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父亲去世已经六年了。六年来,在世的亲人们包括母亲和我在内,都设法给父亲坟边栽种树苗,以期望树荫幽静庇护坟墓。
六年来,树没有种活过,母亲说主要是太干旱了。
2017年冬季,父亲病故。在生产队各级干部和同村乡亲朋友以及亲戚们帮助下,母亲和我体面地埋葬了父亲,在生产队集体墓地起了新坟。刚起的新坟,黄土散发着芬芳,形成一个圆土堆。确定坟墓地址时候,乡亲们请我现场勘验确认,因为我是长子。
父亲墓地东西长三米二,南北宽三米,面积九点六平方,是双筒墓;深度两米五,以挖掘机机械力完成。整个墓地朝向为东南方向,即面向南,偏东,朝向太阳升起地方。
父亲刚刚下葬的第一个清明节前夕,我的表哥从孝通周边的甜水井村附近弄了几个柏树苗,栽种在坟地周围,并浇了几桶水。几个柏树苗没有活过秋季,到冬季就死了。再后面陆续栽种了几年柏树,始终没有活一个。开过几次家庭会议,大家都说主要是太干旱。
2023年夏六月,关中大地在小麦收割前后下起了老淋雨,母亲在雨天路滑情况下意外骨折,我从上海驾驶轿车飞速回去——母亲七十岁出头了,骨折对老人来说是大事,我必须回去看看。母亲无大恙,只需静养休息。妹妹也从西安回去探望母亲,我们探望母亲同时,到坟地里,给祖父母和父亲烧纸祭奠。南街村的表哥开农用三轮车带妹妹和我去的坟地。表哥对我说:坟地羊肠小道,轿车在这种路上,不如农用三轮车。
祖父坟前栽种的柏树活了一颗,现在有一人多高了;夏六月坟地里绿意嫣然,柏树也郁郁葱葱;当然,坟地里更多的是带刺的沙棘,这是一种干旱气候下生存的植物,有刺。
二
坟墓二字,包括阴阳。坟在地表上面,是阳;墓在地表下面,是阴。所谓阴阳两隔,就是我们活着的人在地表上面,呼吸着空气,斗争着利益,抢夺着资源,维持着生存;死去的亲人埋在地表下面,密封在棺材里,入土为安。
幽冥之界,有没有斗争,不得而知;或者也有贫富阶层——不然人们就不会总说“穷鬼”、“饿死鬼”之类的词语,鬼或也分贵贱吧。
三
我用了十年时间,走马观花地读完了《四库全书》。其中,“子”部读的相对仔细些。这里面以文学作品形式提供了大量信息,包括历史文献知识,也包括文物信息。社会上人们经常说,学文科没用,如果不考公务员,文科都不好找工作,发不了财,挣不了钱。这种观点也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哲学社会科学在意识形态层面确实如此;说不对,是因为哲学社会科学中真知识蕴藏的财富不可胜数,有无数个黄金屋和颜如玉。我们随便举个例子,就说《四库全书》中记载的历代王朝和贵族的丧葬信息,就够一个掌握信息的文科学者指导几十个考古队挖掘几百年——当然,也可以指导盗墓团伙。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的几年,全国各地盗墓和倒卖文物呈高发事态——餐饮、酒店、旅游、工业都被疫情冲击,那就向地下挖掘财富。历朝历代都是如此,过去国家组织的部队挖掘坟墓,给挖墓的还封个团级干部,相当于校尉级别。所以我常常和妻子说,《道德经》说的是对的——“天下有道,则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我们这些肯沉下心钻研的人,社会秩序好,我们就好比不用打仗的战马,天天在乡村道路上套个皮轮车,一边走路,一边留下一地的马粪;社会大乱了,我们这些在城郊和城市之间拉车的马就从皮轮车里放出来,配上战马的马鞍,变成戎马。如果说,读文科的书总感觉没用,那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达到无我境界了,另一种是没读深入,没从书里文字中间分析出大量财富密码。知不知是一回事,干不干是另一回事。有没有十步必杀的本领是一回事,有了本领,到了十步范围内,杀不杀,是另一回事。
根据《四库全书》记载,中国古代在春秋战国之前,并无坟。《白虎通》和《礼记》都有清晰记载。《礼记》说春秋战国之前“墓而不坟”,不封不树。就说人死了后在地表下面挖坑形成墓,但在地表上面不形成土堆,不形成坟,也不栽树。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相关文献清晰证明了殷商时代人们时候是“墓而不坟”,包括推翻夏朝统治的商汤,死后也没有隆起在地面上的坟(岳洪彬:《黄泉观念》,社科院考古所,2018);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死后都埋葬在“毕”地,也是“墓而不坟”。
四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墓而不坟”提出不同意见的圣人。孔子说,人死了,地里一埋,地面上连个土堆堆也没有,也没有碑,也没有树,后面的人想纪念都找不到地方。由于孔子创建的儒家宗教理论体系有个巨大的BUG需要打补丁,这就是所有宗教都无法回避的死亡课题。孔子主张纪念死去的人,构建了儒学理论体系逻辑闭环系统。从此,死人以后,除了地地下有墓,地上面也有土堆堆,叫坟。地下地上结合,总称为坟墓。
孔子给出了土堆堆的高度:“崇四尺”(《论语》,古籍出版社,2002)。古代十尺为一丈,一丈为2.31米,那么一尺就是0.231米,四尺就是0.231*4 = 0.924米,大概一米左右,半人高。孔子死后,弟子就给孔子墓地上起了坟,高四尺,供人拜祭。
