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养心
第二章 六大养心
第四节 辩证养心、智慧人生
辩证养心是内涵养心的延续。
辩证养心是让人的内心具有辩证内涵
辩证养心是让人的思维变成辩证思维。
辩证养心是让人的为人处世有辩证法。
辩证养心是让人的人生彰显智慧人生。
如何搞好辩证养心?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辩证?有人解释说:“辩证,形容看问题的眼光全面。”、“辩证是由日本学者根据西文翻译而来,有‘争辩与证明’的含义。”
辩证之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至今谁也没有彻底搞清楚这个问题。就此问题,我认为:辩证之中的辩,辩有辨认、辨别、辩解、辩驳、争辩或思辩等含义,辩证之中的证,证有求证、论证、查证或证明等含义,顾名思义,辩证是采用可行的、实用的或有效的思辩方式方法而得出比较合理的、正确的或科学的证明。
辩证与问题结合就是辩证问题,辩证问题是指人们需要理解、把握或解决辩证方面的理论问题,以及用辩证思维方式方法需要理解、把握或解决的矛盾问题。
辩证与思维结合就是辩证思维。什么叫辩证思维?有人解释:“辩证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即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或深刻地认识对象。”然而,我对辩证思维的理解是:一个人在对事物或矛盾问题的思考过程中用了辩证法,其思考的思维方式方法就叫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矛盾思维、自然思维、客观思维、现实思维、联系思维、全面思维、深度思维、广度思维、多维思维、立体思维、实质思维、运动思维、发展思维、逆向思维、求真思维、“重点论”思维、“两点论”思维、因果思维、规律思维或法则思维等的一个总称。
辩证与思想结合就是辩证思想。什么是辩证思想?据查,尚未有人对辩证思想做出解释。至此,我对辩证思想的理解是:人们采用辩证思维或辩证法去理解有关事物或矛盾问题而产生的思想、认识、理论、道理、观念或观点,其思想、认识、理论、道理、观念或观点就叫辩证思想。
辩证与方式方法结合就是辩证法。什么叫辩证法?有人解释:“辩证法即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一词源于古希腊文δνaλεxειx (τέχνη),意谓进行谈话的艺术,由我谈话、我发议论演化而来,原意是指在辩论中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的方法。”、“‘辩证法’这个术语,在哲学史上曾在各种不同意义上被使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含义。而其中的辩证法三大规律为马克思从《逻辑学》中所提炼出,这三个辩证法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然而,我对辩证法的理解是:人们在认识、掌握或解决事物或矛盾问题中,运用了辩证的思维方式方法、逻辑方式方法或说理方式方法,其方式方法就是辩证法。辩证法有古代朴素辩证法(中国古人讲“道”、“玄”和“玄学”等有所体现)、唯物辩证法、唯心辩证法、西方辩证法、东方辩证法、自然科学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等。
辩证与逻辑相结合就是辩证逻辑。什么是辩证逻辑?据查,有人解释:“辩证逻辑是研究人的认识理性阶段思维规律的学说,是人类思维的历史发展到了自觉的辩证思维阶段的产物,是现代科学理论思维的工具。”、“辩证逻辑产生在形式逻辑之后,19世纪初黑格尔第一次建立了一个唯心主义的辩证逻辑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才有了科学的辩证逻辑。”、“辩证逻辑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发生于思维中的抽象形式(见思维形式的辩证法),对外部世界作出概括的、近似的然而却是本质的反映。”什么是辩证逻辑?人们还有许多解释,在此就不赘述了。我对辩证逻辑的理解是:人们运用所感触到、学习到或实践到的“辩证知识”、“辩证理论”、“辩证思想”、“辩证思维”或“辩证法”及其“概念”、“观念”、“观点”、“法则”、“定义”、“原理”、“世界观”或“方法论”等而进行的逻辑思维、逻辑推理或逻辑判断。
辩证与主义结合就是辩证主义,辩证主义是指人们认识、把握或解决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及其矛盾问题采用辩证思维所持有的世界观、方法论、主流文化、指导思想、处事原则、道德标准或行为规范等,辩证主义有两大截然不同性质的辩证思维,即被人们称之为“辩证唯心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与学问结合就是哲学。什么是哲学?从古希腊一直到现在,人们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从事哲学研究,相应地对哲学也有各种各样的理解,理解如有:1、“哲学(英语:Philosophy,源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按照词源有‘爱智慧’的意思。”2、“哲学一词,中文最早使用于19世纪末、从日本的汉文‘哲学’使用引用过来,是philosophia(热爱智能、追求真理)的日本汉文翻译,词义是‘以辩证方式,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是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方式。”3、“哲学是以世界整体为研究对象,以发现世界一般规定和规律、确立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基本任务的一般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4、“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5、“哲学是关于真理的客观科学,是对于真理之必然性的科学,是概念式的认识;它不是意见,也不是意见的产物。——黑格尔”至此,我对哲学的理解:哲学是人们用辩证思维方式方法或辩证法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具有根本性、实质性或普遍性的矛盾问题进行研究而认知矛盾问题内涵外延、理解矛盾问题辩证关系、揭示矛盾问题变化规律和提供矛盾问题解决方法的一门学问,简言之,哲学是辩证理解、把握或解决矛盾问题的学问。
