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与马金凤


 梅兰芳与马金凤

郭向阳  文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演员,景星学社社员。
 
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 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马金凤被公认是20世纪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之一,是老一代中唯一跨世纪的豫剧大师,她在艺术舞台上驰骋了近百年。马金凤,原姓崔,小名金妮,1922年生于山东曹县。自6岁起跟随父亲学习河北梆子,7岁时与父亲同台演出《三义记》《刘二姐赶会》等剧目,被戏迷叫作“七岁红”。因家中穷困,奶奶重病时,无奈之下,马金凤母亲头插草标卖身为佣人,换回大洋给家人救命。后来因请不起医生,父亲又将马金凤以35元卖了出去。此后,马金凤两次被转卖给戏院。
 
当马金凤母亲找到女儿时,想将马金凤赎回去,但戏院老板开出250元的天价。赎金不够,马母在大街上跪求了三天三夜。没用。后来,当年买马母回家当佣人的那位马先生,再次出钱将马金凤赎回。为了报恩,马母让马金凤改姓为马。
 
看尽世态炎凉,马母发誓要将女儿培养成为名角。马金凤8岁师承河南梆子第一代女演员马双枝学习豫东调、祥符调;9岁入开封卢殿元科班,师从管玉田、张芳金继续学艺。14岁那年,马金凤正式登台担纲主角,艺名为“花蛾子”,在密县(今新密)、郑州及豫东、皖北一带演出,很受欢迎,被誉为“盖九州”。抗战时期,马金凤在豫西地区得到豫西调名角燕长庚的真传。此后,她辗转各地,广泛学习吸收了豫剧的不同唱腔,技艺大为长进。
 
1949年,马金凤加入商丘专区人民豫剧团。1955年,她被调到洛阳市豫剧团,入籍洛阳,并担任洛阳豫剧团团长,在这里她把豫剧带向了全国各地。
 
唱好戏关键在于有一副好嗓子。而马金凤自幼嗓子不行,登台虽早,却总唱不出来。1934年马金凤父亲去世,马金凤母女闻讯赶到河南兰考时,她父亲已被好心人埋葬许久了。母女俩在兰考留了下来。马金凤发誓要练好嗓子。当时有人告诉这对母女,喊嗓子要到空旷地带有水有树的地方,还要早起且不能见太阳。早起她不怕,只是兰考是个风沙侵害严重的地方,去哪儿找这样的环境?马金凤母女突然想到父亲坟前很空旷也有树木,于是她们每天五更天就起来,抬着个装满水的陶罐,来到父亲坟前,马金凤对着罐口练声。因为害怕睡过了时辰,母女就窝在草棚里,马金凤靠在母亲身上,腿用破棉被盖着。母亲不时地看天亮没有,整整三年都没有脱衣服睡过觉。
 
就这样,寒来暑往,一边学艺,一边练嗓子,坚持了三年。马金凤天天趴在水罐上喊嗓,额头都压出一道深深的印。终于喊出了一条宽厚洪亮、清脆悦耳的金嗓子。这期间,马金凤还学会了传统剧目《老征东》。马金凤常说,自己的好嗓子是母亲受苦受累用命换来的。马金凤把嗓子看得比命还珍贵,为保护金嗓子,她一辈子不吃稍带刺激性的食品,她最常吃的是馒头、绿豆小米饭,鸡蛋疙瘩面汤是她的最爱。
 
成就来源于苦练。在那个年代,学戏还被称为打戏。师傅为了教马金凤学戏,没少打她,浑身上下都是伤。马金凤从不计较,她认为师傅把武艺教给她,打她两下也是应该的。15岁时,马金凤演一出小姐梳妆戏时,要有一面道具镜子,一块多钱,根本买不起,就没法登台演出。她母亲到医院里给人洗了三天三夜的血衣,赚了一块多钱,终于买到了镜子,让她登上舞台。马金凤从正式独立登台演出起,经常演《老征东》《罗焕跪楼》《三娘教子》《对花枪》及《三上关》等一些豫剧传统老戏,多扮演穆桂英、樊梨花等古代巾帼英雄。之后,马金凤与剧作家一起,将传统戏《老征东》进行整理,创作演出了《穆桂英挂帅》,大获成功。她成功地塑造了气宇轩昂、雍容大度、巾帼英雄穆桂英的艺术形象。
 
