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鲁迅的儿子也不容易
2022-05-13
周海婴,《直面与正视——鲁迅与我七十年》,作家出版社,2019年版
大概是到了晚年,自觉时日无多,想为历史留下一些材料,也为自己作些辩白,诉说一番冤屈。我猜度这是海婴先生写作这个回忆录的动机。
一生头顶着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儿子的“光环”(帽子),被寄予希望,被要求上进,成为表率,成为楷模。无奈资质平平,无特殊才能,无特别贡献。总在关注之下,应该是不自由且不自在的。海婴先生似乎也没有太大的追求,只是平平淡淡过着平凡人的生活。其实,这正是他父亲临终前对他的希望。鲁迅遗嘱中留给海婴的一句话是——“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不过,因为父亲是伟大的文学家,且被奉为“第一圣人”,而且母亲后来成为国家高级干部,父母的荫庇还是享受到了的。当然作为名人的后代,也经历过一些常人经历不到的挫折或冤枉。比如有人提出过鲁迅的遗产应该由谁继承的问题。海婴总的来说是个老实人,遵照父亲的遗嘱,没有打着父亲的旗号干过招摇撞骗的事情。名人后代堕落的,坏事干尽有不少,海婴倒是没什么丑闻。那个时代,全中国都在利用鲁迅。有的利用鲁迅谋取政治利益,有的利用鲁迅获取学术声望,有的利用鲁迅得到商业利益。海婴作为鲁迅的儿子,应该是没有专门利用鲁迅来谋取私利的。
海婴的这本书,受到过王锡荣的很多批评。在王锡荣的《鲁迅生平疑案》中,有好几个“疑案”是专门批评海婴此书的。海婴应该是宽厚之人,谦虚谨慎,谨小慎微,他在书中有一些牢骚,却没有公开批评别人,没有过激的言论。针对王锡荣的批评,他后来也没有作出回应。王锡荣借批评海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海婴则对介入论战没有兴趣。这一点,他与他父亲很不一样。他父亲可是睚眦必报的。
我读此书才知,顾明远先生是海婴的妹夫。顾夫人周蕖是周建人的小女儿。顾先生是著名教育学家,曾经是北京师大的校领导。也是读此书才知,许涤新是海婴的舅舅。许先生是著名经济学家,也是老资格的革命工作者。此书的扉页上,有顾明远先生的题词“实事求是,直面自己的人生。”
海婴此书,讲他少年时代的生活,他眼中的鲁迅,讲鲁迅去世之后他们母子的生活。许广平曾经被日本人关押,在内山完造先生帮助下获释;后来在共产党安排下,他和母亲经香港去东北,后来又去解放了的北京;他在北京上的大学,努力靠近党;他母亲许广平成为国家高级干部,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文革”中江青曾利用许广平来打击周扬等人;江青试图霸占鲁迅的书信,许广平为保护鲁迅书信与江青斗争,居然被气死;海婴作为一个普通公民过着自己的普通生活;后来,他儿子因为婚姻而引起轰动全国的风波;后来,海婴又因为鲁迅著作的版税问题引起注意……
海婴的写作总体而言还是谨慎的,试图还原历史的真实。至少是不想给自己脸上贴金,不想弄虚作假。很多研究者或写作者都是利用鲁迅来谋取个人私利的,而海婴写鲁迅,却不是为了利用。
下面录一些片段,稍作评析。
1,关于鲁迅去世。
鲁迅的病逝,许广平和周建人都认为须藤医生有误诊的责任,甚至有谋害的嫌疑。王锡荣在《鲁迅生平疑案》中批评过这种猜测,觉得是家属的神经过敏。鲁迅当年对须藤医生是友好的,信任的。他本身学过医学,对须藤医生的水平和能力是有判断的。曾经有人建议他到苏联和日本就医,或者换个医生试试,他你不出国,也不换医生。许广平和周建人后来将鲁迅的去世与日本“特务”谋害扯在一起,没有什么依据,不排除有谋政治利益的嫌疑。海婴其实也没有必要讲这种没根据的话,违背父亲的意愿,也容易被人利用。
