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棗」滔滔不絕
{文摘}行动是最有力的示范,老师是最鲜活的榜样。
人類靈魂工程師、蠟燭、教授就是大學(黃達人)。
曾經在疫情期間聽一網課,一名校的黨委書記,幹了十年了,好像是下午課,一開始在綫總共才7、8十人,來來去去不過1~200人。貴為學術名家和名校領導,本來我以為講座會像黨委書記一樣有領導範,結果一講起來,滔滔不絕,一氣呵成,直到講完,摘下老花鏡,喝口水,主持人講話,他喝完水,看一下評論區,其實沒幾個人留言,好像四五個人。我有留言,他應該看到了,我寫的是“很有趣”。
一句話,做了一輩子教師,一講起課來,就落位為老師,就身不由己,非要一口氣講完不可,即改不了了。而且,可能有的越講越激動,講得把自己可能不想講的也都講出來,生怕學生學不會;而學生可能早就聽夠了!一講完,一窩蜂跑了。
這也許就是為什麼要設立教師節,要尊師重教,可悲的是網絡上這幾年撒五毒,也波及這一群體。
一個人,小時候可能怕老師,大一點了知道從老師那裏獲得真知識,大學裏可能亦師亦友(客氣話),實際上,徘徊在道德的門口、過道里;抑或沾名師的光。有的自己也很有名氣了,實際上幾十年一直在消費她的導師,而這種人不會真在尊重她的老師的。
我們都知道過去叫“師父”,我以前出門還隨口叫陌生人是“師傅”。這說明,這一社會文化隨著教育的發達逐漸弱化,直到現在,教師僅僅是一個職業。貌似需要政策傾向或市場調節?
滔滔不絕是因為壓力過大,且重複性過多而易遺忘,換言之,教師資格獲得難(為了爭取資質客死美國),維持難(因去留而殺人),善終也難(到了最後可能人心冷暖)。
一些實務和教學相結合的老師可能會好一點。但是,因為老師所從事的實務多是前沿研究,還沒有現實經濟價值和利益顯現出來 ,也是沒有經濟補償的。說白了,教師收入也是再分配的結果,這也是為什麼培訓機構亂象叢生的原因。教師專職,激勵機制難以靈活,市場就鑽空子。
有的老師可能是享受型的教學模式,純粹熱愛?估計生活壓力小或自始至終要求不高。
天亮了!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陶行知
這是人民教育家的話,而人民的話又是什麼?
~~Chamheiquen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