豫剧《穆桂英挂帅》原名《老征东》,1954年,马金凤与剧作家宋词联手,对原剧本动了“大手术”。这次修改不仅仅简单的掐头去尾,砍砍枝蔓,剔剔糟粕,而是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挖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将民族的兴亡与人物的命运连在一起,突出了杨家将不计恩怨、忠心保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改后全剧五场戏,穆桂英出场三次。马金凤在戏中采用多种表演方式,深刻地表现了移桂英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准确地展示了穆桂英性格的多种侧面:稳重的主妇、孝顺的媳妇、贤淑的妻子、慈严的母亲、威严的主帅!在第一场戏“问安”中,马金凤一出场,端袖、远视,迈着半方步,在大台步里加上两个小垫步,透着她不是位简单的家庭主妇而是一位归隐的武将,在整衣、亮相的过程中,眼神由远到近,双袖有力地抖出,表现这位隐居的巾帼英雄不甘心于田园之乐,胸怀大志、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
 
第二场“接印”是穆桂英思想冲突的焦点。马金凤在这段的处理属于刚柔并济的“文戏武唱, 特别是穆桂英听到聚将鼓摇响,她斩钉截铁的转身、翻袖、挺身、提神、丁字步亮相,这里是穆桂英心理的转折点,也成了全剧冲突的高潮部分。
 
4个多小时的《老征东》最终保留了5场重头戏,更名为《穆桂英挂帅》,由河南省洛阳市豫剧团演出。《穆桂英挂帅》也是在演出中不断修改完善的,马金凤的表演风格也是在不断进步的,对她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1953年马金凤在上海演出时,遇到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梅先生观赏完此剧后,对此剧很感兴趣,他对马金凤说:“我演了多年的青年穆桂英,还没演过具有元帅之风老年穆桂英的戏呢。”梅兰芳详细的询问了她的学艺道路,一方面在赞赏她艺术表演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对她演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于是,马派豫剧中就有了梅派京剧的风格。
 
古老的豫剧在表演中从未出现过“水袖功”,梅派的“水袖功”却是当时的一绝。梅兰芳先生对马金凤几乎是倾囊相授,他认真耐心地对马金凤进行帮助、指教,还现身说法,做示范动作,指导她练水袖基本功,经过梅先生地指点后,马金凤锲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练出了过硬的水袖功。
 
 
在《穆桂英挂帅》第四场《劫印》马金风的水袖功夫为:一甩左,二甩右,三擦水袖转手里,然后将两个水袖一起往外有力的抛出,紧接着第四个水袖左手擦起向前直打出去,准确地表现出穆桂英勇往直前、抱印点兵的决心!这套动作随剧情和人物性格的发展油然而生,水袖动作运用的恰到好处,被人誉为“一绝”。光是练出功夫还不行,如何灵活运用融会贯通才是艺术家追求的方向。
 
于是,梅兰芳买来戏票送给马金凤,让马金风认真观摩学习程砚秋的《荒山泪》的表演。在梅兰芳、程砚秋两位京剧艺术大师的启发下,马金凤加入了程砚秋的“山膀”、“云手”、“丁字步”等武生手段,设计了“搓步”、“跨马”等一系列大幅度的动作,表现穆桂英威武雄壮、吨嘧风云的巾帽英雄形象;《穆桂英挂帅》最让人称道的就是“阅兵”这场戏。梅先生曾对马金凤说过:“你要在眼神上面下功夫,许多地方都要用眼神来表达穆桂英挂帅时的心情。”马金凤听后深有感触,如何改进却无从下手。
 
