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区创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路径研究——基于创新生态共同体视角


摘 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决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走势的关键变量。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对突破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打造支撑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壮大新形势下我国产业竞争新优势等都具有重要战略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世界领先科技园区领先的内在原因——创新生态共同体的四维构成及四轮驱动发展模型分析,结合我国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提出国家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发展路径及建议。
 
关键词:科技园区;世界领先;国家高新区 
 
 
 
 
“科技园区”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园区,是以促进和服务科技创新为核心功能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是产学研、创投资金、双创文化三大园区创新要素高度聚集且活跃的第4代产业生态型园区,是具备科研、科技、科教、科贸、科创等5大功能的综合功能区,是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最有效的空间组织形式。
 
科技园区不仅是我国产业园转型升级发展的主要方向,更是以聚集和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为主要功能的园区载体,是担负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历史使命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是能够实现科技创新动能强劲、智力资源密集、自主创新能力领先、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流的园区理想形态。
 
一、世界领先科技园区领先内在原因:创新生态综合体
 
通过剖析以美国硅谷等为代表的世界领先科技园区领先的内在机理,我们发现其领先的关键在于创新生态系统,即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所形成的创新生态综合体,是一个具备各种创新要素的生态圈、一个适宜高科技产业生长栖息的“热带雨林”。这个生态圈汇集了创新、创业、创富的全部高端和专业要素、资源及条件。园区创新能力形成和提升的过程,就是创造、引入、聚集、融合、协调各项要素与资源,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打造创新生态综合体、形成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圈的过程。
 
从外在表现看,以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德国慕尼黑科学园、英国苏格兰高科技区、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等为代表的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拥有有利于企业和个人创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法规与制度环境;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世界一流大学及产学研的密切互动;高水平的创意与创新活动;浓厚的创业氛围,鼓励尝试、容忍失败的文化环境;雄厚的创业资金来源和成熟的金融体系;专业化中介服务体系;高度聚集且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高质量的人居生活条件;方便快捷的交通区位优势等基础特征。
 
通过剖析美国硅谷等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外部表征,发现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实现了以下四大构成要素的领先,即产业竞争力领先、城市竞争力领先、制度竞争力领先、开放竞争力领先。
 
从内在机理看,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形成了有利于创新创业活动自我组织自我成长的创新生态系统,并上升到了创新生态综合体的高度。上海交通大学刘芹良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等组织要素组成的动态性开放系统。具体是指在一个区间内,创新主体或群落与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之间通过物质交换、能量传递、信息交流等形式,形成系统多样、动态演化、循环开放的复杂系统,其中以“共生演进”为核心特征。
 
从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实现领先优势的产业发展、城市功能、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四个维度,构建以“产、城、内、外”为核心的科技园区领先优势理论框架。本文认为“创新生态综合体”则是在创新生态系统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融合了产业创新生态、城市创新生态、制度创新生态、开放创新生态的四维复合生态系统,即以保障产业竞争力领先的产业创新生态为目标,以建成高品质城市空间载体的城市创新生态为支撑,以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的制度创新生态为保障,以保障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的开放创新生态为引领,能够加速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高水平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的潜力与活力、综合提升园区发展质量与效益的复合创新生态系统。
 
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是复合创新生态系统保持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创新生态综合体内在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处于创新生态系统底层的是由产业规模、地理环境、法律制度、社会文化、创新资源 (人才设备)、交通物流等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影响因子;处于创新生态系统中间层的则是由创新实验室、产学研集群、科技孵化器、生产贸易区、商务生活区等构成的创新活动空间载体;处于创新生态系统最顶层的则是由政府政策、经济市场、体制创新等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动力因子;处于创新生态系统核心圈层的则是由园区内外企业、科研机构、高校院所、金融风险投资机构、社会组织、其他利益相关者、全球资源提供者、专业服务机构(法律、会计、管理咨询、成果转化等)等围绕产学研结合而形成的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
 
