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长沙品质教育磅礴之力,助推民族复兴伟大进程


导读在对传统文化的发现、解读、学习的过程中,长沙教育部门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通过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设施高品质全覆盖,激活长沙学子的创新精神,创造了高品质的长沙校园文化,进一步提升了长沙文化软实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立足文化强国建设,开启民族复兴伟业,离不开教育的固本强基。近年来,长沙市教育事业坚持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发生了格局性变化。
2023年年初,在全市教育工作会上,长沙市教育局提出了树立“品质教育”新品牌的发展理念。一年的时间里,全市教育人立足岗位奋发有为,以“三有三成”为主要特征的“品质教育”新品牌初具雏形,十件教育实事目标全部完成,向长沙人民交出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智慧教育作为全国市州唯一代表,先后在全国教育数字化现场推进会、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分享经验;入选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个,教育科研能力跃升全国第七,20多项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教育系统推介......
抽象的数据里,藏着波澜壮阔的长沙教育图景。截止2023年底,从学校管理体系改革到师资队伍保障,从“学位等人”到教育改革创新等,长沙教育以实干实绩向世人展现了长沙打造教育强市的新努力、新方略、新成果,创造性地落实着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聚焦人的成长:建构起学生、家长、教师全面成长机制

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发力。保障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努力实现“学位等人”,是长沙教育部门的主攻方向之一。

人才培养层面,涉及到学生、家长、教师三个维度。在“三有三成”为特征的品质教育理念里,“三有”即民生保障有力、支撑贡献有为、结构协调有序,主要聚焦教育本身,关注教育与民生福祉和经济社会的关系;“三成”即学生健康成才、教师幸福成功、家校社携手成就,关注教育过程中的人,目光聚焦学生、教师、家长的生命品质、学习品质和生活品质,回应的是“如何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关注学生成长,学位供给得到优质保障。扩充优质学位作为教育民生实事之首。2023年全市新增基础教育优质学位7.86万个。为打造“品质教育”新品牌,一体化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融合化推进职普教育协调发展,规范化推进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并出台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五条”;推出公益“周末名师云课堂”;2023年全市新建普特融合学校9所,送教上门比例从21.25%降到14.26%;出台《县域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此外,长沙还建立了面向乡村教师的“一网”、“两站”、“三平台”培养体系;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

关注师资成长,人才引进与领导体制改革蹄疾步稳。选树市级教育专家20人、教育名师100人、骨干教师100人,35人入选国家级、省级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

关注家长成长社会发育,家校共育有声有色。家校共育、家校共成长,凝聚起学生教育之合力,实现教育的全面覆盖,促进人的全面成长。成立家庭教育研究与辅导中心,设立市、区、校三级“家庭教育讲堂”,积极办好家长学校,整体提升全市对教育认知能力,普及先进的教育经验。

关注教育公平,积极促进教育发展。公有主体举办的5所民办学校顺利改制,公有资源从公有主体参与举办的12所民办学校有序退出,全市公办义务教育学位占比增至95.4%。

高标准建成9所普特融合学校,扩充特殊教育优质学位1080个,省委书记称赞“长沙将最好的房子留给特殊需要儿童”;10件教育民生事实全面完成,为幸福长沙增添了温暖底色。托管株洲、湘潭14所中小学校,帮扶湘西龙山51所学校,与贵阳、怀化开展合作办学,组织424名优秀教师到新疆、西藏和“三区”支教,省会教育担当更加彰显。

教育以另一种形式反哺城市。因为高品质教育举措得以大刀阔斧般的推进,惠及长沙所有市民,以及心向长沙的人们,去长沙总有一个无比暖心“为了孩子的教育”的理由,鞭策人们向义长沙义无反顾地奔赴。高品质教育服务长沙“三高四新”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已然形成,全城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人才结构更匹配城市发展战略。
教育花开,四季盎然。长沙品质教育的品牌已然深入人心。正如长沙教科院刘正华研究员所指出的“五子并举、融合创新,特色向特质,品质向品牌”,品牌教育集团早就家喻户晓,并因此而屡获媒体长期关注。

