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真人修身养性说
中条山客
【提要】0、修身——健体;养性——养德行,现本性;1、独树一帜的养生“十要”;2、习练气功导引;3、修身养性有三戒;4、孙真人阐述 “养生五难”;5、十常小劳养生法
孙思邈老先生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与预防疾病,讲求预防为先的观点,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或者少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并提出“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强调“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他提倡讲求个人卫生,重视运动保健,提出了食疗、药疗、养心、养性、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主张。
0、修身——健体;养性——养德行,现本性
孙真人讲,修身是为了强身健体,养性就是要修养德行,展现我们的本性、天性:“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是说服食药饵不见得能够延年益寿,如果不注重道德修养,玉液金丹也是白搭。培德遵道,是一切养生法之前提。通过修身养性,回归我们的本性、天性,达到延年益寿。
心者,神之舍,心静则神安,心动则神疲。静以养身,俭以养德。正人君子修身,内正其心,外正其容。静则神藏,噪则神夭。故养生以养心为先,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心宁。
1、独树一帜的养生“十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
啬神。孙思邈认为,日常生活中,需要劳神之事确也不少,但“多思则神殆”,过多的思虑不但不益于健康,反而会导致心气郁结,引发疾病。因此,在生活中,要力争保持乐观,不为琐事所扰。以坦荡开朗的胸怀,直面生活、从容处事。
爱气。传统中医健康理论中,保护精气乃重中之重。因此孙思邈坚持“人之寿夭,在于撙节”的观点。并认为,养精蓄锐要从年轻开始。所以,平时,我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起居、饮食和锻炼习惯,时刻保持气血的旺盛和畅通。
养形。孙思邈认为,养形即修身。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壮体魄,再好的理论也只能是空谈。“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又告诉我们,生命在于运动,好的身体离开持之以恒的锻炼和保养。
导引。中医理论认为,健康的前提就是要保持经络疏通、气血畅通。于是,导引便有了用武之地。在此基础上,孙思邈还摸索总结出呼、吹、嘘、呵、唏、呬六种方法,成功用于疾病预防和治疗。
言论。言多必失,作为经验之谈,早已人人皆知。但 “日出千言,不病自伤”,说话多了,竟还会影响健康的道理,所以孙思邈又对症下药,告诫大家要做到“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繁而我小记”。
饮食。常言道:“病从口入”。所以,在饮食方面,孙思邈主张:“非其食不食。非其食者,所谓猪豘、鸡鱼、蒜鲙、生肉、生菜、白酒、大酢大咸也。常学淡食。”还特别强调不能暴饮暴食,保持 “不饥不饱之间”最为适合。
房事。一方面,孙思邈认为精满自溢。和谐的夫妻生活,既能增进感情,也能促新陈代谢,并非于身体不利。一方面,又引述彭祖之说“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劝人们适度和节制房事。
反俗。孙思邈的反俗之说,主要体现在时间养生,精神养生,运动养生,生活养生四方面。主张遵循自然规律,与四季直通,和阴阳同步。始终让人体与外部环境协调一致,保持心态平衡,减少私心杂念,顺其自然之中修身养性。
医药。在维护身体健康方面,孙思邈主张预防保健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药物之功效,他认为,有病人必须及时用药。既主张静养,又主张运动;既主张食补,又主张药治;既主张保精,又主张节欲。这便是其辩证统一的独到养生之观。
禁忌。在《千金方》中,孙思邈针对日常养生保健,提了很多的生活禁忌,涵盖饮食、言行、神气、房事等各个方面,几乎无所不包。尤其是饮食方面,罗列而出的一年“十二忌”,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很强的实际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养性之士,唾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懻。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不欲甚劳,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不欲甚劳,不欲甚逸,不欲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走车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愿,不得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欲露卧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五味不欲偏多,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
