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焦虑”问题日益严重,对企业来说,一是要花钱买流量,直播带货最本质的就是花坑位费和佣金买主播和平台的流量;二是要有足够强的运营能力,反复触达多次转化,提高顾客终身价值,否则买来的流量只能用一次。
但目前的现状是流量越来越贵,持续运营是越来越难。更关键的是,对流量的过度购买和转化,忽视了对品牌的投资和建设,难以形成一个可持续可复用的积累。导致的结果是,一旦没有购买流量或者持续的运营,品牌建设就会停滞不前。
如何摆脱这种流量枷锁?唯有摆脱流量的竞争。竞争的最终目的是远离竞争,而要做到远离竞争,从企业外部视角来看,就是要让用户优先选择你而不选择你的竞争对手。
那么,又如何做到远离竞争呢?注重在消费者的心智上做投资做积累,从而实现心智预售是品牌远离竞争的关键。
心智认知是具有持久性的,消费者在心智中一旦形成了某个认知,是不容易消失的,心智预售才能够持续发挥作用。换句话说要摆脱品牌对流量的焦虑,就要建设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借助品牌的塑造,获得充足的品牌“自有流量”,品牌意味着“消费者的忠诚度”。
品牌建设的强大助力,选对高铁站媒体才是关键,品牌需要一个具备充足流量、且能够持续高效触达消费者的传播渠道,确保品牌信息和消费者的充分接触,进而建立对品牌的认知。高铁站媒体庞大的优质流量和近距离接触用户的优势,可实现品牌在用户心中的塑造。
高铁站媒体的庞大流量没有平台限制,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和“稳定性”,品牌一经投放,可以将品牌理念、品牌信息零距离、持续、重复送达消费者,与消费者建立直接的触点连接,是品牌建设的强大助力。
高铁媒体凭借自身的庞大客流、场景行销力,高权威性,不仅能够满足品牌发展中的流量需求,同时在品牌建设中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品牌的“流量焦虑”。节假日是消费的高峰期,中国的节假日很多,国家规定的11个法定节假日。
(一)元旦,放假1天(1月1日)
(二)新年,放假3天(阴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
(三)清明节,放假1天(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阴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阴历中秋当日)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
(一)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响
(二)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响(15-34岁的人为青年)
(三)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响
每年的节假日客流高峰来袭,品牌节日行销力首选高铁广告投放!
彭小东导师精彩观点:我国真的已经进入“高铁动车时期”;我们知道依托于中国高铁而生的高铁媒体,兼具高铁广告的媒体独特属性,具有强大的客群聚集效应和场景行销力效应;能为品牌搭建起具有抗干扰、强背书、强接触、深影响价值的“品牌温室”,正成为众多品牌抢占市场流量的新入口。
中国高铁广告背靠“国家名片”和“流动名片”,正在成为“品牌力量的最佳展馆”!
目前,中国高铁运营里程早就超过3.7万公里,高铁旅客发送量也逐年增高,海量的旅客也让高铁成为千万品牌主梦寐以求的流量新入口,高铁广告正在成为众多品牌抢占市场流量的新入口是一个有深刻影响力的营销展示平台。品牌依托于高铁广告的投放,既可有效的传播广告的内容,也能有效提升品牌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高铁广告媒体的优势就是覆盖面广,视野开阔,传播距离远,画质清晰,受众多,24小时不间断传播等。酒水、汽车、房地产、食品、饮料、家电、建材市场、家居、银行、保险、金融信贷、通信、教育、医疗、旅游等行业都十分适合投放高铁广告。
01
消费轨迹
