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屬性


  「讀書會」概念屬性

       

  ​《道德情操論》以前說過了。

  ​《灋源》和《共同體與社會》兩本書的手法類似,便於我們理解它們。

  ​《共同體與社會》從社會/心理/法律層面闡述了共同體與社會諸關係。

  有意思,“六榕”是指廣州六榕寺,是因為寺廟裏有六棵榕樹而印象。說是這個寺廟被六棵大榕樹圍繞之勢,因此而特徵。

  共同體實際上就是這裏的“榕樹”,它本該屬於社會,而社會因共同體而被特徵。實際上,這種100多年前的名著被現代人吸收的差不多了。這本書挺厚的,現在打折也要7、80塊錢。

  榕樹成了寺廟的名字,共同體也應該成為社會的名字,那就是各種共同體:命運共同體、人與環境共同體、水草/湖林共同體等等。該書總體上來說是描述人類命運共同體。

       

  所以“共同體”是個西方概念。這個“西方”對於“共同體”來說,主要是西方的歷史,我個人認為還是羅馬共和、英國殖民,以及歐洲三、四百年戰亂的那段歷史,即WEST巴伐利亞會議的結果等影響下的產物。

  具體點,歐洲人覺得不管是希臘民主還是羅馬共和不應該成為國家或社會的限制性概念,而應該視為不同的共同體的同一個社會。所以,有了近現代的歐洲,包括其富足的這一百多年和成為美國的社會財富。

  ​​還有一個就是為什麼是我們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並不斷推進?不難理解。

  共同體作為一個概念像榕樹一樣,南方廣東很多榕樹盤根錯節,我是比較喜歡的,感覺大自然的造化,人的親近比較舒服。特別是北方人,就像見了椰子樹一樣。

  共同體是個西方概念,但是,我們聽了覺得很親切。概念有其時代性,民族性和社會性。其實和科學一樣,都有其規範化要求,只不過概念被科學所利用。

       

  我們現在還處在科學的時代裏,相比較宗教時代,雖然西方國家仍然以宗教信仰為主,就像居里夫人說的,科學家就應該(心無旁騖)為科學服務。

  不過呢?後現代逐漸瓦解科學的性質,概念面臨文化變異的侵蝕。像人類學把人類各種傳統文化都經緯現代認知以實用。作為應用型技術它的侷限性似乎成了具有科學性的尚方寶劍。

  在此基礎上,概念煥發青春,普適性被區域化,其生命力旺盛。未來可期的一百年大概就是這麽回事。

  估計,概念的科學性會下降,其性質也是五花八門。

  ~~Chamheiquen​​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