关于死后的事情,鲁迅在遗嘱中交代,“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可他毕竟是大文豪,“纪念”不是他的需要,却是大家的需要。鲁迅的去世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鲁迅的葬礼很热闹,很轰动,甚至很豪华。据说很大部分费用是宋庆龄先生赞助的,包括价值3000银元的棺材。海婴否认棺材钱来自宋庆龄的资助,说是许广平自己出的钱。王锡荣找到葬礼收支的单据,证明海婴的说法不成立。我还是相信说宋庆龄送的比较合理。三千是很大一笔钱。鲁迅一家并不宽裕,许广平一直勤俭持家,一时可能拿不出那么多钱,拿得出也舍不得。再说,还有鲁迅遗嘱的要求。鲁迅也绝对不是那种喜欢讲排场的人,况且是死后。海婴讲这个事情也不应该。一来是根据不足,二来是讲了也没意义,反而会被人说是忘恩负义。
2,关于兄弟失和。
周作人与鲁迅兄弟失和的原因,有人说是鲁迅无意间看到弟媳沐浴,引起误会。海婴解释说,日本人入浴不避男女,有可能鲁迅真的看到。海婴说这个事有些糊涂。如果真是日本人的习俗,信子、周作人及鲁迅都了然,况且周作人在这个问题上据说还算是开明之人,那他为什么要大怒,而且不惜与曾经情同手足的大哥绝交?长辈的恩怨,晚辈实在不宜参与,更何况这属于不足为外人道的隐私。况且,当事人鲁迅和周作人是从来不提一字的。海婴这么一说,仿佛鲁迅真有问题似的,败坏了父亲的形象,很容易被人利用。
讲到周作人的不地道。弄八道湾十一号的房子,几乎全部是鲁迅出钱出力。周作人弄房子的时候不管不顾,住房却挑了条件最好的。而且,驱逐了兄长,后来还不伺候老母。又说周作人霸占了鲁迅的房产,藏书,还挑拨朱安找许广平要钱养老人。海婴说他见过信子一面,信子一见他就咒骂。海婴对周作人很憎恶,有为父亲打抱不平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周作人是大汉奸,表达这种情感,也算是与反革命大汉奸划清界限。许广平和周建人也是有机会就大骂周作人,也有划清界限的意图。许广平更恨周作人一些。周作人曾经是她的老师,本来很尊重的。可是后来周作人不承认他与鲁迅的关系,还说她是“妾”,这就让人憎恶了。至于说周作人不养老母之事,真是各说各有理,周作人也这样说许广平。不过,周建人确实是过分一些的。他不仅不养老母,连自己发妻芳子及三个子女都不养,都是周作人代他养的,他似乎还怪罪周作人养育了他们。
海婴说,信子生孩子后,从日本将妹妹芳子接过来照顾自己的生活,又唆使妹妹诱惑周建人,让他们在一起。到北京生活后,周建人没有工作和收入。芳子受姐姐影响,很势利,很瞧不起自己的丈夫,很不尊重。后来周建人经蔡元培介绍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接芳子母子到上海,芳子过惯了在姐姐身边衣食无忧的生活,不愿意离开北京。他们夫妻关系就断绝了。后来周建人到北京,他的大儿子周丰二还要刺杀他。再后来,周建人的次子周丰三又因为周作人附逆而开枪自杀。这些事都发生在八道湾十一号。这个地方出了太多事情,我以为可能风水不好。
海婴说,鲁迅去世后,许广平负责鲁迅的老母亲及原配夫人朱安的生活。蒋介石送了十万法币给朱安,朱安接受了。对于此事,似乎是有所抱怨,可能觉得与气节有关。试想一下,这种事情鲁迅会不会接受呢?我觉得可能会的。鲁迅很孝顺,是不愿意看着自己母亲受苦的。为了生活牺牲一点气节之类,是有可能接受的。他不是一直接受北洋政府每月三百元的工资吗?后来又接受国民政府的每月三百元。许广平后来经济很困难,给老太太的生活费有时候不及时,可以理解。许广平实在困难,央求周作人负担一半,周作人同意了。说起来,周作人实在不是个东西。他好像还说过“鲁迅的母亲”这样的混账话。海婴又说到周作人曾经鼓动朱安卖出鲁迅的藏书,许广平知道之后找朋友借钱将其抢救下来。海婴倒是对朱安有好感,说朱安是厚道之人,称许广平为妹妹。还说朱安视海婴为儿子,希望她去世的时候由海婴做孝。
