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造大国”和”金融大国”之间的差异性(已刊登)
二、 “制造大国”走向“金融大国”的必要性和艰难性(已刊登)
三、 中国走向“金融大国”的路径选择
这些年来,中国在改变自己金融脆弱性的问题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无论从资本市场的市值上,还是银行的资产规模上,无论是从金融体系建设的宽度上,还是从我们从事金融业的专业人员数量上,无论从中国金融机构的现代化硬件设施上,还是从拥有世界最多储蓄的社...
作者文章归档:孙立坚
研究领域:比较金融体系,汇率理论,实证金融理论,金融市场的微观结构,开放宏观经济学
制造大国为何难成金融大国?(二)
一、 “制造大国”和”金融大国”之间的差异性(已刊登)
二、 “制造大国”走向“金融大国”的必要性和艰难性
制造业大国走向金融大国的紧迫感,随着市场饱和、贸易条件恶化、产品升级压力的加剧等因素而变得越来越强烈。尤其是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大海啸席卷世界经济的每一个角落之后,制造业国家都在反思如何通过自己金融体...
制造大国为何难成金融大国?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不仅使各国经济深受重创,也让当年九月开始成为世界最大外汇储备国的中国开始意识到,对于美国金融体系的过度依赖性所带来的挑战。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国人都希望通过大力发展国内的金融体系,把中国变成金融大国,从而绕过美国,直接靠自己来管理自己生产和创造的宝贵财富。然而当我们回溯历史,就不难发现制造业大国挑战金融大国角色早有先迹可循,只是这种尝试往往都以失败而告终,比如日本的泡沫经济,以及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正因如此人们开始寻思:为什么制造业大国总绕不开金融发展的瓶颈,制造业大国究竟有无能力摆脱固有的金融局限性,从而向金融大国成功转型?中国在制造业大国和金融大国的两种...
当前通胀压力的释放不能依赖紧缩的货币政策
今天中国通胀压力高企不落的原因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基础货币投放过多或银行贷款冲动所造成的流动性泛滥的结果,而是内外错综复杂的货币环境和价格形成机制造成的后果。所以,靠我国央行简单的货币紧缩政策来抗衡目前日益严重的通胀压力,效果将会十分有限。
不可否认,中国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外向型出口和外商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汇率稳定和强制性结售汇制度的保驾护航下,中国货币增速加快的很大一个原因是来自于外汇占款。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出口的增长势头和外商来华投资的能力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再加上中国政府主动推进的进口战略和汇率升值的步伐以及工业原材料进口价格的大幅上涨等因...
美国“放水”、中国“建池”
从最近国际金融资本大举进入新兴市场国家和我国宏观经济正在发生的一些变化态势中,我们已经感受到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给世界经济增添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而且给我国政府今天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正在进行的结构调整战略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挑战。为此,本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问题展开必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目前政策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今后可采取的一些政策建议。
首先,分析一下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意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状况的改善意图上:
一是试图改善国内资不抵债的状况。最直接的效果是通过向市场注入资金后,争取获得资本市场价格出现明显的反弹的效果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遏制“通缩”的良方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困难更多更大、挑战更为严峻,并从国际国内两方面要求我们做好打硬仗的充分准备。我想只有充分认清这个经济目前所面临的内外挑战,才能攻克时艰,实现全年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其中,我认为只有针对我们所存在的问题作出及时的结构调整,才能拓宽未来稳增长的空间。
挑战一:发展瓶颈问题
首先,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到2008年为止所形成的对外依赖增长方式今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问题:在过去辉煌的经济高速发展的三十年中,我们利用在沿海城市创建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有利于调动劳动力资源的户籍改革制度的优势,成功地实...
完成明年五大任务要善用市场力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落幕,从大会传递的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央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示中央充分掌握当前经济状况,对引领经济新常态有充分的决心和信心,并从明年开始全面推动经济转型。
会议提出了2016年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项任务定得非常及时,中国应该尽早地去做这样的努力。但是要实现这方面的目标、争取明年能见成效,还存在着一系列的挑战。我认为,要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方面的任务,一定要执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关键是要转变政府职能,真正落实自贸区试点所探索的负面清单改革方向,这才...
“负面清单管理”留给金融开放的空间有多大?
对于上海自贸区内今天采取的“负面清单管理”新模式,很多企业、金融机构,甚至决策监管部门,至今为止都还不是很适应,但却出现了内资企业争先恐后“先拿地进场再说”的局面。长期以来,大家已经习惯了“正面清单”和“政策红利”的运作模式,所以,这次不少人还是“坚信”只要政府想要做的事情日后一定会出台更多的优惠扶持政策来促使它成功。于是,在这样的认识限制下,很有可能,一旦未来利率和汇率以及资本账户完全开放,那些持观望态度、没有准备好的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就会陷入到谋求“...
警惕贸易减少背后的“产业空心化”问题
海关总署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中国外贸出口1827.7亿美元,同比增长1%,增速比上月回落了13.7个百分点。这一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两个月来豪赌人民币升值、并通过贸易渠道“溜”进来的热钱,在外管局和商务部强化管理的措施监督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在当今发达国家超低利率的货币环境下,热钱进入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这样汇率制度改革采取渐进式模式的国家,会变得越来越猖獗,对此我们付出的管理成本也会与日俱增。
按理说,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跨国企业已经根据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建立了相应的供应链体系并产生了企业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所以,短...
货币政策应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2013年第一季度金融数据。3月末,广义货币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人民币贷款增加2.76万亿元,同比增加2949亿元。从这组数据中,我们能解读出以下几个重要信息:
首先,基础货币的投放正在不断增加,不能否认很大一部分来自这几个月外汇占款明显增加所导致的结果。以往,中国人民银行都会采取非常积极的对冲政策加以缓解,但是,一季度这组数据告诉我们,中国人民银行的不完全冲销行为,事实上释放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中国人民银行正在容忍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
其次,由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深入,影子银行监管力度加大等原因,再加上基础货币增加的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