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内卷让大学教育急剧贬值
郭向阳 文
又到了一年一度“牛剑”放榜的日子。作为全球顶尖高校,牛津和剑桥发放录取offer总能吸引一众留学机构和家长的刷屏:诸如“XX机构录取数领跑全国”、“XX城市狂揽36枚”。其热闹程度堪比颁奖现场。
关于留学英国,坊间总有太多的讨论。除了一直挥之不去的“水硕”(对一年制硕士的调侃)阴影之外,最近有一个词在年轻人中很流行,几次冲上热搜,那就是“反向留学”。
所谓反向留学,是指中国学生远赴国外学习,到了目的国现场一看,发现课堂上基本都是中国同学,甚至老师也是中国人,恨不得用中文上课。对于期待收获一把异国情调和学术氛围的留学生而言,这其中的错愕感可想而知,以前以为留学是不远万里去了解不同的文明与国家,结果是拥抱了大量老乡与同胞:以前可能习惯问同学,你什么国家的?现在可能直接一句,你哪个省的哪个旮旯的?
反向留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会有什么影响?应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背后,其实也在拷问教育的初心与变形。学历内卷意味着努力回报并不对等。
绝大多数人追求高学历,读好的大学就是为了就业,能给自己带来一个好的收益。每个高学历的人背后寒窗苦读,如果换不来事业有成,鲜花掌声,那就是一个很失败的投资。现在的学历膨胀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大家所追求的东西越来越一致,可是资源又分布不均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时代红利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末班车也在悄悄地戛然而止。
学历内卷的现实表现之一是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本文以历年硕博研究生数据为例来证明扩招的事实和学历内卷的严重性。扩招带来的弊端:
1、学历贬值,用人单位筛选成本提高,求职者竞争激烈。
2、高校面临巨大的资源短缺问题,例如导师资源、宿舍资源、实验室和器具资源、经费资源等等可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需要。
3、严重学历内卷,单位资源和努力投入下边际效益递减。
中国从1981年到2010年,用了近30年的时间,被授予硕士学位的人数从0.8万人增加到了38.4万人,增长了48倍。
与授予学位数一同增加的还有招收数量,我国2019年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了91.7万人,是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数量的90多倍。
当下的学历教育内卷可谓登峰造极。所谓登峰造极,可以用2000年和2023年对比。
比如在2000年,如果说某人读书读到博士研究生毕业,那绝对是正儿八经的人中龙凤、前程似锦。基本上可以确定这辈子必然不同凡响。为什么?原因很简单:2000年的时候大学生十分稀缺,大专都是高材生,更别说博士研究生了。所以那时候,博士研究生等于含金量最高的精英等于出人头地的代名词。而现在,2023年了,博士研究生其实从全民比例来看,依旧很稀缺,但是从就业岗位来看,却颇为显得尴尬:虽然博士研究生稀缺,但是和博士研究生匹配度差不多的岗位更稀缺。所以怎么办?起初博士研究生抢占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生态位,之后不断下沉,一路高歌猛进,甚至已经出现了博士研究生抢占本科生就业生态位的尴尬状况。
所以从博士研究生的情况不难看出,这二十年时间里,学历教育内卷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过去,大学文凭比较稀缺的年代,有时候爹厉害也未必派的上用处。比如大学学历稀缺的年代,有的干部想让子女谋个好工作,但束手无措子女考不上大学,所以只好做临时工,最终导致阶层下滑——比如父亲是小领导,儿子成了打工人的现象,本专家在年轻的时候就曾遇到过。但是随着大学扩招,这一切都不是问题了。比如原本没扩招之前,某公子可能考不上大学,但随着大扩招,公子考上了民办本科,甚至直接绕开高考去国外、国外水了个野鸡大学的学历。就这样,有了爹+学历,在双管齐下之下,公子也可以继续传承家族的荣光。
有些话虽然说起来难听,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
而在当下和未来,想要混得好,光有学历没用,主要还得有个厉害的爹。学历很容易获得,但是厉害的爹,那叫一个可遇不可求。
对高学历的追求,让年轻人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耗费在学历上。等到他们开始工作时,已经23岁,甚至26岁。
无论是传统工匠,还是科技时代的技术工人,都需要身手敏捷、动作协调、动手能力极强。
这类需要动手能力的职业,最好是在14岁之前开始学,最晚不宜超过18岁。超过18岁再练习各种需要身体高度协调的技能,已经太晚。
学历竞争让年轻人几乎不会花时间去学各种手工活,业余时间DIY的很少,在工厂接受技能训练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
如果把世界上所有的岗位列出来,你会发现大部分岗位都只需要小学的知识内容。
有几个人需要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几个人需要知道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半角公式?有几个人需要懂得右手法则和泡利不相容定律、阿伏伽德罗常数?
