Read more

【一席谈】Stiglitz:寒舍晚餐上谈“不对称”


和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会面是3月间一个周三的晚上,在新光天地一家俱乐部“中国会”,餐馆叫“寒舍”,英文My Humble House。哥伦比亚大学校董Savio W. Tung致开幕词时特别强调,之所以选择那里,是因为humble的说法。
   当然,事实上,这地方是一种新派的典雅型豪华,灯光晦暗不明,地面高低错落,让不熟悉的人走路都得小心,仅那装修,就与humble毫不相干。
   寒舍不寒,还因其罕有的兴旺。“中国会”前就是人流不息的。上二楼,出电梯,未及跨入...

Read more

【财经观察】莫让“回暖”遮望眼


继续以信贷大扩张的方式疗经济之伤显然并非上策,更多地考虑长期行为,才是危机中求生存、谋发展之道
 
   随着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国人尽可听到一派“经济回暖”之赞。从夏日常在的海南博鳌,到春意盎然的京城,热烈的肯定压倒了冷峻的质疑,“中国率先复苏”的兴奋感浸染着政商学界,仿佛危机已离中国而去。我们对这种乐观情绪断难苟同,深以为“回暖”只是现象不是实质,只可观望不可夸大;尽管信心仍在,我们以为,在当前,基于现实的忧患之心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应当看到,当前的经济状况只是&...

Read more

【财经观察】把握好“警而不惊”的分寸


  当前对此疫情的态度很容易走向两极:或不以为意,或过度紧张。而我们以为,现在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警而不惊”的分寸

  

  

  人类总在面临不幸:2003年SARS危机恍如昨日,2005年以来的禽流感威胁尚未去除,以“猪流感”之名引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已然来临。

  

  目前,此流感正式易名为甲型H1N1流感。近几日,疫情有所缓和,大规模的“人传人”尚未出现,病例增幅有所减缓,此流感为害烈度与专家们最为担忧的预言尚有距离。尽管如此,这场疫病对于人类已经和极可能继续造成的伤害,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