辩证与道理结合就是哲理。什么叫哲理?有人解释:“哲理: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能。它通常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它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然而,我对哲理的解释是:哲理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或人生具有指导意义、启发作用的辩证道理。
辩证与养心结合就是辩证养心。辩证养心是树立辩证理念、采用辩证方法和实施辩证行为的一种心理、思维、思想或行为活动,辩证养心是让人辩证理解、把握或解决各种事物及其矛盾问题的一种养心理念、养心内容或养心形式,辩证养心是让人在学习、工作、生活或人生中更有辩证的智慧智能、方式方法或成效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想搞好辩证养心,有必要把握辩证的属性。所谓辩证的属性,就是辩证的性质、特性或性能。我认为,辩证的属性大致有:
辩证的最根本属性是自然属性或客观属性。辩证的真正来源不是人们的大脑,而是来源自然界或客观事实,人们常见的刮风、起雾、打雷、下雨、日出、日落、夏热、冬寒等自然现象或客观事实,其中存在着的温度高低、速度快慢或强度大小等矛盾、联系、变化或存亡等,如此自然现象或客观事实及其矛盾、联系、变化或存亡等正是辩证,人们用自然、客观、矛盾、联系、变化或存亡的方式方法来理解、把握或解决现实事物及其矛盾问题,这正是辩证思维、辩证方法或辩证法的实际运用或现实反映。在此,人们一定要认识到,只有自然或客观的辩证,才有了辩证思维、辩证方法或辩证法,如此认识观点是一个根本问题,如果一个人承认这个观点,就可能是“唯物者”、“唯物主义者”或“辩证唯物主义者”,如果一个人不承认这个观点,就可能是“唯心者”、“唯心主义者”或“辩证唯心主义者”,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讲:“辩证唯心主义是以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辩证唯物主义是以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从古至今,人们所说的“顺其自然”、“自然法则”、“自然规律”、“客观事实”、“尊重事实”、“求真务实”和“实事求是”等,都反映了辩证的自然属性和客观属性,其属性也许是辩证的最根本属性,所以说,辩证的最根本属性是自然属性或客观属性。
辩证的最基本属性是矛盾属性或统一属性。无论在哪里,只要人们讲辩证道理都离不开矛盾或统一,中国古典著作《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论语》、《孟子》和《孙子兵法》等都是围绕矛盾或统一讲辩证道理,《易经》主要围绕“一二”(八卦图的周边线条都是用一横、二横组合来反映特定的意思) 、“阴阳”、“卦象”和“坤乾”等矛盾讲自然法则的辩证道理,《黄帝内经》主要围绕“气血”、“经脉”、“泻补”、“虚实”和“寒热”等矛盾讲医学的辩证道理,《道德经》主要是围绕“道与德”、“善与恶”、“争与不争”、“曲与直”和“成功与失败”等矛盾讲人生的辩证道理,《论语》主要围绕“仁与不仁”、“君子与小人”、“善与恶”和“勇与义”等矛盾讲仁德的辩证道理,《孟子》主要围绕“仁政与暴政”、“利人与利己”和“和平与战争”等矛盾讲政治的辩证道理,《孙子兵法》主要围绕“生死”、“彼己”、“攻防”、“真假”与“胜败”等矛盾讲军事的辩证道理,所讲的辩证道理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要使其矛盾双方呈现统一、平衡或适度,进而积极、主动或有效地防止、减少或解决矛盾问题。例如在《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不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第三篇 谋攻篇),说这句话的目的就是希望军事指挥者要将“彼己”矛盾双方统一起来,只要统一起来了,就不会被动挨打,否则就会胜负难料或必然被动挨打。从古至今,人们所说的“天地人合”、“阴阳调和”、“因人而已”、“求同存异”、“同心同德”、“和气生财”、“和平共处”、“中庸之道”、“主次分明”、“轻重缓急”、“量力而行” 、“量体裁衣”和“恰如其分”等,都是强调矛盾双方要统一、平衡或适度,都反映了辩证的矛盾属性或统一属性,其属性也许是辩证的最基本属性,所以说,辩证的最基本属性是矛盾属性或统一属性。
辩证的最主要属性是联系属性或变化属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矛盾,矛盾是联系的、变化的,如好坏、因果、厚薄、美丑和成败等矛盾,总是存在好与坏、因与果、厚与薄、美与丑、成与败等之间的联系,再如近远、点面、上下、好坏和轻重等矛盾,总是存在由近到远、由点到面、由上到下、由好变坏、由轻变重等情形的变化,这里所谓的联系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说:“矛盾是相辅相成的”,这里所谓的变化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人们把矛盾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成为一种思维模式或行为方法就是辩证思维、辩证方法或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人们采取这样的辩证思维、辩证方法或辩证法,就有可能从彼己、远近、上下、左右、因果、正负、利弊、优劣或成败等多个矛盾去理解、把握或解决现实事物及其矛盾问题,从而有可能让自己的思维变成立体思维、多维思维、逆向思维、散发性思维或创造性思维等,以及有可能理解、把握或解决现实事物及其矛盾问题更加全面、深刻、长远、灵活、准确、正确、合理或有效。从古至今,人们所说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活学活用”、“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入乡随俗”、“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等,都是用了这样的辩证思维、辩证方法或辩证法,都反映了辩证的联系属性或变化属性,其属性也许是辩证的最主要属性,因此说,辩证的最主要属性是联系属性或变化属性。