此后,墓地上有坟逐渐流行,并坟周围逐渐栽树。
《白虎通》记载:“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天子坟高30米(一仞等于10米),周围栽种松树;诸侯坟高13米,周围栽种柏树;大夫坟高一米六;周围栽种摇钱树(栾树);士坟高一米左右,周围栽种槐树。孔子是按读书人“士”的标准起坟堆的。
按等级社会丧葬标准,老百姓坟周围只能种杨树或任由沙棘树、野枣树野蛮成长。随着封建社会消灭,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社会生产力巨大飞跃,许多等级规矩消失了,老百姓坟地也可以栽种柏树松树了,更先进的人口密集地方,干脆取消土葬,一律火葬,然后城市统一规划陵园,栽种松柏,每个老百姓可以购买一两平方的坑位,把骨灰盒放在里面,供后代纪念。近几年,上海已经不允许清明节烧纸了,说污染空气环境。
五
我和妹妹说,请母亲和表哥想办法买些摇钱树和槐树的树苗,看看能不能活。世界上许多事情很奇怪,野枣树、野沙棘树,没有人管,照样生长茂密;专门种植的树,反而难活。
现在土葬普遍墓坑深度在两米五到三米之间,远远没有达到“九泉”和“黄泉”深度——考古文献表明,黄泉是地下水水位深度,在地下11米到15米之间,地下水吃水线在地下8米到9米,一般在地下9米,会涌现黄色泉水,所以叫“黄泉”或“九泉”。古代王侯将相墓葬,要深挖到地下11米到15米之间,棺材要在地下水吃水线再往下一米到两米,以达到九泉之下的幽静和安宁。考古挖掘证明,绝大部分王侯将相墓葬深度集中在地下11米到15米之间。老百姓墓葬过去一般在地下一米五到地下三米之间,黄泉肯定是达不到深度的,但可以防止尸体被野狼或狐狸刨出来吃掉。
六
我探险攀登贺兰山、探险攀登南太行山、探险腾格里沙漠、探险罗布荒原、探险黄河源头等地时候,对每个地方墓葬都有深入考察。贺兰山脚下有西夏王陵多座,不少已经被盗;南太行山河南河北交界处有大量殷商王公贵族墓地,包括著名的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妇”读音为ZI,同 子)墓地,就位于南太行山下、洹河边上;罗布荒原上小河墓地出土了3800年前保存完好的楼兰新娘和小河公主;等等等等。这些探险活动和考察活动,若无《四库全书》知识指引,那么就是瞎考察;若按其文字记载考察,就发现世界上没有神秘的盗墓客。许多电视节目把一些盗墓高手说得神乎其神,包括小说《盗墓笔记》,搞得充满神秘,其实没有什么神秘。你读《四库全书》就知道,根据礼制,墓葬两百平到四百平之间就是帝王墓葬,根据“墓必起于丘陵”原则,到山梁口附近必有墓口;知道了墓口,知道了封土颜色,知道了墓葬平面图,知道了墓葬面积,知道了墓葬地下深度,知道了墓葬防卫设计,就缺一把洛阳铲和一颗盗墓的心——这就是哲学社会科学(文科)无用的大用,有所为有所不为。
七
孔子之后,墓葬逐渐从节俭迈向奢华,从简约迈向奢侈,从薄葬迈向厚葬。李白写诗说:“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说:“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厚葬就意味着大量财富埋入地下,天下大乱时可从地下取财。别说天下大乱,就三年疫情,地表上许多行业萎缩,失业加剧,收入缩减情况下,盗取古墓和挖掘倒卖文物行为就抬头——活人的钱不好挣,就向死人要钱。方法就是挖墓。迄今为止,地下财富已经被盗取的不足埋入地下的百分之一。要知道墓葬地址,就读《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全文大约9亿字,全部认真读一遍需要三百年。可以不全读,可读“史”部,里面记载了许多风云人物、帝王将相如何死的,事后埋葬何处,陵墓规格,等等,很细致。当然,读了不一定去盗取,但起码有这个本事——哲学社会科学不是无用,是大用不用,大象无形。许多人不过只是读了很薄的一本《礼记》或一本《白虎通》,就能吭哧吭哧挖墓,结合星斗方位,往往判断准确。宋辽以后,社会财富增多,厚葬流行,这些朝代墓葬循山构建,多有财富。社会稳定,工作稳定,生活稳定,你就不向地下求财富,做一个盛世拉皮轮车的马;天下若大乱,你也有本事向地下取财,不至于饿死——这些财富信息,就在书中,在《四库全书》中。由是观之,书中自有黄金屋,老祖宗没有骗人。
八
当代坟墓没有盗取价值可言。六年前我埋葬父亲,把父亲常用的一个老年手机一并埋入地下。过了一两周,母亲便去电信办理了手续,把父亲手机卡里几百块话费余额转了出来,让活着的人继续使用。当然,我父亲是普通群众,不是王侯将相。现在社会,就是王侯将相,也不过火化,后面给一个骨灰盒,放在几平方墓碑坑里。有什么可盗取的文物和财富呢?
西北干旱,父亲坟地前栽树几年不活,活着的亲人们并未放弃。我希望在布满顽强荆棘和枣刺的野树野草之间,能栽种活几颗树,无论是松柏树,或是摇钱树(又叫栾树)槐树,都是一件成功的事。这种事成功意义不仅在活着的世间,也在幽冥之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