锚定产城协调:教育为长沙产业转型升级夯实根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成果的突然迸发,往往是教育的漫长而巨量投资的结果。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正在加速到来第四次工业革命,无一例外的都离不开教育的厚积重投。
对此,长沙以深刻的洞察力,遵循历史发展规律与科技迭代规律,持续探索教育投资方式,将教育发展纳入制度化进程中来,扩大教育的溢出效益。
立足文化传统,保障育人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人民满意”相统一,把“立德树人”和湖湘文化、长沙精神结合起来,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体系,赋予长沙学子鲜明的长沙气质。
从对教育的谋划,到城市经营的整体布局,长沙市针对产业发展趋势,推进人才培育的配套工程,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针对市场需求,高职院校的建设快马加鞭,普特融合学校紧急推动,智慧教育快人一步并作为全国市州唯一代表在全国数字教育推进会作典型发言,并2次在全球数字教育大会分享经验,堪称硕果累累。
以品质教育回应城市发展需求。省委对长沙提出八个“走在前、作示范”,以及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要求,都需要充分发挥长沙教育品牌优势,服务招才引智、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而第四次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对教育数字化转型也提出了新要求,长沙需要在新赛道上重塑教育内涵和形态,响应时代之吁,推动社会滚滚向前。
以高品质教育应和时代声浪。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品质教育必然呼应时代、厚植时代素养。这从一系列举措中可以看到,市属高职院校与899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172个专业点对接22条产业链,首批市级高职特色产业学院项目得以立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长沙就业率上,分别达到了88.5%、44.2%。系列数据,见证了长沙教育开出最美的花,这在就业偏低的当下,堪称奇迹。
高品质的教育打通城市未来之路。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教育的提质升档,成就的是一个城市的当下与未来。众所周知,教育不仅可以拓展城市发展的物理空间,还可以穷尽城市发展的理想空间。
因此,由教育而产业,由当下致未来,长沙高品质教育功不唐捐。

建功文化强市:品质教育为民族复兴促进智力供给

品质教育为民族复兴赋能。教育振兴本身也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长沙历来有基础教育品牌优势,拥有众多中小学百年名校,深入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办学,实施新品牌学校培育计划,并优化资源配置,让薄弱学校快速补短,努力让优质的教育惠及更广泛的人群,正是长沙品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品质教育尤其注重重新发现民族文化、阐释民族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等功能。湖湘文化是中国文化之精粹之所在,强化长沙学子之湖湘文化自信,推动湖湘文化向纵深发展亦是长沙教育系统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对传统文化的发现、解读、学习的过程中,长沙教育部门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通过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设施高品质全覆盖,激活长沙学子的创新精神,创造了高品质的长沙校园文化,进一步提升了长沙文化软实力。校园学子由此也获得一大批原创文化精品奖项、国家级荣誉证书,不仅提振了长沙学子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也辐射校园内外深受长沙市民之好评。

按照“胸怀国际视野、融入国家格局、展示长沙特色”的思路,长沙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长沙的文化资源,形成以文化提升学校品位、以文化打造学校品牌的工作思路,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校本文化教材,创新了湖湘文化的解读范式,开展传统文化悟学用的系列活动。周南实验、长大附中、长郡湘府中学、师大附中,都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如师大附中打造了校园清廉教育这一享誉全国的校本文化品牌,极大丰富了长沙文化生活,传播了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城市文明增添了新质。

文化自信如何建立,湖湘文化的道统如何传承,是长沙各校探索的焦点所在。各学校有不少创新的表现,如雅礼洋湖以“大单元教学”“群文阅读教学”“真实情境教学”赢得了公众高度认可,其教学与实地探访结合,对创新弘扬湖湘文化在广大学子心中埋下了星星之火;而湘郡培萃、湖南师大附中初中部,以及长沙实验小学、岳麓实验小学,都赋予了传统文化澎湃的生命力,也深受学生喜爱。

其中,吉联小学以“丰足四园”劳动课程体系为依托,融入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工匠精神,结合其强健体魄的体育,贯通古今的阅读课程,旨在培养有担当的未来实干家,架起中国文化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教育上的交流互鉴,文化上的东西融合,为长沙的文化强市建设注入了新元素,为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赋予新动能。长沙市一中、湖南师大附中、长郡中学、明德中学、周南中学、雅礼中学、长沙外国语学校、长沙市十五中学8所公立学校正实施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为长沙教育国际化发展迈出了积极的步伐。国际化视野的学生,倒逼师资的国际化,随着国际化人才体系的不断丰富,长沙不仅将能进一步放大基础教育的品牌优势,也将重构长沙的人才结构体系,响应长沙国际研发中心的推进。

事实上,长沙具备打造国际化研发中心的基础条件。全市现有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60所,其中一流学科在全国居于前列。从中学到大学,长沙构建起既富中国特色也具国际化视野的教育体系;这是长沙走向世界、打造研发中心城市的底气所在。

追逐高品质教育,实现城市文化的繁荣、人才的鼎盛,实现产城人的和谐互动,是顺应人民期待、踔厉奋发的新征程也是长沙解答时代课题、勇毅笃行的新征程。长沙高品质教育,已然走过“万水千山”,收获锦绣繁华,然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锚定新坐标,迈步从头越。

来源:桔红潇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