辩证的最显著属性是主观属性或理论属性。辩证的原本是生长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万事万物之中,后来被人们发现辩证是非常好的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增加人的智慧、提高人的思维素质、增强人的处事能力,因此,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理论家和军事家等将辩证植入自己的大脑里,撰写出了《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圣经》、《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形而上学》、《自然哲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物种起源》和《资本论》等著作,从而将辩证变成了主观或理论的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让人认知、掌握或运用,甚至让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如《黄帝内经》是中医的一部经典著作,大凡学中医的人有可能要认真读、反复读或深研细读《黄帝内经》,这部经典著作通篇讲了中医的辩证医学道理,因此说,辩证的最显著属性是主观属性或理论属性。
辩证的最重要属性是智慧属性或实用属性。辩证不仅仅是主观或理论的东西,而且是有用或实用的东西,这是因为辩证能赋予人智慧,使人能辩证地理解问题、看待问题或解决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学代表人物孟子是一位大智慧者,他能辩证地理解问题,如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等。在现实生活中,大凡有智慧的人都能自觉地辩证思考问题、变通解决问题,如一个古代故事《权宜之计》:赵从善到京都任职,太监们有意为难他,让他油漆出祭礼用的红桌三百张,限定一天内完成。赵从善派人从酒店茶楼中取来三百张桌子,洗干净,用白纸糊好,再涂上红漆,按时交了差。又有一次,管事的太监要他制作火炬三千个来照明。赵从善命令从妓院中取来芦苇编成的门帘,灌上油脂,然后把它卷起来,用绳子捆紧,挂在道路两旁的松树上,把两旁照得就同白天一样亮。由此可见,辩证具有智慧属性或实用属性,其属性对于人们理解、把握或解决问题来说也许是最重要的,因此说,辩证的最重要属性是智慧属性或实用属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想搞好辩证养心,还要下功夫。所谓下功夫,就是要把想法付诸实践,通过不断努力做功、取得功效而达到想要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应当从心理上、思维上、思想上和言行上下功夫。
一、搞好辩证养心,要从心理上下功夫。从心理上下功夫,就是要用辩证思维来解决心理、心态或心情方面的矛盾问题,尤其在遇到一些矛盾问题时,也能保持良好的心理、心态或心情。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对解决这样的矛盾问题提出了“寡欲”、“不争”等辩证观点。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能否幸福、快乐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思维或思想,如果一个人有满足的心态、辩证的思维、良好的思想,就一定是幸福的、快乐的,否则,即使有再多金钱、财富或美好生活,都会感到不幸福、不快乐。有一个寓言故事《吃西瓜》讲:
一个青年向一位富翁请教成功之道。
富翁拿了3块大小不等的西瓜放在青年面前:“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选哪块?”
“当然是最大的那块!”青年毫不犹豫地回答。
富翁笑了笑说:“那好,请吧!”富翁把那块最大的西瓜递给了青年,而自己吃起了最小的那块。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随后拿起书桌上的最后一块西瓜得意地在青年面前晃了晃,大口吃了起来。
青年马上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瓜虽然不比我的瓜大,却比我吃得多。如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么富翁占的利益自然就更多。
该寓言故事反映了俩人在吃西瓜时,一个人争着吃大块西瓜,另一个人不争而吃小块西瓜,争吃大块西瓜的人反而吃得较少,不争而吃小块西瓜的人反而吃西瓜较多。
该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一个辩证道理:争有可能输,不争有可能赢,同时暗示了老子的一个辩证思想“不争为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定要有“不争”或“不争为争”的心态或辩证思维,只要有了这样的心态或辩证思维,就很可能以较好的心理、心态或态度对待利益的得失,从而就不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斗气或斗得你死我活,从而就能保持良好的心理、心态或心情。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斗争、竞争或抗争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具有较强的强硬性、破坏性、冒险性、伤害性、严重性、复杂性或无效性等,因此,人们采用这种行为,一定要慎用、少用、暗用或巧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即使要采用这种行为,也要用得有理(理由、理性或理智)、有势(优势、强势或气势)、有节(节点、节奏或节制)、有度(适度、气度或风度)和有胜算把握,尤其要谨防因小失大、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害人害己、事与愿违、引火烧身或玩火自焚。
二、搞好辩证养心,要从思维上下功夫。从思维上下功夫,就是要用辩证思维去理解、把握或解决矛盾问题。有一个故事《扶你助我》讲:
全球2600万犹太人,虽然不是个个富甲一方,但是,至少你不会见到有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的犹太人。只要你是犹太人,哪怕身无分文来到异国他乡,只要当地有犹太人组织,只要找到他们,吃饭住宿等问题就会立刻得到解决。当然,犹太人组织不是永远提供慈善服务的机构,他们很快会找到一个愿意帮助落难者的犹太商人。这位犹太商人怎么帮助自己的同胞呢?