2、习练气功导引
习练气功导引,可以旺气养气,祛邪愈病,谓调气可疗“万病大患”。当天行疠气流行之际,调气可以“免患”。无病的人练功可以理气,俾气息得理。百病不生;若消息失宣,即诸疴竞起。平素体壮者,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提示练功是“预防为主”、实内攘外的好办法。孙真人论气功十法:
一是入静法:择密室佳境,在“闭户安床暖席”的条件下,采取“正坐偃卧瞑目”的姿势,静心平气,令“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才能入静。“心无所思”,就是要排除杂念。怎样排除杂念呢?就是要做到“不思衣食,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曲直,不思得失,不思荣辱”。每当杂念兴起,即“渐遣除之”。当“以鸿毛著鼻上而不动”之时,オ算是高度入静。静则松,松则有利气聚丹田,气行周天。如此“导引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
二是导引法:每旦夕展两手于脚膝上,徐徐按捺肢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良久,徐徐乃以手左托右托,上托下托,前托后托,瞋目试口叩齿,摩眼押头,挽发放腰……双作只作,反手为之。然后掣足仰振,数八十、九士而止,仰下,徐徐定心,作禅观法”。这里的按肢、吐纳、手托、摩眼、压头、叩齿、浴发、松腰、掣足诸法,类似后世的保健按摩和保健导引。动式导引是动功,“禅观法”是静功。导引动作完毕,接着做禅观法,是动静兼修,形神意息并调的功法。
三是调气法:这是卧式调气法。要求夜半后目中前,气生之时调之,目中后夜半前,气死之时不得调。调气之时,铺要厚软,枕头高下共身平,仰卧床上,“舒手展脚,两手握大拇节,去身四五寸,两脚相去四五寸,数数叩齿,饮玉泉,引气从鼻入腹,足则停止,有力更取,久住气闷,从口细细吐出尽,还从鼻细细引入,出气一准前法,闭口以心中数数,令耳不闻,恐有误乱,兼以手下筹(屈指计数),能至千则去仙不远矣”。
本法的大意为,按时摆好仰卧姿势,先行叩齿饮泉,后行吐纳,心中默数次数,为36、72等九九之数之一遍,如此调气至千遍以上,就有健身长寿的意义。
四是练精法:朝旦未起,早嗽津,令满口乃吞之,琢齿二七遍……名曰练精。此与后世的保健功中的搅海、嗽津、饮泉、叩齿法类似。孙氏很重视“练精”法,谓“轻轻服食玉泉,并琢齿,使人丁壮,有颜色,去三虫而坚齿,功效良好。
五是内视法:有二。一是“黄帝内视法”,存想思念,令见五脏如悬磬,五色了了分明,勿辍也。二是“迎气”内观法,“每旦初起,面向午,展两手于膝上,心眼观气上入顶(百会),下达涌泉,旦旦如此,名曰迎气”。行此法之时还要结合吐纳术,“常以鼻引气,小微吐之,不得开口,复欲得出气少入气多”。多吸清气,微吐浊气,吐故纳新。若吐多则元气随出,不可不慎!
六是禅观法:“禅观”和“内视”的性质相同,唯存想导气各异。“禅观之法,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为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渐渐入项,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汩汩然,意专思存,不得外缘,斯须,即觉元气达于气海,须臾,则自达于涌泉,则觉身体振动,两脚踡曲,亦令床坐有声拉拉然,则名一通。一通二通,乃至日别得三通、五通,则体悦怿(yì高兴),面色光辉,鬓毛润泽,耳目精明,令人美食,气力强健,百病皆去,五年十年,长存不忘,得满千万通,则去仙不远矣”。
七是按摩法:以手按摩有三法。一为摩头面耳部,谓“清旦初以左右手摩交耳,从头上挽两耳,又引发,则面气通流,如此令人头不白,耳不聋”。二为单独摩面,谓“摩掌令热以摩面,从上向下二七过,去皯气,令人面有光,又令人胜风寒,时气寒热头痛百疾皆除”。三为摩腹为至之法,可结合摩面或行步法。如“每食讫,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腹内有阳明胃肠,阳明脉布面,故摩腹面,是谓阳明之气也。又“食毕当行步踌躇(从容行步)计使中数里来,行毕,使人以粉摩腹上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能饮食,无百病”。
八是步行法:每日坚持定时定量的从容潇酒行步,可以运动全身,畅流气血。假如配合调息调心,意守丹田,是为有气功特色的行步,具有健身延年的意义。故孙氏曰:“百行周备,虽绝药耳,足以遐年”。上述按摩法中的“行步踌躇”数里,能健运脾胃,生化气血,故能却病。孙氏又谓导引后或饭食后,可以“徐步庭院间散气”。言徐步能通导气机,避免积滞。
九是吐纳法:“口吐浊气,鼻引清气”,谓之“吐纳”。一般的吐纳法,是“常以鼻引气,小微吐之,复欲得出气少入气多”。吐纳的深度加强,名为深呼吸法。如上述调气法中的“引气从鼻入腹,是则停止……出气一准前法”即是“吐纳之术”,(能)流行营卫”,又能聚精还丹,存真归元,变大虚虚无之气,为人身无为之气。若能深呼吸的进一步锻炼,可形成“胎息”。“胎息”者,吐纳微微,似有似无,如胎婴之息,将气升华得更精粹,能供给人体更强,大更雄厚的生命物质与原动力,使五脏坚强,全身壮实,寿尽天年。所以孙氏说:“胎息守五脏,气至骨成仙”。