海婴对叔叔周建人似乎没有多少好感。鲁迅去世后,许广平希望周建人搬来住在一起,一是节省费用,二是相互有个照应。周建人住了一段时间,又搬走了;对嫂子和侄子关心不够。许广平被日本人拘捕,坐了几个月的牢。当时并没有托付三叔照顾海婴,而是托付给了许广平的朋友。周建人也没有主动采取什么措施来营救许广平,后来是内山完造将她保释出来的。
海婴从小身体不好,有哮喘病,经常请病假,小学阶段很少完整读过一个学期的。母亲为了他的成长操碎了心。海婴很聪明,也很调皮。周建人从他们家搬走,可能与三婶有时候不喜欢他有关。一是海婴与周建人的两个女儿在同一个小学上学,午饭是从家里带去的,海婴吃多了,周建人的女儿吃不饱;二是海婴弄坏了三婶借来的自行车。
1938年许广平办出版社,出版《鲁迅全集》。他们母子的生活来源,主要就靠这部著作。收入不多,生活艰难。母子俩相依为命,甚是拮据。许广平想出去工作,又放不下多病的海婴。郁达夫曾经建议他们到南洋闯一闯,这对海婴的身体有好处,但没有成行。对于嫂子和侄子的艰苦生活,周建人好像一直是听之任之。鲁迅是十六岁死了父亲的,看够了人世间的冷暖。海婴因为有母亲的庇护,感受不深。不过,海婴生性是不敏感的。
3,海婴惹事。
临解放,在中共中央领导安排下,海婴跟着母亲,随着一大群文化界名人到了香港,又一同坐船去了东北革命根据地,然后到了北京。海婴胆子很大,跟一些文化名人有交往。郭沫若给海婴写了首诗,表达对许广平关爱儿子的赞赏和敬意。
海婴有些书呆子气,惹了一些事儿。住在东北一家宾馆时,帮宾馆修好了留声机,自鸣得意,半夜三更开着门放唱片,影响别人休息。有人有意见,也不当面说,而是向上级反映,又通过许广平来教育他。另外一件事,两位战士约海婴出去玩,在野地里教他放枪。结果被上级发现,又说是海婴的主意,要他检讨。海婴很受委屈。这件事儿后来弄清楚了,不是海婴主动。
海婴在东北时上街,在书店里看到鲁迅的著作,买了几本回来给许广平收藏。书店工作人员帮忙送到宾馆,许广平问了问出版的情况。结果,出版社来人,表示歉意,因为出版鲁迅著作而未征得家属同意,并主动支付版税。许广平坚决不要,说鲁迅是人民的,而且现在他们母子是国家养着,不需要这笔收入。对方坚持要给,双方相持不下。众人围观者,似乎对他们母子另眼相看,以为是他们母子找出版社要版税,一时气氛尴尬。后来,许广平收下了版税,换成金条捐给了鲁迅艺术学院。
到北京后,海婴先是到辅仁大学上学,后来又转到北大物理系。他从小就喜欢无线电。一次海婴在宿舍旁观同学打桥牌,却被别人说是沉湎于游戏,又说鲁迅的儿子不应该玩物丧志。海婴觉得很委屈,却又无可奈何。
海婴后来与居住在上海时邻居家的女儿马新云结婚。马家原先是做珠宝的大商人,后来没落了。他们有第二个儿子的时候,准备打掉的。但中央不同意,说鲁迅的后代人本来就少,于是留下。后来又生了几个孩子。
4,许广平去世。
解放后,许广平成为政府高级官员,做过政务院副秘书长,妇联副主席。因为住在机关不方便与人交往,就在外面买了座四合院。后来又因为住自己家四合院生活不方便,周总理又给安排了一处公家的院子。
1966年5月,江青将许广平母子叫到上海,要许广平写个材料,讲一讲鲁迅当年受到的委屈,说要给鲁迅伸冤。江青的本意,是要借许广平之手来打击周扬。许广平不得不写了一个材料。一是讲鲁迅对革命的向往,二是讲鲁迅在三十年代受的一些委屈,讲到胡愈之,茅盾,周扬,田汉,夏衍,这些内容,在鲁迅的文章是早就讲到过的,没什么新意。基本上都是事实,不过还是可以体现倾向性。
1968年初,得知戚本禹从鲁迅博物馆取走一批鲁迅的手稿和书信,许广平心急如焚,夜不能寐,连夜给中央写信,希望调查处理。她本来就有糖尿病和心脏病,身体情况很差。第二天到朋友家商量信件内容,由于激动,当场昏倒。海婴将母亲送到北京医院,先是没有值班医生,医生来了又说手续不全,拖延了治疗。不久就去世了。周总理到医院看望,表示慰问。晚上江青一行人到家来慰问,总理也在。海婴将许广平给中央的信交给总理,江青表示要审判,枪毙戚本禹。海婴又将母亲的遗嘱交给总理,许广平的意思是火化,不留骨灰,用作肥料。周总理说遵照许广平的意见,不开追悼会。