他的方法很妙。假如他是一个鞋商,他会对落难的同胞说:“我这个鞋店目前只在西边发展,这座城市的东边还没有一家分店。你就到东面去开分店吧。我借钱给你去租店铺,货由我供给你,等你卖掉了鞋,赚了钱,再连本带利还给我。你站住了脚(这没问题,我会帮你站住脚),我就是你的长期供货商。”
这种帮助人的方法是高明的,犹太人将它作为一个传统,长期坚持不懈。这样,犹太人不但帮助落难者自立,同时又扩张了自己的生意。正因为这种帮助人的模式对提供帮助者本人是有利的,因此,这种慈善行为能够长期延续下来。
犹太人“扶贫”的方式,委实令人钦佩。
该故事反映了犹太人采用互利双赢的“扶贫”方式,帮助落难的同胞自立。
该故事给人启发:“扶贫”需要两厢情愿、互利双赢或辩证统一。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想解决好问题就要辩证统一,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还要调查研究、民主协商、平等相待、实事求是、求同存异、统一思想、合理安排、取长补短、强化监管、实时纠错、良性循环,再要互尊互爱、互谅互让、互帮互助和互利共赢等。相反,凡是称王争霸、拉帮结伙、独断专行、你争我夺、勾心斗角、打击报复、相互憎恨、相互拆台、相互诋毁、相互惩罚或相互残害等,都是违背辩证的统一属性的表现,其必然会导致错误或恶果。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想做好事情就要辩证统一,如做人要能屈能伸、做事要审时度势、说理要情理交融、演讲要抑扬顿挫、监管要软硬兼施、烹饪要味香色美、军事要攻防结合、看病要对症下药、判断要去伪存真、继承要去粗取精、制衣要量体裁衣、治人要赏罚分明、对人要因人而异、育人要因人施教、成才要德才兼备、用人要因材施用、用力要量力而为、用地要因地制宜、发展要统筹兼顾、开锁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射击要缺口和准星与目标成一线,开汽车要档位与离合器相匹配等。相反,凡是桀骜不驯、主观臆断、盛气凌人、独断专行、强买强卖、拔苗助长、盲人摸象、断章取义、唯利是图、一厢情愿、赏罚不明、盲目自信、自不量力、自高自大、自私自利和自相矛盾等,都是违背辩证的统一属性的表现,其必然会导致错误或恶果。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生动形象语言反映了“统一”的必要性、重要性、现实意义和实际作用,如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心齐,泰山移。”、“上下齐心,其利断金。”、“团结则存,分裂则亡。”、“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众人拾柴火焰高。”、“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等。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优良传统伦理反映了“统一”的思想性、指导性、道德规范和社会美德。如孔子所讲的“仁”、“礼”、“忠”、“信”和“孝”等伦理,其伦理都有一个共性——“统一”,如果人们有了“仁”的伦理观,就能让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互尊互信、互帮互助、互谅互让和互利互惠等,从而能促使“统一”;如果人们有了“礼”的伦理观,就能时时处处做到有礼有节、彬彬有礼或知书达礼等,从而能促使“统一”;如果人们有了“忠”的伦理观,就能让下级对上级讲忠心、讲忠诚或讲忠于,从而能促使“统一”;如果人们有了“信”的伦理观, 就能让商人之间、朋友之间或同事之间等讲信用、讲信誉或讲诚信,从而能促使“统一”;如果人们有了“孝”的伦理观, 就能让子女或晚辈对父母或长辈讲孝道、讲孝心或讲孝敬,从而能促使“统一”。
在现实生活中,“统一”是成败、福祸或美丑等的一个决定因素。例如1,人们要想学业成功、事业成功、婚姻成功或人生成功,就要组织一定的人力、精力、物力或财力等,其组织得好坏决定成败,这里所谓的“组织”就是一种“统一”,因此讲,“统一”是成败的一个决定因素;例如2,一个人的福祸有天生和后生、自己和他人、环境和体验、心理和思想、态度和言行等矛盾原因,如果一个人对这些矛盾处理得当就会有较多的福,反之,就会有较多的祸,这些所谓的“处理得当”就是一种“统一”,因此讲,“统一”是福祸的一个决定因素;例如3,人们要想画一幅画、编排一个舞蹈或制作一部电影,就需要加工处理各种颜料、道具、人物、意境或场景等,其加工处理好坏决定美丑,这里所谓的“加工处理”就是一种“统一”,因此讲,“统一”是美丑的一个决定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统一”是人类社会生存、变化或发展等的一大趋势。人类社会处于原始社会,其社会的交通、通讯和生产方式等都比较落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比较困难。后来,人类社会处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之后,其社会的交通、通讯和生产方式等有了较大提高,人与人的交往变得比较容易。再后来,人类社会处于资本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其社会的交通、通讯和生产方式等都有飞速发展,尤其是现在,有了飞机、轮船、手机、电脑、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之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非常容易。这里所谓的“交往”就是一种“统一”,其 “交往”反映出越来越容易,其“统一”显现出是一个大趋势。