二、创新生态综合体构成及四轮驱动动力模型
 
(一)创新生态综合体的四维基本构成
 
1.产业创新生态
 
产业创新生态是以服务和促进产业创新发展为目标,通过激发人才、技术、资本、服务、企业等产业创新主体及影响因素的创新潜力,推动产业向高新化、智能化、生态化、服务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一系统是一个能够反哺和推动产业、产业集群向更优产业创新生态发展的闭环。良好产业创新生态的直观表现是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集聚一批产业链群体企业,甚至发展壮大为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
 
在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持续深入演进,全球产业链格局加速重构背景下,我国产业创新生态作用主要体现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从而形成产业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主要表现在赋能和促进应用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新场景,瞄准国际标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焕发生机活力,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打造世界级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形成产业新动能。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主要表现在加速和助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生物技术、新型材料、量子信息等创新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重点突破,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培育形成新动能主体力量。
 
2.城市创新生态
 
城市创新生态指城市作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聚焦服务园区科技创新而形成的科研、科技、科教、科创、科贸五大功能及循环作用系统。科研功能主要指园区层面通过搭建科研合作平台来实现高端科研主体与本地企业的有机衔接,推动委托研发、共同研发和人才培养等合作,打造科技研发基地、技术服务高地。科创功能主要指科技园区采用“建载体+搭平台+用资本+搞活动”的模式,搭建完整的科创生态体系,推动科研成果产品化、企业化、产业化。科技功能主要指通过技术并购、产业投资、融资租赁等方式,打造以预生产、科技制造为主的科技成果先进生产示范基地,从而推动区域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科教功能主要指提高专业人才保障的能力。科贸功能主要指通过开展技术咨询、金融服务、技术评估、专利认证等服务,促进供需双方开展技术贸易和产品贸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从而发挥出园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潜力。
 
城市创新生态主要表现在城市硬实力完善和软实力提升两个方面。城市硬实力完善指科技园区进一步加强交通、网络、水电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划定开发边界和各类生态保护红线,优化绿地、水系等城市生态布局,支持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咖啡馆、创业社区等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建设,均衡住房、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有效缓解中心城区的“城市病”,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软实力是指以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目标,引导科技园区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推进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智慧化;以塑造开放包容、积极进取的区域精神为目标,通过加强城市的精细化服务、人性化服务,不断提升新市民融入城市能力,打造地区的影响力、美誉度及忠诚度。
 
3.制度创新生态
 
制度创新生态指由园区监管、制度体系、体制机制等组成的园区运行管理系统,结合当前我国园区运营管理现状,也可以称之为“放管服”系统。制度创新生态以提高科技园区行政管理效能为宗旨,以理顺园区与行政区之间的管理、投入、分配机制为目标,通过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优化行政管理流程,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焕发体制机制活力,从而打造高水平营商环境示范区和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
 
制度创新生态“放管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放”是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推进行政职能转变,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深入推进投资审批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市场及双创主体活力及积极性;“管”是切实增强监管能力,建立“宽进严管”监管体系,深入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坚决筑牢生态、安全底线及屏障;“服”是全力优化行政服务,创新政务服务方式,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推动公用事业提质增效。
 
4.开放创新生态
 
开放创新生态主要指建立在跨境跨区域交流合作基础上的良性影响作用力系统。开放创新生态以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为导向,通过拓展市际合作、省际合作、国际合作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汇聚两种资源,提升科技园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培育形成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实现高水平开放与高层次创新协调发展。
 
开放创新生态的形成过程主要体现在国内国外开放创新两方面。国内开放创新是指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扩大国内开放合作力度,建设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及载体,加速促进高端创新要素、服务要素和人才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创新的吸附效应、聚合效应、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和协同效应;国外开放创新指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探索形成新形势下科技园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和管理体制,提升国际产业合作水平,助推本地优势企业进行国际市场开拓与产业布局,探索科技园区外向型经济与自主创新有效结合机制,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二)创新生态综合体形成的四轮驱动模型
 
创新生态综合体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城、内、外四条主线共同发力,协同培育形成科技园区发展的强劲引擎和动力。
 
产业创新生态构建主要围绕产业优化升级展开,需要将原来的外延增长转化为内生发展,实现制造业智能化、价值链高端化、产业链生态化、创新链系统化,最终迈向中高端产业形态,从而形成世界领先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城市创新生态构建主要围绕城市功能完善拓展展开,需要加速推进“科”“产”“城”“人”融合发展,努力建成宜居、宜业、智慧、低碳、魅力的新型城市综合体,为实现科研、科技、科教、科创、科贸五大功能完备的新型城市化建设探索新路径。
 