巧合的是,马金凤跟随当时上海市市长陈毅到崇明岛慰问部队。当时一下轮船就看到了一排排、一行行的海、陆、空三军的欢迎队列,威武雄壮、众志成城的场面十分激动人心。
 
于是,陈毅市长的眼神、感情、动作,就被运用到了《阅兵》这个章节中。在这出戏里,穆桂英的眼神先由左向右近看眼前的战士,再由右向左看到远方,山上、山下,千军万马,近看远眺的眼神和庄严肃穆的面部表情在这个圆场中交代的十分清楚,让观众似乎看到了穆桂英心有雄兵百万、稳操胜券的气度和威风凛凛、壮观的军队景象,这正是马金风运用眼神之功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我国戏曲有生、旦、净、末、丑等行当,行当因为有角色的不同,也就有不同的声腔。马金风的穆桂英,用激昂、刚劲、委婉的嗓音,行当集青衣、刀马旦、武生等于一身,成功的创造出“帅旦”这一新形象。
 
1953年,马金凤带领洛阳豫剧团到上海演出《穆桂英挂帅》,梅兰芳看到海报后,安排秘书买了戏票,悄悄地进剧场连看了三天。演出结束,梅兰芳跑到后台去见马金凤,并邀请她到自己上海的家中做客。二人一见如故,梅兰芳告诉马金凤:“我很喜欢穆桂英这个角色,但我没有演过这样的穆桂英。这次看了您的演出,真正感到豫剧是一个有发展的剧种,蕴藏着许多我所要学习的东西。”这次见面,梅兰芳还对马金凤豫剧表演中服装化妆上的一些细节,给予了不少指导。后来,梅兰芳到南京演出,他特意捎信让马金凤去看他的戏,并让她提前一个小时去看他化妆。还给她买了程砚秋《荒山泪》门票,让她去学程砚秋的水袖,并帮她修改《穆桂英挂帅》的剧本。
 
有一次梅兰芳去洛阳演出,邀请马金凤去看戏,并把他常用的凤冠赠给了她,正式收她为徒,从此她在大师的指导下进步更快了。马金凤豫剧《穆桂英挂帅》进京演出时,梅兰芳又去现场观戏。马金凤怀抱令旗、点将出征那大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演唱,把穆桂英忠心耿耿保卫家国的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梅兰芳深为动容,并得到一些启发。
 
1956年,马金凤进京演出《穆桂英挂帅》,在随后的座谈会上,有人问:马金凤这是个啥行当?小旦太小,刀马旦太年轻,老旦又不老。马金凤根据自己长期的演出经历,认为自己演的穆桂英融青衣、武旦、刀马旦等角色为一炉,甚至吸收了武生的表演程式。所以她自己提出,干脆就叫“帅旦”吧。与会者经过分析,一致赞同这个说法,从此,马金凤的“帅旦”行当就得到了公认。经过几年的排演,1959年5月,梅兰芳主演的京剧《穆桂英挂帅》在北京人民剧场上演,得到了各界的高度评价。
 
 
马金凤平均每年演出200多场,演出的剧目有500多部。在洛阳豫剧团任团长期间,马金凤曾率团到全国20多个省市演出,12次进京,5次进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得到了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其中《穆桂英挂帅》盛演不衰,尤其剧中穆桂英那“五十三岁又出征”的成套唱腔,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戏剧家吴祖光称她为“真国色的洛阳牡丹”。
 
马金凤的唱腔高亢、清脆、甜美、朴实,极富个人特色。此外,她博采众长,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帅旦”行当,丰富了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形成了生动质朴、独树一帜的豫剧“马派”艺术。其代表作是“一挂两花”,即《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这几部戏长演不衰,成了豫剧经典之作。2000年,马金凤以年近八旬的高龄,又重新排演了她的拿手戏《穆桂英挂帅》,且在剧本、唱腔、舞点和导演手法上都进行了重大改革。2004年,马金凤亲自“挂帅”,在北京保利剧院连演10场,场场爆满。2007年,她与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同台演出京剧和豫剧版的《穆桂英挂帅》,圆了她回报梅兰芳的梦。1994年,马金凤荣获“中国豫剧名旦功勋杯”;2004年,她被国家文化部授予“终身艺术成就奖”和“德艺双馨艺术家”等多项荣誉,成为国宝级的豫剧大师。
 
豫剧《穆桂英挂帅》剧本于1958年出版,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豫剧电影《穆桂英挂帅》。1959年,由梅兰芳主演的京剧《穆桂英挂帅》同样被搬上银幕。两部戏剧相互印证,交相辉映,共同成为我国戏剧史上的一段佳话。