在现实生活中,“统一”是人类社会生存、变化或发展等的一大要求。1、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生活需求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人们“统一”起来,取长补短,各尽所能,以此满足其生活需要;2、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面临着一些棘手的社会问题,如有愚昧偏见问题、自然资源缺乏问题、大气温度上升问题、饥饿贫穷问题、病毒危及生命问题、战争和平矛盾问题等,这就要求人们“统一”起来,研究对策,共同应对,以此解决其社会问题;3、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取得了许多科学成果,这就要求人们“统一”起来,共同进步,共同富裕,以此分享其科学成果。
在现实生活中,“统一”是谋取霸权、暴利或不义之财的一大问题。1、“统一”是谋取霸权、暴利或不义之财的一大法宝。谋取霸权、暴利或不义之财的人,总想通过“统一”达到目的,“统一”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有以自己形成的思维、思想或文化为大家必须一致的思维、思想或文化,以自己制定的规矩、制度或标准为大家必须遵守的规矩、制度或标准,以自己建立的组织、系统或体制为大家必须参与的组织、系统或体制,以自己造就的垄断、权势或霸权为大家必须顺服的垄断、权势或霸权;2、“统一”是谋权霸权、暴利或不义之财的一大障碍。在“统一”的环境里,必定有一些规矩,不守规矩而要谋取霸权、暴利或不义之财的人,就会对“统一”想进就进或想出就出。在“统一”的集体里,必定有一些协商,不想协商而要谋取霸权、暴利或不义之财的人,就会对“统一”当作工具或当作儿戏。在“统一”的行动中,必定有一些互利,不愿互利而要谋取霸权、暴利或不义之财的人,就会对“统一”任意操弄或任意破坏。
在现实生活中,“统一”与“对立”是一个矛盾,人们解决这个矛盾,通常既要“统一”又要“对立”,以“统一”为主“对立”为次,有时只要“统一”不要“对立”或者只要“对立”不要“统一”,以及要以“对立”为主“统一”为次。例如1,上级和下级之间,需要情感统一、思想统一或言行统一,统一能减少内耗,增加内动力、凝聚力、战斗力或生产力而能更好地工作、完成各项任务。然而上级和下级之间,需要保持一定距离,上级发现下级有了缺点、错误或问题要给予批评、处理或惩罚,只有了这样的“对立”,上级对下级才能更好地领导、管理、教育或监督。由此说明,既要“统一”又要“对立”。例如2,监督者和被监督者之间,需要以“统一”为主“对立”为次。1、监督者的所作所为,如果做到了以“统一”为先、为重或为主,就能对被监督者实施轻松、合理或有效地监督。(1)监督者对形形色色的被监督者都要了解情况、掌握证据或知己知彼,只有首先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实施合理的、有效的监督。(2)监督者对被监督者要尊重、关爱、理解、处下、忍让或宽恕,甚至监督者要乐意接受被监督者的监督,从而被监督者有可能主动接受监督。(3)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如果能兴趣相投、情投意合或志同道合,就有可能做到轻松监督。(4)监督者对被监督者,如果注重思想引导、感情投资或以“奖励”为主“惩罚”为次,就有可能实施轻松、合理或有效的监督;2、监督者的所作所为,有可能“对立”大于“统一”或者“对立”小于“统一”。(1)监督者和被监督者既是一个对立矛盾又是一个统一矛盾,当这个对立矛盾是互尊、互爱或互帮,这个对立矛盾有可能“对立”小于“统一”,反之,当这个对立矛盾是不尊、不爱或不帮,这个对立矛盾有可能“对立”大于“统一”。(2)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没有隔阂、仇恨或冲突,这个对立矛盾有可能“对立”小于“统一”,反之,相互之间有隔阂、仇恨或冲突,这个对立矛盾有可能“对立”大于“统一”。(3)监督者对被监督者实施处罚是合情、合理或合法的,有可能“对立”小于“统一”,反之,实施处罚不合情、不合理或不合法,有可能“对立”大于“统一”。(4)监督者对被监督者是以理服人、沟通协商或有礼有节,有可能“对立”小于“统一”,反之,监督者对被监督者是盛气凌人、独断专行或横行霸道,有可能“对立”大于“统一”。在监督工作中,从总的来讲,“对立”小于“统一”有利于监督,“对立”大于“统一”不利于监督,因此,监督者做监督工作要尽量做到“对立”小于“统一”,或者要尽量做到以“统一”为主“对立”为次。例如3,人与人之间,如果对待“亲人”、“爱人”或“友人”,就只能讲“统一”或要以“统一”为主“对立”为次。如果对待“坏人”、“仇人”或“敌人”,就只能讲“对立”或要以“对立”为主“统一”次。例如4,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如何理解、把握或解决“统一”和“对立”矛盾问题是一个比较现实、复杂或棘手的矛盾问题,总的来讲要因时、因地、因人或因事而定,还要具有灵活性、艺术性和实效性。1、如果从表面看一个人是“好人”而从“实质”看一个人是“坏人”,就要由“统一”变为“对立”。2、如果从关系上讲,彼此之间是亲情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或合作关系,从德性上讲,对方不讲“亲情”、“爱情”、“友情”、“尊重”、“担当”或“诚信”,甚至对方比较“霸道”、“暴躁”或“欺凌”,就要表面上与对方“统一”,实质上与对方“对立”。3、如果在“统一”之后有不良的或严重的后果,就要改变“统一”的方式方法,或者要终止“统一”而将“对立”,反之,如果在“对立”之后有不良的或严重的后果,就要改变“对立”的方式方法,或者要终止“对立”而将“统一”。