十是吐纳六字决:依呼、吹、噓、呵、唏、呬六字行功之法,叫做“六字诀”。本诀可疗五脏病,“若患心冷病气即呼出,若患热病气即吹出,若肺病即嘘出,若肝病即呵出,若脾病即唏出,若肾病即呬出”。
3、修身养性有三戒
孙思邈在《孙真人卫生歌》中写到:“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
4、孙真人阐述魏晋时期嵇康“养生五难”
孙思邈认同嵇康养生有五难,能够去此五难,则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
名利不去为一难。名缰利锁是人生的贪念。钱不过是金数两,名不过是纸半张,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远离名利场,风雨晴和。醉心于追逐名利,为名为利舍弃身体、舍弃生活,比如为了名利喝酒、熬夜、委曲求全等,这都不利于修养身心。
喜怒不除为二难。喜怒哀乐是情绪的纠葛。如果世上真有地狱,它就在人的心中,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人生种种,波澜不惊,控制你的情绪,别让情绪控制你。经常大喜、大悲、动怒、情绪激动,会影响到身体内的压力水平和正常代谢,比如中医讲怒则伤肝,情绪上的大波动能伤害到我们的五脏六腑及身体内循环。
声色不去为三难。声色犬马是身心的放纵。酒如穿肠毒药,色能蚀骨销魂,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源,戒除酒色财气,自得养生真谛!花天酒地、好逸恶劳、房淫过度,会损伤人体的精元,耗损太过,对保养身体极为不利,会损耗“先天之精”。
滋味不绝为四难。浓肥辛甘是口腹的骄奢。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但做平常人,修得平常心,方享岁月悠长!喜欢吃的食物,比如说油炸的、辛辣的、甜蜜的,大多都是对身体调养不利的,不能克服口舌之欲,最伤脾胃,损耗“后天之本”。
神虑精散为五难。精气神采是培元之本。劳多伤精,话多伤气,思多伤神。精足邪不侵,气足疲不扰,神足意乃定。善修精气神,则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自可延年益寿!想的太多、神思抑郁,最伤心肺,神思太过、心神耗费太多,不是长寿之法。
5、十常小劳养生法
孙思邈的养生理论虽然博大精深,但操作起来简单易行,关键是要持之以恒。他说:“道家养生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小劳者即强度较小的运动。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形劳而不倦”。“常欲小劳”,就是经常小运动,喜欢小运动,并养成习惯,持之以恒。这种养生方法,可称之为“小劳养生法”。这种养生方法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包括导引、吐纳、按摩、打坐、散步等,随时随地可做。
发常梳。古法是将手掌互搓至掌心发热,然后十指向后,由前额往后“梳”,经头顶、后脑至颈部,早晚各做数次。此法有醒脑开窍、安神定经、明目祛风等作用,并可防止头痛、耳鸣、脱发等,用梳子也有这样的功效。
目常运。先合眼一会,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转动,望向上、下、左、右四方,顺时针一圈,逆时针一圈。重复数次。此法能改善眼周血液循环,对视疲劳、近视、弱视、老花眼等有一定效果。
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不要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叩齿次数不限。此法可促进消化酶分泌,防止蛀牙及牙骨退化。
头常仰。站立,闭目,垂首。然后慢慢抬头,先仰头,然后头向左扭,向右扭。动作要慢,不要太快,以免头晕。此法可改善脑部供血、供氧,缓解颈肩肌肉疼痛。
津常吞。孙思邈《养生百字铭》云:“晨兴嗽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早上起床后,垂膝或盘腿静坐,闭口目,舌抵上腭,缓慢呼吸,待到口中有津液,便分两三次吞下。此法有补精益气、强健内脏的作用。
耳常鼓。孙思邈《养生百字铭》云:“亥寝鸣天鼓。”意为晚上睡觉前,双掌掩耳,双手食指压住中指,然后以食指用力弹向后脑壳,耳中可听到“咚咚”之声。此法有改善听觉能力、增加记忆力的效果。
腹常揉。双掌互搓至掌心发热,然后双掌交叉压于腹上,围绕肚脐搓揉,先顺时针揉,再逆时针揉。此法有增强肠道蠕动,改善肠胃功能的作用。
面常洗。这里的“洗”是指用手掌搓脸。暖手后将双掌覆于脸上,上下内外搓揉,搓至脸部发热。此法可改善脸部血液循环,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减少脸部皱纹。
腰常摆。站立,身体缓缓向左转,右手拍打小腹,左手拍打后腰命门穴。然后身体向右转,左手拍打小腹,右手拍打命门穴。此法有健肾固精,改善腰部疲劳的作用。
脚常搓。先用右手搓左脚,搓热后用右手拇指按摩左腿涌泉穴。然后用左手搓右脚,搓热后用左手拇指按摩右脚涌泉穴。按摩穴位时要用力,穴位有酸痛感为佳。此法有补肾温阳、调节失眠等作用。
以上“十常小劳养生法”是孙思邈身体力行总结出的经验。常常“小劳”使他一生充满活力,至90多岁时仍“视听不衰,神采甚丰”。
2023年9月20日星期三,陕州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