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诗歌这么不受人待见的时候,居然想起要把多年来所写的诗歌编成一个集子。这颇有点不合时宜不说,且这个诗集仅仅是在今日头条做成的一个合集,居然想起还要给这个诗集作个序。
作为一个热爱文学多年的人,从少年一直到老年,所涉足的文体很杂。诗歌虽然不是我的最爱,相对自己而言,成绩也不算最突出,但它一直没有离开我的笔端,与心灵的相伴也是由来已久。笔下形成的每一首诗,都是自己情绪波动所留下的痕迹。那一闪念的灵动,是自己十分珍惜的人生记录。
现在,有些读者对诗歌嗤之以鼻,他们在各种自媒体平台发帖,断然否定现代诗歌存在的价值,认为它们是最肤浅最没有门槛的玩意,认为现在的诗歌都不过是在装和自嗨。
这种言论,不是对哪一首具体诗歌的否定,而是对整个现代诗的否定。言词虽然缺乏理性和逻辑,但从中可以看出它或多或少代表了一种人的观点。
毋庸讳言,诗歌这么多年来确实被一部分人玩坏了!
这不是诗歌本身的问题,是诗歌导向的问题,是写诗人的问题。是部分人的问题,不是全部诗作者的问题。
现代诗歌的语言与传统诗歌的语言差异很大。相对而言,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但就在这种丰富表现手法的表像下,很多没有思想内涵的作品,只是沉溺于玩弄表达技巧,然而它们却能纷纷登上大雅之堂。
在这些诗歌中,作者把本来可以明白讲出来的话,绕着弯儿讲出来,诗句的转换往往来得很突兀,衔接很生硬,目的可能是要增加咀嚼难度,但这样可能会崩碎读者的牙齿。或者,他们反其道而行之,以极简式的语言,堂而皇之,招摇过市,故作高深,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没错,“文似看山不喜平”。效仿西方诗歌流派,注重意象、隐喻、象征都没错。但如果诗人自己不能自圆其说、诗评家解读时多数时候靠猜,或者,某些诗评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只能更让人敬而远之。
目前,不少人陷于这种极端的诗歌表现形式不能自拔,这是远离大众,远离诗歌本质特征的。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诗歌吗?答案是肯定的。
诗歌是什么?诗歌被人们称作心灵的音乐。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则说,“文学就是湖水里白杨树的倒影。”那么,作为文学中文学的诗歌,它应该是湖水里最美的白杨树倒影。
我们需要的诗歌,是那种接地气、有灵气的诗歌。
语言形式只是诗歌的服饰,与一个人的外表一样,气质不是靠衣着打扮可以解决的,诗歌的“灵气”,是由诗歌的内涵所决定的。
诗歌的“灵气”,是生活的积累,是感情的积蓄,是语言的提炼和技巧的体现,是通过诗人发酵之后产生的艺术灵动之气。
有灵气的诗歌,往往不需要太多技巧,一般人都能心领神会。
只有很难产生灵气的诗歌,才另谋出路,想方设法附带灵感之外的东西,通过装扮来吸引眼球。
诗坛的一些问题,在自己的诗歌中又是否存在?我以为,现在选定入集的这100首诗歌,基本避开了这种纯粹靠玩弄语言技巧吸引人眼球的写法。每一首诗歌,都立足于现实生活。每一首诗的构思中,都有成为诗歌的诗眼、诗核。
这些诗分属于各种不同的诗歌类型,它们都是心灵在映照现实时,感情的自然流露。或情绪,或意趣;或浓醇,或清淡;或庄重,或诙谐……总之,都是曾经真切触动过自己的,那种有着灵感闪动的心灵之作。
诗集取名《蓝色苹果诗100首》,其“蓝色苹果”是想表达与众不同之意。的确,诗歌的风格完全是属于自己的。另外,与别的诗集最大的不同之点,在于几乎每首诗后面都附有“作者说”。
“作者说”里,有的是对诗歌的见解,有的是诗歌写作的背景,有的则是结合诗歌的理解作点滴掲示,更方便读者的理解。总之,“读者说”做到了与原诗相得益彰。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诗歌,有的投稿过,在纸媒或者著名官方网站发表过,有的没有投稿,没有发表过。不是发表过的作品,就比没有发表过的作品好,只是,没有发表的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去与更多的读者见面而已。
现在,我把它们集中收编入集,是对自己创作历程的一个总结与回顾。
远离喧嚣,默默写诗。或者有益,或者有趣。我将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