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大国际:是现货价格影响期货价格还是期货价格影响现货价格?


 期货与现货之间的价格联系的纽带是交割,而打通整个交割流程的核心是仓单。正是因为仓单的存在,可以使【现货】转变成一个“类金融工具”,再通过交割流程,转变为【期货】这种金融工具。这个转变流程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但这种“双向”而不是完全不受限,会有一些细节上的受限:①仓单具有有效期,会被强制注销;②交割只会发生在交割月:③交割流程会产生一些成本,这种成本对于规模企业是一种交割优势。

 
正是由于上述流程的顺利运行,才保证了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建立了以实物流动为根基的联系。对于实物商品而言,这种“联系机制”可以满足企业一定程度上“采购”和“销售”的需求。
 
那么,期货市场是否应该“提升”这种“联系机制”,使企业通过交割机制进行“购销”的体验更好?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可能存在争议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期现套利和收敛的关注点主要聚焦于“价格”;对套利空间的挤压,是通过交易量完成,而这种交易量是期现货的交割量(或是期货头寸之间的对冲),最后产生的结果是期现价格的收敛。
 
说明:t0时刻,存入仓库的现货(或注册仓单的商品)通过计算资金成本、仓储费等来推算未来的价格;而在t0时刻,我们就可以“看到”未来的现货价格,也就是期货价格1、期货价格2、期货价格3(分别代表交割月份为t1、t2、t3时期的期货合约)。
 
而在现实之中,并非如此。现货价格主要是流通品的价格,并不是库存里面商品的价格。这就类似于房价,谈论的是流通交易的房子价格,并不是库存那些价格。
 
为了便于后面的理解,我再次用一张图来表示这种关系,现实中的现货价格主要是流通品的价格,而最开始进入库存(建库)的价格是通过“建库价格+资金成本+仓储费用等”进行推算。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库存”与“流通品”之间会相互转换,一直到最后,社会可流通品较低时,通过价格上涨来刺激“库存” 的快速流出,转变为流通品满足社会需求。
 
再更近一步,来考虑有更多因素影响下,价格波动下的期现价格。如下图所示,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各合约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且其中合约之间的价差也会波动,这种波动之中也会给市场进行套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