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点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陈柳钦教授:以“千村千面”发展逻辑激活乡村振兴


 

文| 陈柳钦  钦点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北京中宣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

 

     毫无疑问,目前中国乡村的确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乡村振兴目前已经到了需要提升发展素质和水平,塑造富有乡愁记忆的特色地域空间的高质量阶段。然而,不少地方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依然缺少特色,乡村发展模式几乎“千篇一律”,大都是有样学样,“依葫芦画瓢”,放在任何一个村都可“共用”,缺少了各自乡村的独有特色,给人一种“千村一面”的雷同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大好事,但如果因此让农村变得“千村一面”、一刀切,刮风搞运动、做表面文章,急于求成、盲目举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难免“水土不服”。
      乡村振兴不能只是口号和标语而缺乏落地实践。从发展模式上来看,乡村振兴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一条路径、一个模样,而是处于千村千面、万乡万态的自主创新、不断变革之中。经济发展是动态的,不仅取决于乡村的实际行动,更不可避免受外部环境影响,及时调整革新是各村发展的自我修养也是唯一出路。中国地域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此乡村振兴不能千村一面,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按规律办事、顺潮流而为、找切入点实施,打出发展、建设、治理“组合拳”,拓宽“路子”,千村千面,百舸争流,发挥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乡村在空间上相对分散,每个区域因其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风俗习惯,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千村千面,规划也需因“村”而变,要依托村落既有的发展条件、自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底蕴,来进行“小而精”的乡村规划。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每一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独特的DNA,都有与其他地方不同的东西,规划最怕复制别人已经建好的东西。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这是对村庄规划的要求,也是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村面貌变化的期待。因此,在发展规划上来看,乡村振兴不能割裂乡村图景,而是要点面结合、错落布局。既充分发挥规模效应,集中连片开发,结合资源承载力和建设适宜性评价,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以示范带引领全域开发,集中人力物力资源以一域谋划全局,打造乡村发展特色样板。同时又要侧重打造特色站点,提炼当地文化底蕴要素,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时代特色,将村庄规划与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现代化生活元素有机融合,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丰富乡村内涵层次,为乡村增添星罗棋布、曲径通幽的别样旨趣。要组织各方力量投入乡村规划建设、乡土建筑设计、乡村环境生态美化设计、乡村造物传统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乡村艺术节等课题的规划研究与实践,使乡村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农业景观、风貌景观形成有机整体,防止乡村建设“千村一面”。
        乡村振兴,光有“颜值”不行,还得有“内涵”。从发展趋势来看,要明确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是城市化。乡村发展不是为了让乡村消失,也不是简单地将城市建设复制到乡村,更多的是对各类村庄的传统建筑、文化遗址遗迹、文化元素进行有效保护。一方面要按照“修旧如旧,就地取材”原则,决不能用推翻重建的方式改造农村,决不能用建设城市的手法造成乡村原生态的人为破坏,更不能是千篇一律的“穿衣戴帽”,要走出“包装”怪圈,变“包装”为修复,保存原貌,留住乡愁。另一方面根据村庄自然条件和村民集体意愿,在村庄发展上适当“留白”,为乡村民生设施、文旅设施及农村物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弹性空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要坚持以产业为首,首要问题一旦解决,后续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业包括现代特色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村生活性服务业、乡村传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乡村建筑业、乡村环保产业、农村文化产业,等等。因此,要更加注重多种产业的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形成一二三产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发展一个产业带富一方,建设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