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讨广西东盟机遇与经济发展战略


 试探讨广西东盟机遇与经济发展战略

——抢抓东盟新机遇、国家战略新布局,谋划“双湾联动”、“东西双开”发展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可以说是我国借WTO全球化之机,以香港为撬动支点,以欧美市场为主要服务对象,融入全球产业链,主要还是融入了欧美等发达国家产业链的成功。深圳成功之处,对今天广西面临的新机遇有重大启示和借鉴意义。

当前面临全球,特别是欧美的发展围堵,双循环的国内循环又因内需不足,链条基本上转不动,现在国家战略要启动亚太地区市场新增长点,中国是当仁不认的东盟盟主,所以广西成为其必然首先考虑的主战场,比如去年清缴电诈事件,就是清理稳定东盟投资环境。但广西仅在地理区位上具备条件,在体制、创新、产业、人才、金融上都还有大量短板,而且当前面临的地缘政治比当年复杂得多,东盟对中国可以说是又爱又怕又恨,广西如何利用地缘优势,按照经济的市场发展规律,利用中国巨大的人口优势和产业链基础,庞大的政体对市场的影响力,成为东盟盟主?这是战略思考点,要站在这个角度来系统思考,战略意图理解了,就知道战术和战略要点了。国内第四轮经济普查后马上又上第五轮经济普查,是新班子在摸经济家底,而他们也知道经济普查仍然不可信,所以马上出台企业注册资本实缴制,就是要强行挤出统计水分,摸清自己的家底到底多少。

所以,我认为东盟的发展战略研究,要把战略视角放大,站高,要站在整合亚太经济区和东盟高度,而不能只是广西东融的战略支点。我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是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双轮驱动发展,市场经济与政府有为的手协调发展的市场经济。全球特别是欧美,也包括我国自己的贸易壁垒因素,全球产业链重构因素,特别是疫情期间强制加速的全球产业链重构,加上大湾区自身成本因素,大湾区传统产业企业早已在东盟布局,以应对欧美对华贸易抑制政策和全球产业链重构。但由于东盟地区人才、产业链、金融、投资环境等因素,这些企业的总部、研发、金融等功能仍然留在大湾区(和当年港资在大陆设厂,其它在香港一样),同时,这些企业也遇到了管理有效性、成本控制、生产效率、政策环境等诸多挑战,其中部分企业甚至开始回撤,但全球产业布局调整重构大势所趋不中逆转,唯有主动应对提前布局。所以广西如何抓住机会充当好这个跳板和桥头堡功能?结合全球新经济形势和产业布局、国家战略,广西的战略定位,不单是大湾区经济腹地,更要成为国家在新形势下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新特区、国家亚太战略安全前沿基地、大湾区投资东盟的前沿基地和后方基地,是否做得到?机遇很大,挑战也很大。

中侨产城研究院认为:政府不能只站在要招商、要项目的思路和格局,要主动谋划“双湾联动”(粤港澳大湾区与北部湾),建成大湾区要和你广西合作的格局,谋划“东西双开”(东盟市场、西方欧美市场转口基地),所以只有站在整个亚太和东盟未来政治与经济格局上看,才能找到广西自身的区位价值、战略价值、当前的天时、地利价值,人和这一环,就要靠领导的格局、体制来解决,但如果能有这么高的战略理解和定位,自然能得到更高层的重视,自然也能得到“特殊政策”——我们是政治经济学,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有了特殊政策,自然就可以(但不是必然)解决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有了大胆的体制机制的创新,自然就有机会引入发达地区现在已经被卷得半生不死的人才、企业、产业资源了,我认为这个逻辑是成立的。

中侨产城(深圳)产业研究院   萧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