母亲去世后,海婴可惨了。他所经历的世态炎凉,胜过父亲所经历的。为了给母亲办丧事,申请白布,得不到批准。因为他们现在住的是公家的院子,是安排给作为高级领导的母亲的。现在母亲不在了,被要求搬家。可是,他们自己家的院子却又被部队占着,他们搬不进去。给许广平算下来的抚恤金才500多,可遣散许广平自己请的服务员却要800元。不过,海婴要比他父亲宽容一些,心胸开阔一些,没有为此而太伤感,发牢骚,再说,那时候他已经快四十岁了。
5,关于鲁迅遗产。
解放后,许广平将鲁迅的房产、藏书、生前使用过的物品都捐献给了国家,国家在北京成立了鲁迅博物馆,在上海和绍兴成立了鲁迅纪念馆。许广平将鲁迅的著作权授予人民文学出版社,当时的社长是冯雪峰。1958年,冯雪峰提出向许广平母子支付鲁迅的稿费。鉴于当年在东北的经历,许广平坚决不接受。她倒是想到用鲁迅的稿费来成立鲁迅文学奖,又担心被周扬操纵。后来是周总理建议,为许广平母子开设一个账户,将稿费转出来,以备以后的急需。这笔稿费共计27万元,是个天文数字。
1981年,出版正式将27万元的鲁迅稿费交给海婴。海婴接受这笔巨款,却为交个人所得税的事情闹了点别扭。他不愿意交五万元的个人所得税,还说要出版社用出版鲁迅著作的利润冲抵。在这个事情上,海婴受到过批评,最后还是交了。
这笔稿费是只结算解放后到1958年的,1986年海婴又要求结算1958年以来的稿费,说著作权保护期是五十年,出版社还应该补齐1958年到1986年的稿费。海婴还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打了官司。楼适夷劝阻过他,他不听,后来官司还是输了。
海婴争鲁迅遗产一事,很多人不以为然。许广平母子一直得到国家的照顾,生活是无忧的。许广平也说过,鲁迅是人民的鲁迅。如果海婴是平常人家的儿子,争父亲的遗产没什么问题。但他毕竟是鲁迅的儿子,鲁迅有着那么崇高的地位,而国家又给了他们母子那么多的关照,给予名誉和地位。况且,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鲁迅作品,也不是单纯的牟利行为,而是在宣扬鲁迅,发扬鲁迅精神的。海婴这样斤斤计较于不劳而获的收入,实在让有些人不以为然。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不过,是鲁迅的儿子又怎么样呢?鲁迅为中国人民的文化事业作出那么多贡献,许广平已经将鲁迅的房产和藏书捐赠给国家,他的儿子怎么就不能从他留下的遗产中得到一些利益呢?有那么多的人“吃鲁迅饭”,难道他的儿子反倒不能吃吗?如果著作权保护的是著作权人及其合法继承人的权益,为什么独独不能保护鲁迅儿子的权益呢?做了鲁迅的儿子反倒失去了公民权吗?再一想,鲁迅在世的话,会不会支持儿子呢?我想是会的。女师大事件后鲁迅被章士钊解除了在教育部的职务,鲁迅还为之打官司,最后复职。当时鲁迅打这个官司,其实也是因为这个职务可以为他提供每月300元的收入。
6,孔令飞事件。
孔令飞事件,更是让人寒心,让人对海婴大大不满。
孔令飞是海婴的儿子,也就是鲁迅的孙子。孔令飞以前得到政府的关照,当过兵,入了党。改革开放之后又受到照顾,去日本留学。其间,结识了一位来自台湾的女子。孔令飞准备从日本到香港,与该台湾籍女子结婚。在日本机场,孔令飞发表了宣言,脱离共产党。这个事件很严重。“脱党”就等于叛变,卖国。这个事件,对于党,对于国家,都是严重的事件,对党和国家都是极大的侮辱。况且,当时的大陆和台湾之间还处于对立状态。廖承志和周建人都批评了海婴,说他对孩子管教不严。廖承志代表组织与海婴谈话,要他发表声明与孔令飞脱离父子关系。海婴说,他儿子事实上早就受到监视了。