在现实生活中,“统一”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能否处理好“统一”之中的矛盾问题,关系到自己在职场、商场或官场等场合是幼稚还是成熟、是天真还是老练、是直爽还是圆滑。通常情况,幼稚人、年轻人、固执人、高傲人、强势人、凶恶人、粗野人、狭隘人、自私人、缺德人、古怪人、太正派人、太直爽人、太老实人和太认真人搞不好与他人、多数人或绝大多数人的关系、团结或“统一”。通常情况,凡是能与他人、多数人或绝大多数人搞好关系、团结或“统一”的人,都是那些素质、品质或情商较高的人,用心、用情、用力做人做事的人,经验、见识或阅历较多的人,做人低调、说话委婉或做事巧妙的人。如何与他人、多数人或绝大多数人搞好关系、团结或“统一”的问题,这是人生的一个大学问,这要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实践学,学中要悟,悟出一些道理用于做人做事当中,能解决好与他人、多数人或绝大多数人搞好关系、团结或“统一”的问题,就基本学好了。能否与他人、多数人或绝大多数人搞好关系、团结或“统一”的问题,这是人类的一个大问题,如果夫妻搞不好关系、团结或“统一”,就会出现吵闹、家暴、移情别离或离婚分家等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在单位里搞不好关系、团结或“统一”,就会出现遭人排斥、挨批受骂、升职无望或立马走人等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果公司领导与部属搞不好关系、团结或“统一”,就会出现内耗、危机或破产等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果国与国之间搞不好关系、团结或“统一”,就会出现怼怒、对抗或战争等比较严重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统一”有利有弊,与好人(心灵好、品质好、思想好或言行好的人)“统一”有利,与坏人(心灵坏、品质坏、思想坏或言行坏的人)“统一”有弊;与好事(合理合法之事、有利他人之事或助人为乐之事等)“统一”有利,与坏事(违纪违法之事、不利他人之事或害人害己之事)“统一”有弊;与好环境、好思想或好方式方法等“统一”有利,与坏环境、坏思想或坏方式方法等“统一”有弊。
在现实生活中,“统一”是莫大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在政治上,人们用“统治”、“治理”、“教育”、“领导”、“管理”、“监督”、“法律”、“制度”、“奖惩”、“妥协”、“忠诚”、“谋略”、“威胁”、“制裁”、“博弈”、“斗争”、“战争”、“搞垮”、“征服”、“消灭”、“民主”、“协商”、“和谐”或“和平”等政治手段来解决“统一”问题;在经济上,人们用“创造”、“创新”、“改进”、“改革”、“诚信”、“营销”、“口碑”、“广告”、“竞争”、“监管”、“协调”、“招标”、 “破产”、“兼并”、“收购”、“重组”、“市场调研”、“优胜劣汰”、“投机取巧”、“薄利多销”或“厚利适销”等经济方式来解决“统一”问题;在文化上,人们用“迷信”、“道德”、“修养”、“仁义”、“善良”、“良心”、“道理”、“理论”、“知识”、“科学”、“教育”、“宣传”、“辩证法”、“天人合一”、“顺其自然”、“丛林法则”、“强盗逻辑”、“以人为本”、“互爱互敬”、“互尊互信”、“互帮互助”或“互谅互让”等人文思想来解决“统一”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统一”有许多讲究,讲究是“统一”之道、之理或之法,或者是搞好“统一”的内在要求、客观要求或现实要求,其讲究如有:讲天道、讲大道、讲正道,讲仁政、讲廉政、讲勤政,讲平衡、讲平等、讲平稳,讲开眀、讲文明、讲光明,讲良心、讲忠心、讲攻心,讲道德、讲美德、讲品德,讲心治、讲法治、讲政治,讲民意、讲民主、讲民生,讲方圆、讲方式、讲方法,讲亲情、讲爱情、讲友情,讲情商、讲智商、讲德商,讲本性、讲本质、讲本末,讲公开、讲公正、讲公平,讲和睦、讲和谐、讲和平,讲保全、讲健全、讲安全,讲养心、讲养德、讲养生,讲理性、讲理智、讲理解,讲公开、讲公正、讲公平,讲诚信、讲诚实、讲诚意,讲自立、讲自强、讲自律,讲互尊、讲互爱、讲互助,讲用力、讲用心、讲用情,讲合情、讲合理、讲合法,讲真理、讲情理、讲道理,讲礼貌、讲礼节、讲礼让,讲规律、讲规矩、讲规定,讲原因、讲原理、讲原则,讲分寸、讲分担、讲分享,讲统率、讲统一、讲统筹,讲创意、讲创新、讲创造,讲修养、讲教养、讲涵养,讲志气、讲大气、讲和气,讲真实、讲求实、讲务实,讲格局、讲大局、讲全局,讲创意、讲创新、讲创造,讲实事、讲实际、讲实效,讲利弊、讲正误、讲成败,等等。
在现实生活中,凡是缺乏讲究、过分讲究或虚假讲究的“统一”,都有可能是愚蠢、错误或有害的“统一”!