若是离开城市,回到农村,你会觉得日常生活只需要用到小学四年级的内容。
只需要小学学历的工作不是少数,而是中国80%以上的岗位。甚至大多数初级程序员,也只需要用到小学的知识——很多著名程序员小学没毕业就做出来很不错的作品。
大学生早已不是「天之骄子」。热门单位提高了用人门槛,首先是只招985毕业生,再提高到硕士或者博士门槛。研究生的大扩招,导致研究生的生态位大概相当于2013年本科生的状态。所以很多用人单位觉得,既然有这么多研究生可以招聘,那么还找本科生干什么?而本科生则陷入了高中生的生态位。同样,大专大概处于初中生的生态位。
大多数普本毕业生,既不愿意到工厂干技术工作,也不甘心干送外卖、快递这样的「低端」工作,而真正有门槛的岗位,又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高不成、低不就,最后只能选择「躺平」。首先来说疫情的影响,因为从19年开始接连不断的疫情,带来了太多不确定因素,很多私企濒临倒闭,只能勉强维生。所以私企的员工人人自危,害怕被裁员。
疫情冲击造成了市场就业形势的变化,许多企业面临困难,减少了新员工的招聘计划。而大量的高学历毕业生涌入了市场,学历门槛的提高导致就业压力加大,竞争更为激烈,从而出现内卷现象。而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有编制的体制内工作人员成了大家工作的首选。公务员、事业单位、老师、垄断国企、军队文职等有编制或者比较稳定的工作成了大家争相争抢的对象。因为只要不犯特别大的错误,是不可能被裁员的,这也成了大家争相进体制的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高端就业岗位不够多,待遇不够好。
高端就业岗位相对来说比较稀缺,待遇也相对较高,吸引了大量的高学历毕业生争夺。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毕业生不得不通过不断提升学历获得更高的毕业证书和学历水平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从而导致了学历内卷的现象。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教育学家就指出:美国普及高等教育是极大的浪费,即便科技再发达,在美国最多只需要百分之十几的工作岗位需要大学教育,如今的美国青年大部分上大学,这是个荒诞笑话。
二十年后,这种「美国式的学历内卷」也出现在中国。所谓物极必反,随着学历内卷的深入,将来必然会出现大片躺平现象。这个现象的原理,本专家不方便细说,但只能说,随着学历内卷的深入,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普通高校的文凭有没有区别不大,甚至反而存在副作用的时候,就会果断选择放弃学历之路。甚至在未来,可能普通高校跪求学生来上学,学生们都会唾弃:浪费老子的青春+ 金钱,
就比如很多博士,以他们的学历是可以去高校当老师的,但是他们为什么不去呢?我猜最简单的原因肯定是高校教师的待遇没有烟草公司、街道办的待遇高,否则谁愿意辛辛苦苦读到博士,还去基层工作呢?
当然,这倒不是说他们唯利是图,只盯着薪资待遇看,按待遇好坏找工作。毕竟谁都想要待遇高一点的岗位,这个是无可厚非的。而且我们也只能猜测这是他们不去高校研究所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可能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如果大家真的都因为待遇不够好,而选择不去高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话,我认为这就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可能也是我国科研水平比不上发达国家的一个原因。因为没有足够高的待遇,科研领域挖不到高端人才,我们的科技就不会有很大的进步,这就意味着我们研发不出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研究不出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就更没有利润空间去挖走大量高端人才,没办法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和蔓延,不仅严重影响了全球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而且也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影响,加剧了内卷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