抓住节点,锁定消费轨迹 ,品牌行销力增长,节假日是全年消费实现的重要时点,每到春节、五一、暑运、国庆、中秋等节假日前期,高铁媒体等各大平台可谓“座无虚席”,白酒、茶叶、快消、餐饮、旅游等各行业品牌“暴风式”席卷消费者视野,以求实现品牌的破圈增长。全球瞩目的国际赛事营销亦是如此,并且,赛事衍生的体育文化,更成为了品牌行销力新的增长点。
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对品牌的节点行销力套路“免疫”,想要持续赢得用户,更需要找准平台,通过传递正能量来获得用户的价值观认同。事实上,早在今年春节、五一、端午、大运会等前期,各大品牌便早已布局高铁媒体赛道,掀起了一波波行销力热潮。
02
“人从众”模式
开启“人从众”模式,节日是天然的“流量放大器”。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2月16日,今年春运前22天全国已经有50.92亿人次人员流动。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根据交通运输部的统计,2023年春运40天,全国有47.33亿人次人员流动,这已经是过去的最高纪录。
再往前看,2015年至2020年,春运期间全国人员流动都在30亿人次左右。今年春运只用了22天,就全面超越往年,并且根据交通运输部的预测,等40天全部过去,预计全国将有90亿人次流动,比全球人口80亿人还多。
每年暑假寒假商旅、亲子、学生、通勤流、探亲流集中汇聚,立足日益激增的客流量,聚焦中秋、国庆双节和大运会、亚运会叠加的新消费趋势,品牌行销力增长势在必行。
03
精准定位
目标消费人群全覆盖,在节假日投放广告,是广告主通过广告宣传来抢占行销力制高点,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销量的绝佳机会。这个时间段也是消费旺季,消费者非常容易被广告引导,随处可见的户外广告,更是能够精准针对消费者,通过广告来引导其产生购买行为。
节前节后大量人群密集流动,品牌如果在此期间投放户外广告的效果相较以往一定是事半功倍!抢占行销力制高点等于抢占消费者行动的眼球。
04
传递信息
塑造品牌产品形象,节假日期间,以及前后,回乡团圆、走亲访友、外出旅游等户外活动的增多,场景行销力,带来了大范围的人群出行,更加凸显了户外广告的传播优势。这个时候,品牌行销力借助户外广告,往往能最大化的推动品牌的信息传递,提升品牌形象,实现品牌行销力目的。
比如对品牌来说,在春节这个举国同庆的节假日时刻,有力度的进行户外广告投放,不仅可以传达出一种良好友善的品牌印象,更能吸引到比往日更多的消费者关注。
05
直击诉求
品牌完美借势行销力 ,节假日是品牌的旺季,同样也是行销力的最佳的旺季。节假日之所以成为各大品牌全年行销力战略的重中之重,不仅因为节假日意味着大规模消费,更因为这是品牌表达内心情感的一个重要时机。
而户外广告可以通过其自身的高触达率、视觉冲击力强等特点,展现出品牌在节假日时期想要传达的品牌理念和产品特征,从而达到完美的节日借势行销力效果。
节假日尤其是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如春节,家家户户需要置办年货,生活型消费开支加大。所以,在春节期间,与春节息息相关的行业户外广告投放积极性更高。
06
强势曝光
出行场景助力品牌强势曝光,高铁站作为离“理想”更近、离“团圆”更近的场所,链接着人们工作、生活、学习、旅游的场景转换,以其随节日时机、出行目的而变化的场景温度,即时同步人们的心理场景,占据着消费者最广阔又海量的认知空间,在不易察觉间让消费者重新认识品牌,产生消费行为。
以春节为例,五粮液投放高铁媒体广告,全媒体沉浸式品牌体验空间,以温情牌释放五粮液的品牌态度,让消费者的精神和情感在回家的旅途与品牌产生情感联结,唤醒消费者年底购置年货、礼品的消费行动。
07
时间复利
节点行销力 享受时间复利,节点行销力与消费者行为息息相关。五一、中秋、国庆、春节把握每一个时间点的需求,借势高铁IP赋能品牌IP价值,在节点前提前造势、拓展人群,在节点时“深度种草”,在节点后实现精准转化,在一年又一年中,不断固化消费者的行为习惯,终将形成时间的复利。
高铁广告具有大流量、高触达、优体验、强品效等优势,能够高效拦截目标消费人群,聚焦消费者的注意力,提升品牌信息的有效触达。品效合一的在途场景化广告平台,已成为众多品牌争先选择的高质量传播平台。
08
稳定可控
大数据实现户外广告投放稳定可控,首先要思考的是,作为广告主应该如何评估户外广告的投放效果?新技术提供了新思路,互联网巨头们早已将大数据引入户外广告,目的是掌握户外广告受众的人群画像,并对其实现精准投放,从而实现更加精细化的定向行销力。