人们要想用辩证思维去理解、把握或解决矛盾问题,还要“适度”。有一个寓言故事《追求完美》讲:
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张天下无双的弓。这把弓用多年的紫檀古木制成,沉实、压手,非常好用。这个人爱不释手,但又觉得它不够华美,太朴素了。于是,他找了一个天下第一的能工巧匠,请他在弓上雕刻一幅行猎图。
这个巧匠尽心施展一身的技艺。行猎图完成了,雕刻在弓上,果然惟妙惟肖,有奔跑的马,有追逐的猎物,有搭弓射箭的勇士,有天上的太阳,地下的土地,还有遍布整张弓的美丽的花纹。这个人欣赏着这张弓,感觉现在这张弓才真正叫做至极完美。这个时候,他搭弓引箭,用力一拉,“嘣”的一下,弓在他手里断了,恰恰是因为这个木头了承载了过多的美丽的花纹。弓看起来很美丽,却因为美丽而失去了它成为一柄良弓的可能。
我们有多少时候就是为了这种表面的装饰而失去了生命本初的质地。这就叫做“舍本而逐末”。
该寓言故事反映中国古代有一个人,为了把弓装饰得完美,在弓上进行雕刻,导致拉断了弓,事与愿违;由此给人启发:追求完美不能过分,过分了会物极必反。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做事情、解决问题还是追求完美,都需要辩证思维,做到“适度”,其中要把握“量”和“质”矛盾关系问题,只有把控好“量”才能保持或体现较好的“质”,否则过多过少、过重过轻、过深过浅、过热过冷、过长过短或过快过慢等的“量”都会导致不良的“质”。“量”和“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矛盾,人们只有统一好这个矛盾,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量力而言或量体裁衣等,才能做好事情、解决好问题或达到完美目的,否则必然会犯错误、导致失败或出现恶果。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想做到“适度”,把握好“量”和“质”的矛盾关系问题,就要控制好自己的心理、心态或心情,即不要过于浮躁、急躁、激动、兴奋、好强、胆大、胆小、敏感、痴迷、麻痹、忧郁、忧虑、痛苦或悲伤等,只有控制好心理、心态或心情的“量”,才有良好心理、心态或心情的“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想做到“适度”,把握好“量”和“质”的矛盾关系问题,就要遵循“中庸之道”,即做人做事要“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大智若愚”、“韬光养晦”、“顺其自然”、“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情理交融”、“不偏不倚”或“恰如其分”等。
三、搞好辩证养心,要从思想上下功夫。从思想上下功夫,就是要用辩证思想来理解、把握或解决矛盾问题。有一个故事《应该奖励》讲:
1972年的一天,美国总统尼克松结束对莫斯科的访问,准备到苏联其它城市继续浏览,苏共总书记勃日涅夫到机场送行。
就在这时,机场人员报告说:“飞机临时出现故障,地勤人员正在抢修。”
勃列日涅夫故作轻松地说:“总统先生,对不起,耽误您的行程。”
他指着正在忙碌的机场人员,接着说:“您看我应该如何处分他们?”
“不”尼克松说,“应该奖励他们,要不是他们及时发现故障,一旦飞机升空,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故事反映了两位国家领导人在对待抢修飞机的问题上有不同的思想认识、处事态度或语言表达。我们从中可看出,其中一人的思想认识、处事态度或语言表达是错误的,另一人的思想认识、处事态度或语言表达是正确的,其错误的根源是缺乏辩证的思维或思想,其正确的根源是具有辩证的思维或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人们是用片面的、孤立的或静止的思维或思想来理解、把握或解决矛盾问题,就缺乏辩证的思维或思想,很有可能是狭隘的、僵化的或错误的思维或思想;如果人们是用全面的、联系的或变化的思维或思想来理解、把握或解决矛盾问题,就拥有辩证的思维或思想,很有可能是多维的、变通的或正确的思维或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金钱观、得失观、婚姻观、事业观、教育观或权力观等思想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或人生态度,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或人生态度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或人生效果,一个人要想有良好的做人、做事或人生效果就要解决好自身的思想观念问题,要想解决好自身的思想观念问题就要让思想观念具有较强的理性、辩证性或哲理性。
四、搞好辩证养心,要从言行上下功夫。从言行上下功夫,就是要让自己有辩证的语言和行为,用辩证的语言和行为来对待或解决现实矛盾问题。有一个寓言故事《谁更漂亮》讲:
贫困之神和财富之神一起来到了一个人面前,问:“我们俩谁更漂亮?”