制度创新生态构建主要围绕体制机制变革主线展开,需加快营造优质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使得决策更智慧、监管更高效、服务更优质,成为我国体制改革的示范区;开放创新生态构建主要围绕对外交流合作展开,需要建设高水平的开放创新载体和平台,进一步深化优化开放程度及开放方式,提供更加优质的创新服务,深入推进跨境跨区域交流合作,鼓励和促进金融创新,支撑实体经济发展,从而建立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机制。
 
创新生态综合体是一个有机运动体,剖析这一有机体的内在运动和发展机理可以发现,创新生态综合体的发展大体上遵循以“数字驱动为表、知识驱动为里、人才驱动为根、文化驱动为魂”的内在机理。
 
1.以数字驱动为表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擎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入推进,人类社会加速由工业文明步入数字文明,数字技术是经济社会生活变革的最大驱动力,也是全球范围内表现最为强劲的经济社会变革驱动力。
 
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作为创新发展的最前沿,以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转型升级为外在表征的全方位升级改革正在进行并持续深入,从而促使并助力园区管理智慧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城市运行管理在线化、智能化,交流合作线上线下融合化、虚拟化、无界化。
 
2.以知识驱动为里
 
科技园区是促进知识经济发展最有效的空间组织形式,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代表着知识经济高效工业化的产生,知识经济是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最富有特色和最本质的经济发展特征。
 
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作为知识经济批量化、自动化生产的空间载体和组织形态,在创新生态综合体形成过程中,力争实现知识经济的价值变现让高效成为内在驱动力。
 
 
 
 
3.以人才驱动为根
 
20世纪影响深远的“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人是最关键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驱动,首先要实现“驱动人才”。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作为汇聚全球一流创新人才的人才高地和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不管是影响和决定技术创新成败的科研人才,还是对企业、园区经营管理产生变革性影响的经营管理人才,都能够比较容易在此实现自身价值和良好的自身发展。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正是通过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优化人才工作生活环境,让“人才驱动、人才为本”的创新发展理念在此得到了生动诠释。
 
4.以文化驱动为魂
 
资源会枯竭,人才有更替,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一个国家和地区,深入骨髓的创新创业文化基因,才是保持永续发展和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正是因为拥有强大的文化创新力、文化创新基因,才能在全球创新的国际赛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并经久不衰。
 
推崇敢为人先的创新创业精神,塑造敢于尝试、锐意进取、勇于变革、宽容失败的双创文化内核,开展各项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双创活动、双创人才涌现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双创文化为基本精神内涵的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精神图腾。 
 
三、我国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我国持续推进两大类科技园区建设
 
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承担着代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引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协调发展等历史使命。我国高度重视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主要通过依托开发区、知名大学科研院所两大类主体分批次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以开发区为建设主体角度看,我国主要通过推进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示范等措施,推进我国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在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方面,2009年3月,科技部正式启动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工作,至今已创建了天津、广州、苏州、郑州、无锡、宁波、威海、大庆、潍坊、长沙等近二十家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2006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动方案》,确定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西安、武汉东湖和成都等6个国家高新区作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试点园区。截至2019年4月,我国共有10家高新区入选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以知名大学科研院所为建设主体角度看,我国大学科技园从1991年起步探索,经过30多年建设发展,已成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的试验基地、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核心载体、校企资源融合共享的枢纽平台。
 
综合分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一流大学科教资源成为园区实现科技创新能力领先必不可缺的三大核心要素之一,笔者发现有两大类创新发展模式:一是内源型创新发展模式,此类园区主要以本地丰富的大学科教资源为依托,如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学园、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等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均是此类发展模式的代表。二是外联型创新发展模式,此种模式在当前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序列中并不多见,但对于推进我国产业园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此种模式最大特点是:在本地原本不丰富的科教资源条件下,通过内引外联等多种方式,弥补原本不够充沛的一流大学等科教资源,如合肥市依托从外引进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而跻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试点示范;2018年吉林省梅河口高新区启动国家高新区申创,依托梅河口市政府和上市公司康美药业,通过政校企研一体化开放办学形式,以“康美梅河口医疗健康中心”为基地,建成了吉林省重要县域高校——梅河口康美职业技术学院,对正处在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大潮下的众多产业园具有典型示范和借鉴意义。
 
