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个聋哑人
中条山客
在我十多岁时,也就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1967年,村里不知道从哪里来了个聋哑男人,大约40多岁。相貌倒是仪表堂堂,只是又聋又哑,好像懂得唇语,只要面对着他说话,他多能理解。不对着他,就什么也听不见。他经常向人比划会编织毛衣,以此谋生。村里年轻人不喜欢穿厚重的老棉衣棉裤,有人购买毛线,让他帮忙编织毛衣,每件付个3块、5块的。还别说,他织的毛衣花纹优美,厚实,缓和,穿着舒适,经济实惠。于是更多的人开始购买毛线,排队让他编织毛衣毛裤。通常2天左右他就能织一件。不过,有时候也故意拖后几天。那时候,月收入个六、七十元钱已经比普通人高出了许多。
不久,临近村子的人也找他织毛衣。活计从来没有断过。就这样,这个聋哑人在村里有滋有味地混了十多年。
七十年代末的一天,突然这个聋哑人高举着一封信、嘶哑着声音在官道上不停地喊叫:“我平反啦!”“我平反啦!”引起许多人的围观。原来,他不是聋哑人,而是装出来的!他原是开封某高校的教师,被错打成右派后,偷偷跑出来,躲在我的故乡。那封信,是他家里人寄给他的平反文件。
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村人议论的话题。人们在惊讶他的遭遇的同时,也为他的理智惊愕不已。
为了生存,一半装傻,一半装哑,有时候也装装聋。装傻,有些事心里明白就好,不用说出来;装哑,有些人看穿就好,不用拆穿;装聋,事不关己、无关紧要、违背意愿的话不听也罢!
善良和爱都是免费的,但不是廉价的。善良有时候需要带点锋芒,否则有人会糟践你的善良;爱是普遍的,但是爱需要带些理智,否则,爱就贬值了。要有一双慧眼,识得那些人需要帮助、值得爱,毕竟不是所有人都配拥有它们。
2024年1月15日星期一,陕州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