这个人很害怕,心想:“如果我说贫困之神漂亮,就会得罪财富之神,他会马上离我而去;如果我说财富之神漂亮,就会惹恼贫困之神,他会永远折磨我。”
这个人急中生智,开口道:“你们都在原地站着,我无法判断。你们走几步让我看看吧。”
贫困和财富二神开始走来走去。这个人打量了他们一番后,说:“您,贫困之神,离去时背影非常漂亮;您,财富之神,走来时身姿非常迷人。”
该寓言故事反映了一个人语言表达很聪明,评价俩人好坏,不说难听话,都说好听话,从而既不得罪对方又保全了自己。由此给人启发:说话要用辩证思维、辩证方法或辩证法,思考矛盾问题要尽量避免对立而促使统一,照顾对方情绪,尽量说好听话。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矛盾问题,理解、把握或解决矛盾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采用辩证思维、辩证方法或辩证法,说话做事最关键要把握其统一、联系、变化和适度属性,可以采取由直接变间接、由生硬变柔和、由粗暴变温柔、由傲慢变谦逊、由高调变低调、由冲动变理智、由抗拒变服从、由盲目变清楚、由无控变有控、由坏话变好话、由坏事变好事、由憎恨变爱护、由无情变有情、由斥责变鼓励、由惩罚变奖励、由拒绝变靠近、由命令变商量、由围堵变疏导、由封闭变开放、由守旧变创新、由失衡变平衡、由过量变适量、由过分变适度等方式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说话做事要有艺术性、合理性、科学性或有效性,其源于智慧,智慧从哪里来?从辩证思维、辩证方法或辩证法中来,即说话做事之前要做调查研究,搞清楚对方的特性、特点、爱好或一些基本情况,说话做事之中要有针对性、务实性或灵活性等,按中国古代著名谋略家、道学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的鬼谷子(王诩)著书《鬼谷子》所意,人们说话做事要解决好“捭阖”、“反应”、“揣摩”、“阴阳”和“方圆”等矛盾问题,其中大有学问,总的希望人们要想解决好矛盾问题就要用辩证思维而遵循“道”。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产生现象、事物本质或变化规律等进行观察、分析研究或理论探索的智慧结晶,其智慧结晶的内在物质都包含了许多矛盾,如《数学》包含了“奇数和偶数”、“加减和乘除”等矛盾,《物理学》包含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吸引和排斥”和“动能和势能”等矛盾,《军事学》包含了“指挥和行动”、“进攻和防御”和“虚假和真实”等矛盾,《经济学》包含了“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成本与收效”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等矛盾,人们认识其矛盾而产生的理论学说只有是辩证的才有可能是科学的。如《毛泽东军事思想》就比较科学,毛泽东讲军事处处讲辩证,其中讲静止(建立革命根据地、党组织联络站)和运动(运动战、游击战和伏击战等)、分散(把军队分散在农村、化整为零打游击战)和集中(“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统一战线”)、原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与灵活(“游击战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进攻(“农村包围城市”)和防御(“积极防御”)等矛盾的统一、联系、变化和运用,因此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或以落后胜先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知道,辩证法或辩证思维是让人有智慧的一种方式方法,如果一个人缺乏这种方式方法,就会变得愚蠢。至此,我们来看一个寓言故事《人生三大陷阱》。
一个农夫进城卖驴和山羊。山羊的脖子上系着一个小铃铛。三个小偷看见了,一个小偷说:“我去偷羊,叫农夫发现不了。”另一个小偷说:“我要从农夫手里把驴偷走。”第三个小偷说:“这都不难,我能把农夫身上的衣服全部偷来。”
第一个小偷悄悄地走近山羊,把铃铛解了下来,拴到了驴尾巴上,然后把羊牵走了。农夫在拐弯处四处环顾了一下,发现山羊不见了,就开始寻找。
这时第二个小偷走到农夫面前,问他在找什么,农夫说他丢了一只山羊。小偷说:“我见到你的山羊了,刚才有一个人牵着一只山羊向这片树林里走去了,现在还能抓住他。”农夫恳求小偷帮他牵着驴,自己去追山羊。第二个小偷趁机把驴牵走了。
农夫从树林里回来一看,驴子也不见了,就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哭。走着走着,他看见池塘边坐着一个人,也在哭。农夫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那人说:“人家让我把一口袋金子送到城里去,实在是太累了,我在池塘边坐着休息,睡着了,睡梦中把那口袋推到水里去了。”农夫问他为什么不下去把口袋捞上来。那人说:“我怕水,因为我不会游泳,谁要把这一口袋金子捞上来。我就送他二十锭金子。”
农夫大喜,心想:“正因为别人偷走了我的山羊和驴子,上帝才赐给我幸福。”于是,他脱下衣服,潜到水里,可是他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那一口袋金子。当他从水里爬上来时,发现衣服不见了。原来是第三个小偷把他的衣服偷走了。
这就是人生三大陷阱:大意、轻信、贪婪。
该寓言故事给人警示:一个人要警防陷入“人生三大陷阱:大意、轻信、贪婪”,导致的主要原因看似是因为别人太狡猾,其实是因为自己太愚蠢。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会犯农夫的错误——“大意、轻信、贪婪”,在与人交往中,考虑问题总是比较简单、直接或僵化,说话做事总是比较自私、盲目或冲动,因而自然而然会陷入“人生三大陷阱”。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犯了错误总是责怪别人,这是一种不良的人格品质表现。中国俗话说得好:“会怪怪自己,不会怪怪别人”,再有一句哲言说得好:“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而不是别人”。一个人只要心理素质、思维素质或道德素质低劣,或者不懂辩证思维、辩证方法或辩证法,就必然与魔鬼、强盗或小偷相伴,因此不但会陷入“人生三大陷阱”,还会上演一幕幕、活生生的人生悲剧。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不懂辩证思维、辩证方法或辩证法,这是人类的一大悲哀。现在一些人之所以对许多矛盾问题不能正确理解、把握或解决,很有可能是因为不懂辩证思维、辩证方法或辩证法而导致的。一个人只要不懂辩证思维、辩证方法或辩证法,就必定导致其思维处于低级、低下或低劣,越聪明人越有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一个只要懂得辩证思维、辩证方法或辩证法,就有可能“大智若愚”。一个人无论学习了多少知识、取得了多高学历或拥有了多大权力,只要不懂辩证思维、辩证方法或辩证法,就必然缺乏智慧。一个人只要懂得辩证思维、辩证方法或辩证法,搞好辩证养心,就会智慧人生。
总之,人们要想搞好辩证养心,就要理解什么是辩证,把握辩证的属性,从心理上、思维上、思想上和言行上下功夫,一个人只要懂得辩证思维、辩证方法或辩证法,以及搞好辩证养心,就有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