(二)我国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积极探索推进,我国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园区跻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行列,诞生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科技领军企业及成果,成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托力量。同时,国内大批产业园也积极向科技型园区建设发展道路迈进,为我国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积累了大批后续储备力量。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我国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也存在一些亟须突破的瓶颈。一是我国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整体科技实力还不够强大。创新主体科研能力、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共同体等前沿基础研究力量仍相对薄弱。二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问题严重。“大而不强”局面仍存,“质量效益”尚需提升。三是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整体环境有待优化。我国经济爬坡过坎叠加全球政治经济公共安全卫生等复杂因素,内外部环境均面临多方面压力及挑战。四是建设理念还不够先进。完全适应甚至引领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局面的建设理念、开放共享做法等尚需进一步突破和创新。
 
四、国家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发展路径及建议
 
(一)以“产业新动能”为核心,实现产业竞争力领先
 
聚焦产业高新化、智能化、生态化、服务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趋势,大力推动实施智能制造,发展壮大智能制造相关产业,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通过强化自主创新抢占产业链高端,以“替代战略”助推转型升级等战略,发力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以进行链式布局为着力点,发挥生态集群效应,推动产业生态化发展。以推行绿色制造为着力点,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延伸产业链条、强化生产性服务为抓手,推动产业服务化发展。
 
(二)以“新型城市化”为核心,实现城市竞争力领先
 
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软硬结合”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综合型城市转型,构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良好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以职住平衡为核心,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持续完善科研、科技、科教、科创、科贸五大功能,努力构建产业发达、人才集聚、功能完备、设施现代、环境优美、出行方便、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气息浓郁、社区充满活力的“科产城人”四位一体综合体,建设宜创、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型新区。
 
(三)以“创新内驱力”为核心,实现制度竞争力领先
 
强化“智慧政务”管理理念,坚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落到政策制定各个环节,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精准化水平及能力。着力强化和激活市场主体、创新主体、科技服务主体的创新主动性、积极性,力争以创新政策激发和激活多元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创新实力。
 
(四)以“创新共同体”为核心,实现开放竞争力领先
 
善于变中求新,危中寻机,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高水平国际创新合作,用好用活“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加强新型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大中小企业融通、跨区域融通发展平台、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扩大和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条及通道,加强成果转化服务,健全风险投资机制,激活产业资本活力,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服务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中积极担当、主动作为。以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为切入点,构建多边、多元、多层次的国际创新合作机制,打造高规格多层次的开放创新载体,提升平台创新能力,探索符合新形势的国际合作新路径,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能力。
 
(五)以“人才驱动力”为核心,实现人才竞争力领先
 
坚持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全力强化招才、引才、聚才、用才工作及氛围,注重汇聚用好国内外科技人才,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共享全球智力资源。注重打造创新、创业、创客、创投“四创”联动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环境,力争形成要素集聚化、载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资源开放化、双创文化积极化、生产生活环境友好化的创新创业人才生态环境。推进具有地区特色的“四全”(全链条、全周期、全流程、全要素)、“四加”(线上+线下、空间+资本、资源+机制、境内+境外)、“四化”(专业化、特色化、协同化、产业化)双创工作开展,推动人才链、资金链、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深度融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和应用,促进创新要素优化配置,提升双创资源环境吸引力凝聚力,激发人才工作动能。
 
(六)以“文化认同力”为核心,实现文化竞争力领先
 
将双创文化打造提升到高新区发展战略高度,举办双创大赛、主题论坛、展示展览等多项活动,积极营造“开放、包容、团结、奋进”的创新创业氛围。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励提倡综合素质过硬的科学家创业、专业科技人员创业。加大科普工作力度,加强科普基地、科普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与创造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刘芹良,解学芳.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下众创空间生成机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2):240-247.
 
[2]王明,吴幸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创新——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分析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09):41-46.
 
本文公开发表于《新经济导刊》2023年第8期,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