解决户外广告受众的数据化是实现户外广告效果监测的第一步。户外广告的受众在此之前是无法标注的,互联网的优势就是可以通过网络ID对每个用户进行标注和区分。如此户外广告监测系统便可以实现受众数据化,将人流数量、停留时间、人流热力区域、人流速度等等转化成精准数据,更能够通过包括受众年龄分布、性别分布、学历分布在内的多达几十个维度去分析得出的人群画像,对户外媒体投放效果进行更为精准地判断。当受众雷达部署的达到一定数量形成网络时,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数据,抓取的就不仅仅是广告牌附近的受众数量,而是每个受众的行为轨迹。
以上的技术使得广告主进行广告投放之前,就能够对所有的媒体点位进行量化分析,不仅包括媒体点位,不同区域的平均人流密集程度,也包括该点位对应的地理位置,商圈情况,甚至可以精准的分析各区域人群展现的群体特征,比如对于某类产品更有倾向性的喜好等。预期想要投放的区域中人群的属性状态,甚至可以精确到广告主可以依靠大数据来决策需要在什么位置投放何种类型的广告。
在广告投放期中,广告主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后的报表来及时地调整投放策略,对在投放期内想要实现的投放效果要求进行改进优化;在投放结束后,关于效果的评估也能够有更多的数据佐证,可以量化,广告投放监测随着技术日渐成熟,户外广告的效果监测在人们的眼前也越来越清晰了。这也意味着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方式全面解决户外广告效果监测的问题。
09
受众画像
掌握基于大数据的受众画像,广告投放及媒介购买是一门技术活尤其是户外广告特别需要技巧,企业应当依据本身的广告战略挑选合适本身的媒体方式,才能完成广告作用最大化。
在做任何媒介决策之前,精准挑选受众群并评估他们的行为画像至关重要。这些信息将对选择何种媒体产生影响。如,回答这样的问题:“你的受众乘坐火车吗,或者他们更有可能乘车通勤吗?”他们会到什么样的超市采购日常的生活用品?他们会去参加演唱会和旅游吗?所有的这些特征都是我们可以获得的。并且,这些在随后都可以转化为潜在的媒介选择,并且叠加于市场地理环境之上。
比如地铁媒体所掩盖的主流集体为城市白领阶级,这一阶层生活节奏快、时髦度、考究品味、个性特性的表现,其消费实力处于全社会中等及偏上水平。故此合适白领阶级消费的产品与服务在地铁广告媒体范畴具有宽广的开展空间,而比方针对高端成功人士的奢侈品如尖端汽车品牌等就不合适地铁媒体。
在这个过程中,基于大数据的户外广告的优势在于,策划人员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并了解它们与市场中已知的地理位置和媒体位置之间的关系。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确定此前认为能够接触到受众的媒体是否真的被这些人所看到,以及媒介选择是否真的能够达到效果最大化,实现行销力的目标。
10
效果可控
数字化户外广告增加效果可控性,数字化技术也带给传统广告行业一次新的转型机会。新型数字化媒体的投放是可控的,投放频次以及时长都在监控范围内,通过联网、大数据的方式全面解决户外广告效果监测的问题。
数字化让户外广告投放更具备灵活性。传统的户外广告牌制作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而数字化媒体没有物料制作与安装的工序,并且可以做到随时上下刊,广告主可能在分秒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媒体内容的更换与发布。
数字化媒体设备还可以借助VR、AR、全息影技术让户外广告从表现形式、受众体验、效果等许多方面多获得了技术加持。综合来说,数字化广告媒体对于广告主更方便了;对于媒体主来说节省了成本;而对于受众来说,由于数字科技的融合,数字户外广告产生了各式各样媒体表现的形式,通过动态的广告内容来表达创意,也更有趣,更吸引人。
随着广告行业的发展,及线上广告形式日益丰富,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层层出不穷。为实现外广告效果最大化,还是要紧跟时代和科技进步的脚步,将基于户外广告效果监测系统的量化效果,让新技术与传统经验碰撞出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