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富国生财之道


 儒家的富国生财之道

 

中条山客

 

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传为曾子所作。其中有关于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居民财富的论述。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

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北宋学者吕大临批注这段时写到: 国无游民,则生者众矣;朝无幸位,则食者寡矣;不夺农时,则为之疾矣;量入为出,则用之舒矣。”

《大学》中这段话用今语讲:“国家要生养财富,也有个重要的法则:从事生产的人众多,坐食俸禄的人少,从事生产积极而又快速,在用度上能够节制和舒缓,这样国家的财富便不会匮乏。

有仁德的君主散财使人民富足,以发扬己身的德誉;没有仁德的君主牺牲自己的德誉,来增加自己的财富。

没有听说过在上位的君主有仁德,而在下位的臣子会违背道义的,没有听说过遵从道义,办事不尽职尽责的;没有府库里的财货,不属于君主所有的。

孟献子说:“家里能自备车驾的官员,不会计较养鸡养猪的小利;家里凿有冰窖供祭祀用的官员,不会去计较养牛养羊的生息;拥有百辆兵车的官员,不会任用专事搜刮的家臣;与其有专事搜刮的家臣,宁可有盗窃公家财物的家臣。

这就是所说的,国家不要以货财之利为利益,要以道德仁义为国家之利。作为一国之长的君主,只注重货财之利,一定是从任用聚敛财物的小人开始,因为这些人是善于敛财的。让小人来治理国家,天灾人祸必然同时降临,虽然有贤能的人出来挽救,也没有什么办法了。这就是说“国家不能以货财之利为利益,要以道德仁义为利益”的道理啊。

吕大临批注是说:国家如果没有游手好闲的这些民众,大家都从事生产,那么生产的人就多了;朝廷里面没有闲职,幸位就是闲职,闲置的职务,吃白饭的,没有这些职位,那么食者寡矣,吃这些俸禄而不做事的人就少了。这是解释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不夺农时,如果生产都按照农耕的时节及时的耕种收获,这叫'为之者疾",就是你生产的时候注意要及时,不能够拖延缓慢;量入为出,就是你要节俭,收多少用多少,收获多少粮食就吃多少粮食,看着你入的量来定你出的量、消费的量,这是“用之者舒”。

这一段既是儒家义利观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儒家的富国生财之道。

其一,解决义、利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问题。

孔子曾子反对不反对利?从本段看出,并不反对利,这是人的基本诉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曾子也讲究生财,只要符合“道”就可以,利并非是邪恶的,而是看使用者是否合理使用,就像手术刀,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

《论语·述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泰伯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可见,孔子并不反对利,认为利是人的基本诉求,自己也会求利。

其二,义高于利,义为利先,这是两者的主次关系。即义为上,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论语·阳货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里仁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述而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宪问篇》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所以,追求财利没问题,但求利的同时思考自己是否符合道义。如果一味的逐利就变成了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如果一味的追求义,也难免空中楼阁,难以实行。

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美好,为了让整个社会更美好,义高于利。特别是在摆脱了贫穷之后应有更高的理想追求。。

其三,君子应以利为行动准则,而对小人则没有做要求。小人自然而然是以利为先,君子作为小人的榜样,应让所有人看到利益之上还有人类的美好。君子也更有权力和号召力,其影响力比一般百姓要强的多。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论语•里仁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儒家很少要求百姓,从来都是要求君子,要求从政的人,要求上位者,尤其是君主。君主具有巨大的权力,也享有巨大的利益,所以只有要求他们,才能让社会均贫富,实现更美好。然而,贪妄者、腐败者是不肯把既得利益让出来,所以,造成了孔孟的“道之不行”。

其四,执政者治国搞清楚义利之辨是很重要的事情,要引导民众逐利,但逐利是在符合“义”的情况下实行的,所有的政策法律以此为准绳。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论语·公冶长篇》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尧曰篇》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总之,利是人的生存本能,是欲望的延伸,是本我。义是针对利之上的更高的追求,是超我。利是向外求的,义则是向内求的。君子以义为上。执政者让利于百姓,就是义。

当然,保证分配环节的客观公正、减少管理队伍中的冗员,也是儒家富国生财之道的应有之义。

此外,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非常复杂,在处理生产与消费关系时,政策指定者绝不能简单化。在生产引导消费阶段,我们应该秉承“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在生产处于滞涨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消费引导功能”,鼓励消费,刺激市场,通过刺激市场的需求来刺激生产,并且开拓海外市场。

 

2024127日星期六,陕州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