海婴倾向于认为,孔令飞与谁恋爱或者结婚,是他自己的事,是他的自由,他并不为此感到愧疚,认为是什么了不起的罪过。很多人对海婴的这种态度感到失望。他的一家人,因为是鲁迅的后代,确实受到党和国家的很多关照。全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时代,他们一家人总体而言是无忧无虑的。孔令飞公开宣布“脱党”,实在是叛党和叛国的行为。海婴居然没有一点内疚,实在是不可思议。
后来,两岸关系改善,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7,关于“毛罗对话”。
海婴在这本回忆录中,第一次披露了1957年7月7日伟人与罗稷南之间的对话——罗稷南问伟人,要是鲁迅现在活着,会怎么样?伟人回答说,要么识大体,不说话;要么还是要写,但蹲在监狱里。
海婴是有些糊涂,他讲这个事情用了二三百字,错误居然有六七处之多。不过,后来出现很多旁证,证明确实有过“毛罗对话”这件事情。
很多人对海婴讲这个事情有意见。因为他讲这个东西,对伟人是很不利的,可以说是破坏了伟人的形象。人们会以为,海婴是应该感谢伟人的,没有伟人给鲁迅以那么高的评价,海婴一家解放后就不会有那么高的社会地位,享受不到那种衣食无忧的生活。即使真有这个是事情,最好也是让别人去说,由他来说总是不合适。
不过,海婴说这个事情也没什么不对的。事情应该是历史地发生过的,既然海婴写此书是要“直面和正视”,就应该没什么不可以说的。再说,真有这样的结局,也是鲁迅预料到的。当年鲁迅跟冯雪峰聊天就讲过,有一天你们掌了权,第一个要杀的可能就是我。鲁迅知道,知识分子总是不合时宜的,因而在革命胜利之后就成为多余的。
8,做鲁迅的儿子也不容易
鲁迅晚年得子。对这唯一的儿子,鲁迅应该是宠爱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海婴给晚年的鲁迅带来了天伦之乐,只可惜因为先生早逝,这种快乐太短暂,太稀缺了。
鲁迅留给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是他的抗争风格,战斗精神。作为父亲,他留给儿子物质财产显然没有留给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的精神财富那么丰厚。实际上,如果不是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解放,许广平母子的生活会很艰难。但是,因为鲁迅被奉为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最高峰,被奉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许广平和海婴都享受到新政府带来的各种好处,包括物质的待遇,精神的奖励,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
海婴应该是个正直本分之人,脑子好使,记忆力好。但好像缺乏担当,没有追求,只是在过自己的小生活,因而对物质利益比较在意。因为他是鲁迅儿子,人们不免对他有更高的希望,希望他“配得上”鲁迅儿子的身份。这个实际上是不公平和不公正的。成为鲁迅的儿子不是海婴的选择。他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是鲁迅的儿子。作为一个人,他没有理由为他是鲁迅的儿子而背负别的什么东西。
鲁迅是想得很开的,只希望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这一点海婴是做到了的。
海婴活成这个样子,鲁迅是可以欣慰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