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古汉阴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周王朝编纂,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六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也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经》堪称是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被尊为儒家经典,孔子教育弟子以《诗经》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影响了华夏民族的世世代代。进入现代,《诗经》不仅是中小学教材,还走出了国门,传播着我中华传统文化。

那么,《诗经》这部伟大著作与汉阴有没有关联?鄙人考证,《诗经》共305首(另有6首只有标题,没有内容,未计算在内),至少25首与3000多年前封立在汉阴的巴子国有关,其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是首篇国风·周南·关雎》,便源于汉阴远古(巴子国)时期的民歌。有何根据呢?

先从大背景说起。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巴子国即巴国,是周朝廷分封的诸侯国之一,采诗官的足迹自然少不了巴国。2004年出版的《安康地区志》在第一篇“行政建制”谈到历史沿革时也名正言顺地说:“周灭殷后,周武王封巴国于今汉阴县境,并封周宗室贵族去统治,赐爵为‘子’,称巴子国。”这说明,今安康汉阴是西周王朝封立的巴国中心地带,地理位置在周王朝南边。清人方玉润曾在《诗经原始》中说:“南者,周以南之地也,大略所采诗皆周南诗多,故命之曰《周南》。”有史家称:《国风·周南·关雎》,采自巴(子)国。之所以列为《诗经》中的首篇,是因为同“周南”“召南” 的楚、巴、蜀三国中巴子是姬姓封国,把巴国的民歌放于“二南之首”,这是周王朝对巴国的倚重,抑或是教化的榜样。

再来追索《诗经》“风”“”“颂”中“风”的来历。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太子长琴,始作乐风。”注:“风,曲也。”说明上古巴及蜀已经称民歌为“风”。后来《诗经》才有“国风”之称。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对“国风”的概念及来源作了经典性解说:“国者,诸侯所封之域,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还有不少史学家指出,《诗经》十五国风,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采自十五个国家,虽主要采自黄河流域,但也南及长江流域,包括巴、蜀、楚、邓、庸、濮等国。

第三,最重要的是从文献记载上能查到依据。诗经》中第一篇《国风·周南·关雎》前四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关雎鸠作何解释?权威的注释是: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一种水鸟名,即鸳鸯,又名比翼鸟先秦史籍《周书》(又称《逸周书》)第五十九篇《王会》(清代学者何秋涛撰有《王会篇笺释》),记成周之会的盛况及各方贡献。说的是四夷与其贡品之中的几句话:“西申以凤鸟。丘羌鸾鸟。巴人以比翼鸟。方扬以皇鸟。蜀人以文翰。方人以孔鸟。鸾扬之翟。仓吾翡翠。”在这次盟会上,巴人曾向周天子贡献比翼鸟。巴人的贡品“比翼鸟”,就是巴人在《南山经·青丘山》中所说的“鸳鸯”一类水鸟,不是《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记叙的“一目一翼比翼鸟”。 原因在于,比翼鸟只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鸟名,其实并不存在。如果说有,《山海经·海外南经》称:“比翼鸟在(结匈国)其东......一曰在南山东。”《海外南经》记述的范围是从海外的西南角到东南角,并不在包括巴国在内的大陆。况且,比翼鸟能在空中飞,不是水鸟,鸳鸯才在水中游,嬉戏水边。所以说,巴国无比翼鸟,实际贡的是鸳鸯一类水鸟。鸳鸯雌雄相依,是生死能够相依的水鸟,汉阴巴国人习居水边,与鸳鸯等水鸟朝夕相处,不仅能捕获,还编了不少以鸳鸯为题材的民歌,周王朝采诗官来汉阴巴国采风,回去便加工成了《关雎》一诗。

另有实物之证,20世纪50年代前以至前些年,汉阴还有巴人称作比翼鸟的鸳鸯;诗中所说的荇菜,又叫杏菜小荷叶,在汉阴一些浅水塘现还能找到

也可从《华阳国志·巴志》找到答案。《巴志》记载汉初三位节妇时,国人伤之,作的一首诗:“关关黄鸟,爰集于树。窈窕淑女,是绣是黼,惟彼绣黼,其心匪石。嗟尔临川,邈不可获。”这首诗可说与《关雎》如出一辙,虽然巴人这时已经融入华夏,但民歌是有传承性的。

(原载李家成著《汉阴文史大观》一书中,此次有增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